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合同变更、转让和终止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合同变更的概念、特点及要件。
掌握合同权利转让、义务移转和权利义务概括转让的相关法律规定、合同解除及合同终止的其他情形。
教学重点难点:合同权利转让、义务移转和权利义务概括转让的相关法律规定、合同解除及合同终止的其他情形。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后练习。
教学时数:6课时。
参考资料:李永军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王清平主编:《实例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韩世远主编:《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教学内容:第一节合同的变更一、合同变更的概念和特点合同变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合同变更是指合同的内容和主体发生变化。
所谓主体的变更,是指以新的主体取代原合同关系的主体。
在这种变更方式中,债权人变更的,称为债权转让或债权移转;债务人变更的,称为债务移转。
合同内容的变更乃是狭义的合同变更,是指在合同成立以后,尚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以前,当事人就合同的内容达成修改和补充的协议。
《合同法》第77条这种变更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原则上说,合同的变更必须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并在原合同的基础上达成新的协议。
第二,合同内容的变更,是指合同关系的局部变化,而不是对合同内容的全部变更。
第三,合同的变更,也会产生新的债权债务内容。
二、合同变更的要件(一)原已存在着合同关系(二)合同的变更在原则上必须经过当事人协商一(三)合同的变更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四)合同变更必须使合同内容发生变化第二节合同转让一、合同权利的转让(一)合同权利转让的概念和特点所谓合同权利的转让,是指合同债权人通过协议将其债权全部或部分地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
参见《合同法》第79条其特点在于:第一,合同权利转让是指不改变合同权利的内容,由债权人将权利转让给第三人。
第二,合同权利转让的对象是合同债权。
第三,权利的转让既可以是全部的转让,也可以是部分的转让。
(二)合同权利转让的条件1.须有有效的合同权利存在2.转让双方之间须达成合同3.转让的合同权利须具有可让与性4.须通知债权人5.须依法办理有关手续(三)合同权利转让的法律效力1.合同权利转让的对内效力所谓对内效力,是指合同权利转让在转让双方即转让人(原债权人)和受让人(第三人)之间发生的法律效力,这种效力具体表现在:第一,合同权利由让与人转让给受让人。
第二,在转让合同权利时从属于主债权的从权利也将随主权利的移转而发生移转,但专属于债权人的从权利不能随主权利移转而移转。
第三,转让人应保证其转让的权利有效存在且不存在权利瑕疵。
2.合同权利转让的对外效力所谓对外效力,是指合同权利转让对债务人所具有的法律效力。
合同权利转让生效以后,针对债务人的效力:第一,债务人不得再向转让人即原债权人履行债务。
第二,债务人负有向受让人即新债权人作出履行的义务,同时免除其对原债权人所负的责任。
第三,债务人在合同权利转让时所享有的对抗原债权人的抗辩权,并不因合同权利的转让而消灭。
《合同法》第82条第四,债务人的抵销权。
《合同法》第83条二、合同义务的移转(一)合同义务移转的概念合同义务的移转又称债务承担,是指基于债权人、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达成的协议将债务移转给第三人承担。
合同义务的移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债务人将合同义务全部转移给第三人,由该第三人取代债务人的地位,成为新的债务人,这种移转称为免责的债务承担;二是债务人将合同义务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由债务人和第三人共同承担债务,原债务人并不退出合同关系。
这种移转称为并存的债务承担。
合同义务的移转与第三人代为履行区别在:第一,在合同义务移转中,债务人或债权人将与第三人达成转让合同义务的协议。
在第三人代替履行的情况下,第三人并没有与债权人或债务人达成移转债务的协议。
第二,在合同义务移转中,债务人已经成为合同关系的当事人。
在第三人代替履行的情况下,第三人只是履行主体而不是合同的当事人。
第三,由于在合同义务移转的情况下,第三人未能依照合同约定履行债务,债权人可直接请求其履行义务和承担违约责任。
在第三人代替履行时,对第三人的履行不适当的行为,债权人只能向债务人而不能向第三人请求承担责任。
(二)合同义务移转的条件1.须有有效合同义务存在2.转让的合同义务须具有可让与性3.须存在合同义务移转的协议4.须经过债权人的同意5.须依法办理有关手续(三)合同义务移转的效力第一,合同义务全部移转的,新债务人将代替原债务人的地位而成为当事人,原债务人将不再作为债的一方当事人。
第二,合同义务移转后,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
《合同法》第85条第三,合同义务移转后,新债务人应当承担与主债务有关的从债务。
《合同法》第86条三、合同权利和义务的概括移转所谓合同权利和义务的概括移转,是指由原合同当事人一方将其债权债务一并移转给第三人,由第三人概括地继受这些债权债务。
这种移转与前面所说的权利转让和义务移转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单纯地转让债权或移转债务,而是概括地移转债权债务。
《合同法》第88条1、合同移转合同移转也称为合同承担,是指一方当事人与第三人之间订立合同,并经原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同意,由第三人承担合同一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的全部权利和义务。
2、企业合并《民法通则》第44条第2款规定:“企业法人分立、合并,它的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
”《合同法》第90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使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
