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少数民族园林发展问题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园林发展问题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园林发展研究美丽富饶的云南是多民族的聚居地,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受各种文化的影响,云南各少数民族园林呈现出与内地园林迥然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长期以来,对云南少数民族园林研究一直是个空白,探索云南民族园林的起源和发展,对于发扬民族文化魅力,补充中国园林的形式,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云南园林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一)青铜器时代先民的居所云南先民勤劳智慧,早在青铜器时代,云南先民的住屋形式就别具特色。

从先后出土的青铜器时代的小铜房来看,干栏式建筑是先民们的住屋形式: 下层空敞,上层挑出,屋顶悬山,长脊短檐,倒梯形屋面,山墙面中柱较檐柱突出,中柱上部用木斜撑支承山尖屋脊,建筑造型独特别致。

有的铜房为三合院,主房前两耳是敞廊,屋面高低错落,颇有变化。

从晋宁县石寨山出土的西汉中期的青铜房屋模型,可以看出长脊短檐干栏式建筑上有平台及栏杆,有人在楼上敲鼓吹笙,架空层下圈养牲畜,屋宇正面有一块刻有蛇纹的木牌,从地上斜靠在屋檐上。

这组建筑展现了云南先民早期理想的居住和娱乐环境。

其中的干栏式建筑,在后来的发展中,与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结合,演绎出各种不同的园林形式。

(二)唐宋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园林的情况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带来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促进了汉文化与各民族本土文化的交流。

干栏式建筑在傣族、景颇族地区继续发展,其屋顶舒展美丽,形如展翅的凤凰,因传说这种屋顶是诸葛亮教授建盖,故被称为“孔明帽”。

苍洱地区,汉文化与本土文化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生活,表现在居住方面出现了本土干栏式建筑与楼阁式建筑结合的庭院形式。

在一些出土的陶楼的楼上,有主人凭栏眺望,仆人吹萧伴奏的场景,耕田、池塘、阁楼组成的景观,反映着一种惬意的田园生活,也反映出当时朴素的园林景观。

从南诏后期到大理国时期,学佛成为社会风尚。

当时上到国王,下至百姓,皆以念经事佛为荣,佛教的盛行,促成了寺庙园林的兴盛,大理地区年年建寺,铸佛万尊,盛传为“妙香古国”。

根据资料分析,当时白族的寺庙依中原制式,沿中轴线设景观点,单体建筑有亭、台、楼、阁、水榭等。

装饰色彩淡雅,采用白族传统的青白两色或以大理石天然的色彩和纹样为装饰,寺中常种植山茶。

兴建于公元836年的崇圣寺是比较壮观的一座佛寺园林,佛寺“基方七里,房屋八百九十间”,寺前有千寻塔,塔寺背依苍山,面向秀水,构成南诏时期的园林胜景。

千寻塔和位于稍后的大理国的两座小塔合成三塔,秀丽挺拔,从唐朝至今,都是大理的一大胜景。

据南诏野史( 胡蔚本) 记载,大理国的段素兴时期在东京( 今昆明) 营造宫室园林:“广营宫室于东京,多植花草,于登堤上种黄花,名绕道金陵;云津桥上种白花,名萦城银棱。

每春月,挟妓载酒,至玉案三泉,溯为九曲流觞。

南诏的王室贵族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五华楼在当时相当于南诏的国宾馆,“楼方广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国宾馆”的布局为馆前有亭,亭临方池。

