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学生:靳沛鹏(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学号:201421050545)[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
同时我们要理解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内涵,需全面把握其适用的范围和限制条件。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必须从其本来的理论限制条件范围内去坚持和发展。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经济改革;现实意义;共产主义信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
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深刻认识解读劳动价值论对于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生活和工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深化开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期、机遇期、挑战期,深入研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评价(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但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偏颇不足。
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
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就是在批判和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二)西方社会的批判与误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以后,不断地有很多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误解并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西方经济学界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主要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1、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个“不必要的弯路”,主张以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函数分析和效用分析代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萨谬尔森还提出:劳动价值分析仅仅使用于物物交换的简单经济,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价值的分析已经不适用了,因为,这时土地和资本都将参与收入分配,价值和价格不成比例。
因此,必须抛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教授扬•斯蒂德曼坚持在联合生产条件下,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会造成负劳动价值和负剩余价值的价值不一致的情形,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联合生产中的价值决定问题,所以,必须抛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3、以英国经济学家乔弗•霍奇森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并不是价值的唯一来源,各种生产要素都是价值的来源,不能把价值仅仅归结于劳动,特别是在自动化部门,劳动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只起到极其次要的作用,不能根据劳动来确定商品价值。
(三)我国的主流观点当前,我国理论界在学习、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探索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3种主流观点: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论证的是商品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规律,我国当前仍处在商品社会阶段,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完全适用于今天,它应该成为我国现阶段劳动划分、劳动阶层划分、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马克思早已做出了明确回答或已经预见了其发展趋势。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源于对150年前的资本主义的分析,而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又要根据新的实际,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革命的”、“批判的”理论,不等于也不能替代现代市场经济理论。
我们有必要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设的”劳动价值论。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逻辑紧密、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1、价值实体,也就是劳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理论指的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学说中,马克思强调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属性。
2、价值量的尺度,就是劳动时间。
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指出:“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化找里面。
”既然商品具有价值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那么它的价值量就只能有体现或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
于是便产生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等计量单位。
3、价值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等几个发展阶段。
马克思详尽的研究了价值形式怎样从简单形式到扩大形式,又到一般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的逻辑过程。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本质,在马克思看来,科学研究的方法是运用抽象方法、科学的叙述方法的起点上经过科学的抽象以后的起点,而不是没有经过抽象的“实在”和“具体”。
在这里,他指出,揭示价值本质必须运用抽象方法。
劳动价值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大厦的基石和理论体系的起点,当然是科学抽象的产物。
(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1、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而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两种形态,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不是生产商品的两次劳动。
2、抽象劳动内在的属性是生产商品过程中人类脑力或体力的支出(人类的一般劳动),其外在的属性则是生产商品创造价值的劳动,其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则是商品经济社会特有的经济特征。
马克思认为,在一切社会状态下,劳动产品都是使用物品,但只是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时代,也就是生产一个使用物品耗费的劳动表现为该物的“对象的”属性,即它的价值的时代,才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
3、抽象劳动内化为商品的价值,外化为商品的交换价值。
正如马克思所述:“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
”这种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平等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正是以抽象劳动为内核。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刻内涵(一)理论科学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从根本上论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谁创造了社会剩余劳动和谁占有了社会剩余劳动的理论。
提出了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生产资料不创造价值,只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物质条件,价值是从社会角度对单个商品生产者所作出的评价,是单个商品生产者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转化形式,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价值的创造、实现和分配分别发生在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
(二)理论发展性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根据当时实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揭示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基本矛盾。
从恩格斯到列宁的对垄断价格和价值规律的新作用作了创新性的研究,再到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价值、价值规律作用问题的论述,都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新的挑战,因此必须扩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在坚持的基础上继承、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现实批判性马克思之所以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剩余价值理论,主要是为了揭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如何利用资本来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秘密,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以此来唤醒、鼓动、武装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拿起批判的武器,起来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埋葬资本主义。
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相比,当今运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植人了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因素,但却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当前我国在经济领域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资本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对待资本文明仍然需要有批判的眼光,努力减少其负面作用,防止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各种社会异化现象: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加剧;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劳动者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沦为经济动物,少数人无节制地追求财富,更多的人只是维持动物式的个人生存;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形成社会上每个人同其他人的分离和格格不人,彼此作为异己者相互对立;科学技术的异化,科技进步反而使得人的生命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造成人类不断地丧失“精神家园”和“生态家园”。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现实的重要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它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
我们也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仍是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宝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也揭示了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带有一般性的规律。
因此,对于我们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面临的情况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面临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结合新时期新形势下实践运用,作出客观正确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使劳动的方式和内容、劳动结构、社会分工、价值的形成及其向价格的转化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