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校训看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

从校训看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

・校园文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3/2008从校训看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许传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学院 上海201620) 摘 要 大学精神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应着重凸显人文关怀、科学理性、自由民主、开放与包容、批判与创新的特征。

当前,中国大学从整体上面临一个普遍的问题:构造和谐文化,塑造大学精神。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从校训来看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是一个重要视角。

关键词 校训;大学精神文化;建构一、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中外著名大学在办学理念上,表述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严谨、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态度,体现大学的办学传统、价值取向与大学人的精神尺度。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形式,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具体表现为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尊崇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追求等,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

在大学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大学精神文化处于深层文化的维度。

首先,大学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精神。

大学承担的是更多的社会责任,她密切关注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对世界、人类和人生给予热忱关怀,并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作为永恒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

教育以育人为主,以学生为主体。

因此,对大学本质深刻理解和对教育理想执着追求的大学精神,能激发大学以教育者的良知、智慧和行动,重视学生的生命意义与精神世界,使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的成长。

第二,大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与科学理性的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敢于突破陈规,在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方面勇于挑战的精神,包括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理性精神,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追求,表现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

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通过大学的知识教学、科技实践和校园文化,感染、熏陶并内化为一代代学人严谨、求真、务实的精神气质。

第三,大学精神是一种坚守学术独立与自由的精神。

学术的独立指学术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学术自由主要指学习与研究的自由。

大学需要不断与社会保持着信息的互动,但它绝不应当逢迎、媚俗,不应当为权势所束缚、为金钱所动摇。

第四,大学精神是一种开放与包容的精神。

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经济、科技全球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都促使大学敞开胸襟,以开放的精神、世界的眼光和全球的意识开拓大学的未来。

第五,大学精神是一种批判与创新的精—15—神。

大学是以理性、智慧为武器剖析社会、批判社会、影响社会,在批判中追求真理和科学,发展思想和文化。

大学的创新精神也是一种开拓精神、创业精神。

二、校训与大学精神文化的关系校训是一所学校对其文化传统、大学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

校训不仅是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而且也是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学校文化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是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探索高深知识和进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大学理念、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所大学的校训,最集中地反映了大学人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表达的是大学管理者对求学者的热切希望。

久而久之,它融入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血脉和灵魂,形成为一种大学精神。

因此,古今中外名校都很重视校训,并以此长期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

北京大学“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校训体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和雍容高雅的大学风范;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体现出清华人自强不息、严谨求是、奋发向上的精神;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愿自由之风劲吹”,集中反映了斯坦福大学学术上追求真理、倡导学术自由的思想,是其大学理念的真实体现。

哈佛大学的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体现出求真务实的大学文化。

一所大学的校训能够最直接、最简明、最深刻的体现学校的文化和精神,并指导、规范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

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中的精神文化构成大学文化的核心和主体,而大学校训则是对大学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它来源于大学文化的母体,体现着大学文化的精髓,彰显着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

一所具有个性精神的大学,往往有一则体现这一个性精神的校训;而一则内涵丰富、意境高远的校训,则能够表现这所大学的办学观念、精神品位。

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大学的校训铸就了一所大学的灵魂。

结合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大学校训在形成的过程中,校训主要受三个方面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校训源于民族文化的影响。

大学文化作为以大学为载体的、特殊的文化形式,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比如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就是出自于《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另一方面来自于学校文化的影响。

大学本身的文化沿袭和办学实践是校训的文化根基,如南京大学的校训为“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就是学校在历史发展中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沿袭。

另外,校训也受学校所处时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虽最早出现在《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中,而该校训真正的内涵出处则是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于“实事求是”的论述。

三、校训与现代大学精神文化核心的建构在建构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进程中,围绕校训的精神内涵,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建设,多方面的建构和培育,不断的努力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最终的关怀都要实际上归于对人的终极关怀。

“以人为本”理当成为我国高校文化精神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作为大学的校训来讲,它要能培育人们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校训要把培养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一个基本的德化教育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科学的创新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许多大学对创新精神非常注重,这从他们的校训可以体现出来,如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四川大学的“日进有功”,浙江大学的“求实,创新”,—25—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勤奋、求是、创新、奉献”,华中科技大学的“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等等。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一项主要功能,是大学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目标。

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增强人们的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的培养,首先是加强对人们的知识素养的提高,只有有渊博、厚实的知识基础,才能真正为社会搞好服务。

因此,中山大学的校训提出要“博学”,中国农业大学提出“博大精深”。

其次是要有服务观念。

如西北大学的校训“公诚勤朴”,河北大学的“笃学诚行”等。

建构和谐大学文化、塑造大学精神的努力还应当包括如下的几个方面:第一,对大学而言,领导者在更大程度上应成为全校师生的精神领袖,帮助学校拥有精神和文化。

蔡元培、梅贻琦等等,他们都成为大学的灵魂人物与“文化符号”。

领导者对大学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见地,对大学教育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并有着对教育创新的自主意识,对教育改革的积极顺应,对教育成功的热切期盼。

面对市场化、商业化、物质化和功利化的诱惑,大学领导者对教育的现实制约必须有超越性的把握,引导大学既要适应现实又要超越现实,要以符合教育规律的发展思维,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开拓创新,引领大学成为广大师生向往的高品位的文化精神家园。

第二,大学的教学以及科研活动不仅进行着知识的传授、发现和创新,也进行着大学精神的传承和创新,广大师生是建设大学精神的主体力量。

在大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者教授高尚的育人师德和积极的价值取向、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日益积淀、传承、丰富和发展。

学校在培育教师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基础上,还应建立有利于发挥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长期稳定的机制与环境,努力形成人人关心教学、积极投身科研、勇于开拓创新的良好精神面貌。

大学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作为大学精神接受者和创造者的角色。

大学生富有的创造性、开拓性的思想和行为能使大学精神不断丰富与完善,也能使大学精神更具有时代性。

第三,将大学精神渗透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中,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大学的物质文化不应当只是单纯的实体存在,它们还应当被赋予相当的教育意蕴和审美意向,体现一定的人文和科学内涵,表现求真务实和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大学的制度文化建设则是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创新制度文化,有助于大学精神的培育。

第四,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和丰富大学精神。

主要做法有积极开展大学第二课堂活动、举办能弘扬学生主体性、彰显学生个性、启迪学生智慧的科技节、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

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使大学生社团成为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并达到活跃和丰富大学精神之目的。

大学精神文化的培育建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应体现在大学的办学实践中,体现在师生的行动中,体现在学校活动的方方面面。

只有大力倡导,积极践行,才能使大学精神真正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精神素质,才能形成学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促进学校的各项事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1] 丁钢.大学:文化与内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2] 莎日娜,张爱军.构建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5,(10).—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