周回七里,水深数丈,鱼鳖悉有。

王室在苍洱地区都修建有避暑宫苑,园林形式“周回数里,前厅后院,修廊曲院,备极奇巧”,后院橙枳青翠,城内有池,方三百步吗,池中有楼阁等。

由此可以看出,大理国时期,云南大理园林已具有相当规模。

园林形式与汉式园林相似。

宋代是西双版纳佛教盛行的时代。

受小乘佛教影响,傣族佛寺园林布局别具一格。

佛寺总体布局灵活多样,不追求规整对称,佛寺建筑样式以干栏式重檐多坡面为主,建筑十分雄伟壮观。

佛寺周围,大多种植有菩提树、贝叶棕、文殊兰等佛教植物。

佛寺旁边还建有造型千姿百态的佛塔。

现存于景洪曼飞龙佛寺中的曼飞龙塔,轮廓丰富,雕饰精美,造型如拔地而起的春笋,挺拔绚丽。

以上可以看出,唐宋时期云南园林已十分兴盛,王室园林、佛寺园林规模宏大。

各地园林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

(三)元代云南少数民族园林元代是云南历史中的重大转折点。

蒙古兵“元跨革囊”攻灭大理国后,至清末的600 余年,是云南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按照各个民族的形成及其地域划分,大致分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以内0和三江以外的两个地区,三江以外地区政治经济都比较落后。

而在三江以内包括由三江以内辐射的道路沿线地带以及包围在三江以外的一些“岛屿”的地区,佛教大乘禅宗和小乘上座部、伊斯兰教、基督教流行,儒学在民间得到普及。

与之相适应的佛寺、文庙、书院等在各地也十分兴盛。

昆明圆通寺、西山太华寺和华亭寺、剑川景风阁、建水文庙、大理西云书院等建筑群,将殿廊亭阁与山水植物巧妙组合,园林景致美轮美奂,至今仍引人入胜。

(四)明清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园林明代大理佛教继续盛行,苍洱之间,寺庵林立,无山不寺明代张含在5写韵楼歌6曾描写苍山“环山九百六十寺,寺寺夜半皆鸣钟”。

兴建于南诏时期的许多寺庙在明代得到进一步扩建发展,新的寺庙也在不断兴建。

在大理城内外风景优美之地,欣赏自然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日益增加,如海山一览堂、襟山带海楼、山腰云带等,这些赏景建筑与周围山水花木组成了一副副秀丽的景观。

这时期,蝴蝶泉、洱海等的自然景观已广为人知。

洱海东西南北四大名阁的建设使洱海畔的风景得到了很大开发。

尤其是清代在洱海周边的大面积植树活动,使洱海呈现出了“千尺长堤三尺柳,绿荫临水水含烟”的美妙景象。

自然式风景园林从明朝开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明清时期也是白族私家园林发展的时期。

大理山川秀美,植物丰富,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出了一个爱花的民族。

家家流水,户户养花,可以看作是当时私家宅院的写照。

许多白族式的花园中以山茶花、兰花、杜鹃花为主。

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整个城市成为一个花城。

如杨升庵所写: 香气满道、芳气袭人。

私家宅院中,总督杨玉科宅园占地400 余丈,其内堆山凿池,种植花木,园亭楼阁,穷极华丽。

清末的遂初园,园内有坦然亭,并砌石为台,台上置石假山一,台下凿池,周边杂植花木,一派江南园林的气息。

以上资料可看出,明清时期大理白族人已能够充分应用自然环境条件构造景观,园林因借自然,构图完整,其造园艺术已达很高的水准,无论寺观园林、私家园林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与大理毗邻的丽江,是纳西族的聚居地。

明清时期园林建设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古城布局奇特,古城的建筑群,依山就势、层叠起伏,道路结合水系不求平直,既有山城风貌,又有水乡特色。

城区居庐骈集,萦坡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成排的建筑连接而成一条四方街,中间是一个面积约。

5 km2 的广场。

城内来自于雪山的溪水仿佛一条玉带,从家家户户门前流过,河边如丝如帐的垂柳使古城有家家泉水饶诗意,户户垂杨赛画图之秀,玉河有情长绕屋,古城无处不飞花之美。

民居建筑形式受汉、藏、白等民族的影响,形成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居住格式,庭院内溪水穿墙绕院,海棠树影婆娑,颇有私家小园林的韵味。

木氏世袭土司的衙署,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私家园林,由山门、花厅、居室、大殿等建筑组成。

