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
2.关于《月光曲》的谱写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课《月光曲》。
3.板书课题。学习课文就可以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阅读课文,思考: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是哪几首?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教师重点提醒:
(1)字音方面:茵读“yīn”,没有后鼻音。霎读“shà”不念“chà”。
(2)字形方面:“粼”的左半部分要范写清楚。“盲”的上面是“亡”,是无、没有的意思,下面是目。没有目就是瞎子、盲人,这正是“盲”的意思。
4.学生朗读课文后,交流讨论。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的相关内容,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1.课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2.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复习知识
二、朗读课文,感悟知音
1.全班齐读课文。
2.伯牙琴艺高超,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找出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教学准备及手段
1.搜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2.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你们知道贝多芬吗?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陈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归纳: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才能突破难点。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是从哪里知道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
引导学生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思考: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怎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3.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指导: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引导学生质疑:“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绝弦,作为音乐家,琴是自己的第二生命,而伯牙却把它摔碎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缘由?课文会给大家解开疑惑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伯牙正在鼓琴,子期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子期会怎样赞叹?有感情地朗读2-4句。
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呢?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表达了什么?
教学课题
26、月光曲
教学课时
二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波光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别人对他的赞美都是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只有钟子期。
即兴提问:若你是伯牙,听到子期的赞美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一旦听不到这种赞美,你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5.默读课文,感受知音的含义。
四、课文小结,援引质疑
教学课题
25、伯牙绝弦
教学课时
二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境,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2)结合注释想象伯牙当时的心情,朗读这句话。
5.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个同样动听的乐曲,就是前面我们听的《高山流水》。
三、回味诵读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搜集体现知音的诗句和名人名言。
2.背诵课文。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及手段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曲子,我们听一听,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你们听出了什么?相传这首曲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俞伯牙所弹的一首曲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伯牙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