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一、社会福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与结果,是现代社会中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社会福利基金,从而对国民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无收入或收入中断情况提供生活保障。
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1、在国外,社会福利是一个比社会保障含义更为宽泛的概念,作为主要保证收入安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大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福利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与公共福利制度等多种内容。
2、在中国,社会福利仅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狭义的社会福利范畴。
我国的社会福利主要包括对全体社会成员实施的公共福利,由单位和行业为其员工及家属所提供的职业福利,以及转为社会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妇女、军人及其家属等的特殊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特殊人群。
三、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15世纪-17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开始出现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西方福利思想开始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福利思想快速发展20世纪前期:国家干预主义社会福利思想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成为资本主义改革的理论武器四、不同时期的西方社会福利实践模式1、第一阶段:19世纪末以前-自助理念模式:家庭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社会慈善机构的服务是重要补充;家庭及慈善无法满足时,政府通过济贫法制度提供官方救助。
2、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国家福利理念国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公共福利与服务制度,追求建立“福利国家”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福利理念追求国家、社会和个人责任的协调和平衡;改革(提高一些享受社会福利的资格要求;降低一些社会福利津贴的标准;提倡社会福利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推进一些社会福利项目私营化)第二章西方早期社会福利思想概述一、西方早期福利思想具有以下两大特点:1、不系统性2、基督教深深影响着早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社会福利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二人所处的地域和文化背景大致相同,而且柏拉图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所以,二人的社会福利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而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柏拉图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三、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思想中的核心内容。
就广义而论,人文主义的定义可以说是“强调古希腊和罗马人的著作中人的价值。
提倡以人为核心、探讨人的本性、歌颂人的美、促进人的幸福、培养完整的人格;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享受尘世生活;提倡理性,崇尚知识,反对迷信,强调修养四、了解柏拉图的思想理想国五、启蒙运动与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出现社会的运行不是上帝的产物,是契约的产物启蒙运动通过对人类社会是如何组织、管理与运动等现实问题进行讨论,揭示了一套人类世俗社会的运行机制,强调国家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契约组织起来的,民众才是真正的核心,才具有至高无尚的地位,关注人及其现实生活的幸福。
真正完成了人文主义的确立,为近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乌托邦》被称为柏拉图《理想国》的续篇。
《太阳城》描述的是一个位于赤道附近的不为人知的岛国,那里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和压迫。
二、对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较之前两个阶段,批判性更强,实践性也更浓厚,综合来说,其特点主要有:1、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将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对这种制度的缺陷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分别对私有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揭露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虚伪性,并着重从理论上论证了未来社会。
2、理论上提出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较之前两个阶段,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更为深刻,更触及根本。
3、在社会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4、这一时期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比较完备的时期,不论是理论描述、论证,还是系统的论证、实践都是相当完善。
第四章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一、斯密的社会福利思想1、以自由竞争实现社会福利,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市场。
2、强调整体幸福3、主张社会有责任关心劳动者的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4、实行最低工资以保护劳动者5、重视普通人民的基础教育二、边沁的社会福利思想1、功利主义原则从心理学的联想原理和伦理学的最大幸福原理出发,把人对幸福的追求看作是受人的心理感受支配所引起的心里联想。
2 、立法改革思想(原则:趋利避苦)3、最大幸福原理(福利最大化)【边沁通过对这种乐苦简单和复杂的区分,是为了能够把握幸福的趋势,将所能得到的福利最大化,并提出了计算乐苦的方法,试图以量化的方式为人们追求幸福的行为提供指导。
他认为社会利益就是个人利益的集合,因而每个人的利益的实现就是社会利益的实现,而个人幸福的总和就等于社会的最大幸福。
】三、对功利主义的评价1、边沁和穆勒的功利主义学说,都是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一切人的集团的利益”等增进社会总福利、超阶级的功利主义口号下提出来的,其实质是为资产阶级自由竞争、自由剥削做辩护。
2、局限性。