史有宫室之丽,拟于王者0的描述。

古城周围佛寺遍布,寺院无论布局形式还是建筑风格,皆兼容藏、汉、纳西、白等民族风格。

丽江之首刹0 福国寺,坐落在广袤数里,松桧万章0的白沙村芝山上,寺内岭、岩、泉、瀑、亭、台、楼、阁遍布其间。

寺内的五凤造型奇特,构思巧妙,四角飞檐中每角有五凤首飞翔,形为凤凰,故称五凤楼。

飞檐斗拱、彩绘色调绚丽,表现出丽江地区独有的民族建筑风格。

纳西人民深悟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道理,清朝时便在今天的黑龙潭公园内修建了龙神祠、得月楼,建筑与远处的巍巍玉龙雪山融为一体,形成了赏心悦目的园林胜景。

明清时期,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园林继续兴盛,形成村村有寺、寺塔遍布的景观。

佛寺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附属建筑齐全完备。

寺院由佛殿、鼓房、僧房、戒堂、门亭、走廊、佛塔、佛教植物等部分组成,佛寺中殿、亭、塔的造型独特精巧。

建于公元1701 年的景真八角亭,自下而上、层层收缩。

重叠美观,直到顶端,错落有致,结构精密,别具一格。

由于明朝继承历代以夷制夷的政策,推行土司制度,云南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司署园林,这些司署园林前院为办公之所,庄严规整,后院是居家场所,花木扶疏,绿荫覆盖。

司署园林中的建筑群在当地最豪华也最具民族特色。

现存的孟连宣抚司署和南甸宣抚司署以及建水纳楼土司府署,展示了当年傣族、彝族司署园林的基本面目。

二、现代云南少数民族园林发展回顾各历史时期云南园林的发展,可以看到,云南园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式丰富多彩。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强调发掘乡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魅力的今天,云南少数民族园林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

各地破败的司署园林、宅院、寺庙园林等正被修葺,一些既富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反映时代精神的民族园林形式,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园林,有以展示民族文化为主的主题公园( 如彝族太阳历公园),以展示动植物景观为主的各类动物园、植物园、森林公园以及各类反映民族风情的民族风情园等,一些少数民族独特的造景要素如傣族的竹楼、白塔、竹篱,景颇族的目脑柱,哈尼族的蘑菇房等,被应用到省内外一些园林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园林的内容,也为现代园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三、云南少数民族园林特点云南,各族人民美丽的家园,孵化梦境的地方。

总结各历史时期园林的发展过程,云南园林具有如下特点。

(一)园林形式各具特色云南地理位置上处于南亚热带季风区、东亚热带季风区、西藏高原区的三大区域,受与之相对应的南亚东南亚文化、中国内地文化和藏文化的影响,园林风格兼收并蓄,既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其他民族文化的烙印,这样就形成云南园林多姿多彩的迷人景象。

云南是一个山地面积占90%以上的省份,境内高山耸立,河流纵横,地貌之复杂,为全国罕见。

由于山高谷深,海拔高度不同,造成复杂的气候条件,并因此影响到生态环境以及动、植物的分布的立体变化,因而形成各地方各民族园林景观的差异。

全省范围内分布着26个民族,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又使园林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纵观云南园林发展过程,各种园林形式琳琅满目:有华丽的王室园林和司署园林,有宜居宜赏的私家宅院,有形式多样的寺观园林,各地因借自然美景,于高山之巅、清澈湖畔建立的各种风景园林,更是数不胜数。

(二)园林风格异彩纷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云南不到40 万km2 的范围内,海拔高差约6663.6 m,境内有高山险谷,有河湖坪坝。

不同的地理环境陶冶了不同的民族审美情操,使各民族园林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如秀美的苍山洱海畔的白族园林清雅秀丽,玉龙雪山下的纳西族园林宁静拙朴,物草丰美的西双版纳傣族园林空灵妩媚。

各民族园林,无论园林的布局形式或园林建筑造型、装饰装修、植物应用、园林小品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构图背景宏大,园林与自然融为一体由于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云南大多数园林都布置在自然景色优美的山川之中,优美的自然往往是其构图的背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