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中庸》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中庸》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是 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 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过与不及的现象,这 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 们的行为,使其完善。 • 人之性,是上天所赋予的;道,是按照人的 本性去做。教,教化,使道得以修明。性、 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 环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 表现,而“教”是用来“修道”的,教是为 “道”服务的。因而,《中庸》强调,“道” 是不可以须臾离开的。
二、初步理解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
难读懂的一部典籍,学生在学习的 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概 念和概念间的关系,
反映在课文部分,有以下两点需要
注意。
其一:“性”“道”“教”的含义 及其关系
•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与人是一体的, “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朱熹《论 语集注· 季氏》),天不仅化育了万物,而 且把天的正理也赋予了万物,所以每一个 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 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是“性”。 • “率性之谓道”,“率性”的意思并不是 任由本性为所欲为,而是说,人们依照着 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做“道”。
• “择善”,是要通过博学、审问、慎思、 明辨、笃行来完成的;“固执”,是 要通过不达到目的就“弗措”的坚定 意志和“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 之,己千之”的加倍努力来完成“择 善”。 •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 强”,告诉我们人只要通过不断的努 力来完善自己,就能使自己获得成功。
• 应该注意的是,“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虽然属 于“择善”的方法,但也属于学习过 程理论。 • 程颐曾经说:“五者废其一,非学 也。”朱熹则认为这是“为学之序”。 作为学习过程理论,五步学习过程可 以说是明确、具体、深刻、全面、系 统的。
• 当喜、怒、哀、乐尚未表现出来的时候,是 “性”,“性”本来就包含着喜怒哀乐之情,而 且是无过无不及之的,所以把它叫做“中”; • 这种喜怒哀乐之情表现出来而合乎法度,叫做 “和”。 •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 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这样,天地 万物就能各得其宜,各得其所,运行不息,生生 不已。 • “中”是“性”,是天下的根本。“和”是 “道”,是天下人普遍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 中庸论修道,主要在“慎独”上下功夫。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也。”这句话揭示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些 与“道”相背离的细微的萌芽在隐蔽不为 人所见的时候,人们自己已经知道了,而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这时候就非常谨慎, 要阻遏这种萌芽的发展,以免使自己越来 越偏离正道。 • 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 况下,也要求自己整个身心的活动,处处 合乎规范,凭着高度自觉,遵循正道。
• 《中庸》不仅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明确的阶 段划分,而且还强调了学习过程中非智力 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肯定了勤奋学习,多 下功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学习精神, 这种精神能使人由愚钝变聪明、由懦弱变 坚强。 • 这套学习过程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学者 的治学发生过深远影响,曾引起历代学者 的普遍重视,它在中国学习理论发展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其二:“诚者”“诚之者”的含义及 其区别 •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 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 善而固执之者也。” • 按照朱熹的解释,诚,是真实不 乱的意思,是天理的本来状态。 圣人的道德,和天理是一致的, 不必思考和努力自然就能达到中 道。
• 诚之,是不能真实不乱,但是希望真实不乱 的意思,这是人力所能做的,而且是应当做 的。不能达到圣人境界的人,不能没有个人 的欲望,品德不能完全真诚,所以不能不经 过思考就达到天理,而必须选择善,然后明 了至善的道德。 • 既然不能做到像圣人那样不必努力就能达到 中道,所以就一定要坚决地守住至善的道德, 然后可以使自己达到真实不乱的诚的境界, 这是一般人达到中道的方法、途径。可见, 人为地达到诚,需要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
三、文本研读
参考译文 1.1
• 《孟子· 离娄上》中有孟子类似的话:“诚 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 之道就应该思诚;“思诚者,人之道”, 思诚就是追求诚,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要 求。 • 天道是诚,人人都拥有天命所赋予的 “性”,但是,诚性虽然人人具有,但并 不是人人都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 容中道”,即不经过个人努力而自发地实 现,所以在追求诚的过程中,自身,儒家分为八派,子思 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 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 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 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 圣”。 •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 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 后不久。
• 《中庸》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 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 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 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 “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 典。 • 《中庸》之所以受到后儒的重视,根本原 因是其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从总体 上作了系统化的阐述。其深刻而精微的思 想内容,它所阐述的一整套政治伦理思想 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十分切合中 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孔 子 中 庸 哲 欹学 器的 触 动 点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 欹、中则正、满则覆。” 《荀子· 宥坐》
——
《中庸》节选
• 程子曰: •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 定理 。
一、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 中的一篇,一般认为, 《中庸》是孔子的孙 子子思(前483-前 402)的著作, 据《史记· 孔子世家》 记载,孔子生孔鲤, 字伯鱼,早卒;伯鱼 生孔伋,字子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