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分立的,除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由分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
第一节合同的终止一、合同终止的概述(一)概念:合同的终止又称为合同的消灭,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间的权利义务于客观上已不复存在。
合同的终止不同于合同效力的停止或减弱。
合同的终止不同于合同的解除。
合同的终止不同于合同的变更。
(二)合同终止的原因《合同法》第91条将合同终止的原因归纳为以下7项:(1)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2)合同解除;(3)债务相互抵销;(4)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5)债权人免除债务;(6)债权债务归于一人;(7)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合同终止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基于合同目的达到而终止2.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终止3.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终止二、合同解除(一)合同解除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合同的解除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依法成立后而尚未全部履行前,当事人一方基于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行使解除权而使合同关系归于消灭的一种法律行为;广义的合同解除包括狭义的合同解除和协议解除。
大陆法系民法采取狭义的合同解除。
我国《合同法》对合同解除采取了广义的概念。
2、合同的解除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合同的解除以当事人之间存在有效合同为前提。
第二,合同的解除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三,合同的解除是一种消灭合同关系的法律行为。
3、合同解除的种类(1)协议解除协议解除是指在合同依法成立后而尚未全部履行前,当事人通过协商解除合同。
参见《合同法》第93条第1款(2)约定解除约定解除是指在合同依法成立后而尚未全部履行前,当事人基于双方约定的事由行使解除权而解除合同。
参见《合同法》第 93条第2款(3)法定解除法定解除是指在合同依法成立后而尚未全部履行前,当事人基于法律规定的事由行使解除权而解除合同。
(二)法定解除1、法定解除的概念法定解除是指在合同依法成立后而尚未全部履行前,当事人基于法律规定的事由行使解除权而解除合同。
2、合同解除的条件法定解除条件是法律规定的当事人解除合同的条件。
法律规定的解除合同的条件有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之分。
一般解除合同的条件可分为两类:一是因客观原因而解除合同,如不可抗力;二是因违约行为而解除合同,如预期违约、迟延履行或其他违约行为等。
特殊法定解除合同条件因合同类型不同而不同。
我国《合同法》第94条规定,解除合同的法定条件包括:(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2)预期违约。
即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三)合同解除的程序1、协议解除合同的程序协议解除合同是当事人通过订立一个新合同的办法,达到解除合同的目的。
2、通知解除合同的程序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都属于单方解除。
具备了当事人约定的或法律规定的条件时,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就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简称解除权。
《合同法》第 96条第一,解除权的行使,应当采取法律规定的或当事人约定的方式。
第二,解除权的行使,应当在确定期间内或合理期限内进行。
(四)合同解除的效力1、合同解除与溯及力(1)合同解除有溯及力(2)合同解除无溯及力2、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1)在协议解除情形(2)在约定解除情形(3)在法定解除情形三、合同终止的其他情形(一)清偿1、清偿的概念和性质清偿又可称为履行,是指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向债权人履行义务、实现债权目的的行为。
我国《合同法》没有使用清偿的概念,而是规定为“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
关于清偿的性质,理论上存在不同的学说,主要有法律行为说、非法律行为说、折中说等。
非法律行为说是德、日学者的通说,我国学者也多采用此说。
2、清偿的基本要求(1)清偿的主体清偿的主体,即清偿当事人,包括清偿人与清偿受领人。
(2)清偿的标的清偿的标的,亦即履行标的,给付的内容。
(3)清偿期、清偿地、清偿费用3、清偿的抵充(1)清偿抵充的概念清偿抵充是指对同一债权人负担数宗债务的债务人,其给付的种类相同,而其所提出的给付又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决定其清偿抵充何种债务的制度。
(2)清偿抵充的成立条件第一,债务人须对同一债权人负担数宗债务。
第二,债务人负担的数宗债务的种类相同。
第三,债务人所提出的给付不足以清偿全部债权。
(3)清偿抵充的确定方法1)约定抵充 2)指定抵充 3)法定抵充(二)抵销1、抵销的概念和种类抵销是指当事人双方相互负有给付义务,将两项债务相互充抵,使其相互在对等额内消灭。
抵销有民法上的抵销与破产法上的抵销。
破产法上的抵销是在债权人对破产企业负有债务时,于破产清算前所进行的抵销。
这种抵销没有清偿期是否届满、给付种类是否相同的限制。
2、法定抵销(1)法定抵销的概念和性质法定抵销是指在具备法律所规定的条件时,依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所为的抵销。
通说认为,抵销为单方的法律行为,依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而发生,具有与清偿同样的消灭债的效力,也为债的消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