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并殖吸虫

并殖吸虫

人体寄生虫学
一概、述形态 一、形态
二二、、生生活活史史 3
三三、、致致病病 四、实验诊断
四五、、实流验行诊与断防治
五、流行与防治
并殖吸虫概述
并殖吸虫属(Paragonimus)的成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肺内,故又称肺吸虫 (lung fluke)。
寄生人体的并殖吸虫种类繁多,其中存在于亚洲、对人体具有致病性的虫 种有: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异盘并殖吸虫、宫崎并殖吸虫、墨 西哥并殖吸虫等。
在痰和粪便中找不到虫卵,皮下包块或结节活检是最可靠 的诊断方法。免疫学检查是最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
37
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
五、斯氏狸殖吸虫流行与防治
斯氏狸殖吸虫在国外还未见报道,国内发现于甘肃、山西、 陕西、河南等15个省、市、自治区。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同卫 氏并殖吸虫。
12
成虫寿命:一般5~6年; 保虫宿主:狗、猫和野生肉食动物如虎。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二、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13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二、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第二中间宿主:溪蟹、蝲蛄
溪蟹
14
蝲蛄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19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
(三)临床表现 2.慢性期
由于虫体的移行和串扰,可造成多个器官受损,且受损程度轻重不一, 故临床表现复杂,临床上按器官损害分为:胸肺型、腹肝型、皮下型、脑脊 髓型等。
20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27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五、卫氏并殖吸虫流行与防治
2 流行环节
1. 传染源 能排出虫卵的人和肉食哺乳动物是本病传染源。本病是人兽
共患病,保虫宿主较多是流行的主要原因。转续宿主如野猪等在流行
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2. 传播途径 人的感染主要是经口食入含活囊蚴的淡水蟹、蝲蛄。生吃
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
(一)致病机制
肺吸虫病主要是童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与器官内移行、寄居造成的机械 性损伤,及其代谢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病变以在器官或组织内形成互相沟通的多房性小囊肿为特点。
15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
(二)病理分期 1.脓肿期 主要因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和出血。 病变处呈窟穴状或隧道状,内有血液和虫体。含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 等,病灶四周产生肉芽组织而形成薄膜状脓肿壁,并逐渐形成脓肿。
并殖吸虫所致的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也称肺吸虫病(lung
4
fluke disease)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被我国卫生部列为重要的食物
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并殖吸虫概述
卫氏并殖吸虫概论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是人体并殖吸虫病的主要病原,也是最早被 发现的并殖吸虫,以在肺部形成囊肿为主要 病变,以烂桃样血痰和咯血为主要症状。
38
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
22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
(三)临床表现 (3)皮下型
可见皮下游走性包块或结节,大小 不一,触之可动。
23
游走性皮下包块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
(三)临床表现 (4)脑脊髓型 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癫痫、偏瘫、视力障碍等占位性病征。
5
活虫体
请观看“肺吸虫活成虫”视频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一、卫氏并殖吸虫形态
1 成虫 虫体肥厚,背凸腹平,静止时外形椭圆。活体呈暗 红色 。 大小(7~12)mm×(4~6)mm × (2~4)mm; 口吸盘和腹吸盘大小相近; 生殖器官:子宫与卵巢左右并列;一对睾丸分支如 指状,左右并列。
二、斯氏狸殖吸虫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终宿主:猫科、犬科、灵猫科等动物,如果子狸、猫、犬等。
第一中间宿主为圆口螺科的小型及微型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溪蟹和 石蟹。
人是非适宜宿主、在人体内一般不能发育为成虫。
转续宿主:蛙、鸟、鸡等。
35
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
三、斯氏狸殖吸虫致病
种类型外尚可有其他受损类型。
25
有的患者可同时或先后有多种类型之损来自,因此上述分型只是便于临床处 理而已。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四、卫氏并殖吸虫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痰或粪便查虫卵;皮下包块找虫体。 免疫学检查:皮内试验、ELISA等。 其他:X线检查、CT及MR检查。
µm ;前端较宽,有扁平卵盖(大,常
略倾斜),后端稍窄;卵壳厚薄不均,
后端增厚明显;内含10多个卵黄细胞,
8
1个卵细胞常位于正中央。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一、卫氏并殖吸虫形态
3 囊蚴 乳白色,呈球形,具两层囊壁,外层直径300~400µm。内含后尾
蚴,光镜下可见黑色的排泄囊和2个弯曲的肠支。
9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二、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图
10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二、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人、猫、犬、野生肉食动物)
成虫 (肺)
虫卵 水 (痰)
毛蚴 (水)
(经口)
胞蚴

母雷蚴
川 卷


子雷蚴
11
幼虫移行症:侵入人体的虫体大多仍处于童虫状态,到处游窜,引起幼 虫移行症。
(1)皮肤型:占大多数,主要表现为游走性皮下包块或结节,常见 于腹部、胸部、腰背部等。
(2)内脏型:占少数,因侵犯的器官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损害及表现。
36
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
四、斯氏狸殖吸虫实验诊断
五、卫氏并殖吸虫流行与防治
3 防治
1. 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不饮生水。 2. 治疗药物 吡喹酮。
30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斯氏狸殖吸虫概论
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系1959年陈心陶教 授报告的新种,并将其置新建的狸殖属中。在Cox(2003)的分类 系统中将该虫归属到并殖吸虫属中。
幼虫 (肌肉)
囊蚴
尾蚴
尾蚴
(野猪)
(溪蟹、蝲蛄)
(水)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二、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肺部;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溪蟹、蝲蛄;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因食入含活囊蚴的溪蟹、蝲蛄感染;
16
X线:边缘模糊,界限不清的浸润阴影。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
(二)病理分期
2.囊肿期
由于渗出性炎症,大量细胞浸润、聚集,最 后细胞死亡、崩解液化,脓肿内充满赤褐色 果酱样液体。
镜检:坏死组织+夏科雷登结晶+大量虫卵。
囊壁因大量肉芽组织增生而肥厚,包裹整个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口吸盘
腹吸盘 子宫 睾丸
6
一、卫氏并殖吸虫形态
1 成虫
7
肺吸虫成虫(未染色)
肺吸虫成虫(卡红染色)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一、卫氏并殖吸虫形态
2 虫卵
虫卵金黄色,椭圆形,左右多不对
称;大小(80~118)µm×(48~60)
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
(三)临床表现 (1)胸肺型
咳铁锈色痰(痰中常可见大量 虫卵),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部有 明显改变,易被误诊为肺结核或肺 炎。
21
图示支气管内肺吸虫头部(箭示)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
(三)临床表现 (2)腹肝型
主要表现:腹痛、腹泻、大便带血;或肝功紊乱、肝大、转氨酶升高、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等肝损害表现。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期
吃进囊蚴后数天到1个月左右出现。轻者仅为食欲不振、乏力、消瘦、 低热等非特异性症状。重者发病急,毒性症状明显,如高热、腹痛、腹泻等; 白细胞数增多,可高达(20~30)×109/L,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一般 为20%~40%,高者可达80%以上。
斯氏狸殖吸虫一般在人体不能发育为成虫,主要是引起幼虫移
行症。
31
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
一、斯氏狸殖吸虫形态
1 成虫 虫体狭长,两端较尖,大小(11.0~18.5)mm× (3.5~6.0)mm,腹吸盘在体前1/3处,大于口 吸盘。
2 虫卵
32
虫卵椭圆形,大多左右不对称,壳厚薄不均。虫 卵结构和卫氏并殖吸虫卵相似。
24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