他们对功利和幸福的计算,忽略了幸福的主观性和幸福作为一种人的主观感受并不完全依赖于直接物质利益和人对物质的追求等方面的特性。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们都存在将人的幸福物质化和庸俗化的倾向。
但是他们有关政府职能的定位、国家立法原则等方面的论述,对后人还是颇有启示的。
特别像中国入世以后,如何对政府功能的定位,如何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还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
第五章新历史学派与激进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一、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主张严格的说,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并没有系统的社会福利理论,他们的社会福利主张也没有上升为思想理论的讨论,而是停留在较为经验的社会政策层面,所有是一种以社会政策为导向的社会福利主张。
主张国家应该选择一条以新教伦理为原则,以公共福利和社会公正为方向的发展道路。
1、讲坛社会主义2、国家社会主义3、关于工资和税收的观点二、德国新历史学派、德国实践与我国医疗改革19世纪末德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险政策,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的社会保险制度,标志着社会保障开始走上国家化、社会化的轨道,为以后许多国家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
新历史学派主张政府干预社会经济、主导社会保障建设,并提出了系列具体主张,极大丰富了社会保障理论基础。
德国医疗保障实践在承袭了新历史学派思想的基础上,也注意尊重市场机制和自由选择权利,是“混合型”的医疗保障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医疗保障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观点和思潮涌现,争论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解构德国当前的“混合型”的医疗保障模式,充分借鉴新历史学派和德国实践的经验,对于我国医疗保障改革总体思想的确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综合看来激进自由主义1、认为自由具有有限性和可共享性2、主张国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3、把社会问题归因于社会发展不和谐4、主张社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个人而应靠国家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第六章凯恩斯学派与瑞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国家干预理论的形成。
二、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1、对自由、平等的看法2、充分就业的概念3、有效需求的理论(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3)流动偏好规律 4、国家干预的主张三、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1、对纠正放任自由主义的缺陷的影响2、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3、对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积极影响4、对西方福利国家的消极影响四、《贝弗里奇报告》的内容1、基本目标: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消除人民基本需求的匮乏;对那些因失业、疾病、意外事故、年老退休、抚养人去世、生育、死亡、婚姻变故而使生活陷入困境的国民,必须提供基本的保障,以形成一个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领域的社会安全网。
2、改革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不是局部利益的调整,而是一次革命性变革。
第二、社会保险在整个社会政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成为综合的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
第三、社会保险及各种相关的社会服务是一项全民性社会福利,必须由政府与个人的合作来实现。
3、主要措施:改善社会保险,提高社会保险的赔付标准。
第一、改善社会保险的目标,预防赚钱能力的丧失或降低。
第二、调节家庭收入。
对儿童给予补贴。
实施社会保障的三种方式:为保障基本需要而实施的社会保险、为保证特殊需要而实施的国民补助、为满足基本需要以外的需求而实施的自愿保险。
4、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贝弗利奇提出来社会保障的六个基本原则:保险给付一律平等、缴纳保险费一律平等、统一管理、保险给付要符合受益人的基本需求、保险的全面性、保险的分类原则。
5、《贝弗里奇报告》的影响①对战后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贡献:为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
继英国之后,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纷纷对其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掀起了一个建设福利国家的浪潮。
提出了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福利体制的构想,以取代那些零散的分立的社会保障项目;提出了一套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在制度设计上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种风险包括在社会保险之中;提出了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最低保障线的设想,保证所有社会成员生活在这个水平之上。
《报告》虽然设计了福利国家的基本蓝图,但它并没有解决所以的社会福利问题。
在他的设计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福利国家的发展:一是他的设计所需经费过于庞大,造成的福利成本相当可观;而且从长期发展的情况来看,要充分实现国民领取保险给付的权利,则会使政府财政支付能力产生巨大的问题。
二是他所确定的“以过去缴费为基础领取保险给付的原则”与他所主张的“以人们的需要为基层的充分给付原则”之间存在着基本矛盾。
这种矛盾在人们的基本需求不断变化、需求水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就会导致给付不足而使个人或家庭陷入贫困的问题。
②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启示第一,按照《贝弗里奇报告》有关社会保障普遍性与统一性的精神,社会保障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保障应该覆盖社会的每个成员。
我们应努力建立缴费标准、待遇水平和行政监管统一的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人员,城乡部分集体企业、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的员工和大部分农民,还没有真正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城乡缴费标准不一,基金管理和统筹凌乱,政出多门,阻碍了劳动人口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