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
喹诺酮类药物的母核为 4 -喹诺酮, 结构 特征 在其1、5、6、7、8位引入不同的基 团,即合成本类各种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的基本结构分类 其分子结构的基本骨架均为氮 (杂 )双并环结构,即由 4-吡啶酮 -3 -羧酸与另一个六元环,按照骨架双并环 结构中的两个组成环的不同,大致可将喹诺酮类药物分 为吡啶并吡啶酮酸、嘧啶并吡啶酮酸、噌啉酸和喹啉酸 四大类。早期开发的喹诺酮类药物多属于吡啶并吡啶酮 酸类 (如:萘啶酸)、嘧啶并吡啶酮酸类(如:吡啶酸和 吡咯米酸 )和噌啉酸类(如:西诺沙星),而近年来开发 的多属于喹啉酸类。
第四阶段(1997年至今) 此阶段的喹诺酮类药物。如莫西沙星、巴洛沙星、 格替沙星等。与前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相比,第四 代喹诺酮类药物基本结构中的萘啶环被进行了各 种修饰,并对其所含的氟基团加以改变,从而 使其作用特点又有了改善。
作用特点 1、抗菌谱广,抗菌活性高,对G-菌包括绿脓杆菌 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G+菌、支原体、衣原体 均有良好抗菌作用。 2、对细胞组织穿透力强、易吸收,在体内分布广 泛,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血浆半衰期相对较长, 对各组织系统的感染均有良好疗效,多数经尿排 泄,尿中浓度高。 3、细菌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与其它抗菌药无交 叉耐药性。 4、多数品种半衰期相对较长,给药次数少,便于 使用。 5、不良反应少,大多轻微。
(1)拓朴异构酶Ⅱ 拓朴异构酶Ⅱ为2个A亚基和2个B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催化依 赖于ATP提供能量的DNA负超螺旋,在DNA复制和转录的起始阶 段起重要作用。其中A亚基负责DNA断裂和重接;B亚基催化ATP 的水解。其具体过程是:拓朴异构酶Ⅱ与环状DNA结合产生正 超螺旋,A亚基使DNA双链(后链)断裂形成缺口。于是前 链移到缺口后,这一过程由B亚基介导,使ATP水解而完成。之 后在A亚基参与下断裂的链再连接形成负超螺旋。
耐药性 不易产生耐药性,本类药物之间有交叉耐药性。产生机 制主要是细菌细胞壁通透性发生改变,使进入细胞的 药物减少或药物主动外排,而产生低浓度耐药;而由 于DNA螺旋酶发生突变的产生的耐药相对很少。
1、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的变异
由于喹诺酮类药物结构的差异及细菌的菌属不同,作 用的主要靶位点也不同。 对于革兰氏阴性菌,A改变最常见; 其次是B。B突变 促进A突变耐药性的产生,尚无资料表明B突变作为 独立的耐喹诺酮类的机制。 对于革兰阳性菌,A改变通常只发生在C/E突变之后, 只有在C/E突后,A的改变才能提高耐药性。
X-8位 8-位取代基主要影响抗菌谱和体内抗菌活性。 在8-位引入第二个氟原子,可显著提高抗G-菌和 G+菌的活性,如洛美沙星。当1-位和8-位连接成环, 即三环喹诺酮,明显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如氧氟 沙星和芦氟沙星。但与此同时,含此类结构的喹诺 酮类药物的光毒性也在增强。引入烷氧基可降低光 毒性,如8位引入甲氧基后与引入卤素原子相比,对 抗G+、G-菌活性影响不大,但是光毒性却大为降 低;引入乙氧基光毒性最低但是抗菌活性降低。此 外5位取代也与光毒性有一定的关系。如司帕沙星, 8位F取代,5位有氨基取代,在喹诺酮类药物中光 毒性最大,小剂量即可引起光敏反应。
药动学 单胃动物和未反刍的犊牛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 0.5-2h内血药浓度达到峰值,但成年反刍动物内服 吸收差。肌肉注射本类药物能迅速完全的吸收。 本类药物在体内分布广泛,可进入组织细胞内, 肺脏、乳腺组织中浓度较高,可透过胎盘屏障。在 体内代谢复杂,常因药物种类和动物品种的不同有 明显的差异。一般连续给药无蓄积作用,2-3天全 部排出体外,多以原形随尿排出。
C-6位
在C-6位引入氟原子,不仅可增强该化合物的脂溶 性及对细菌细胞壁的穿透力(1-70倍),而且还 可提高该化合物与细菌组织之间的亲和力及与细 菌DNA旋转酶之间的亲和力。所以,第三代喹诺 酮类抗菌剂的C-6位几乎都被氟所取代。 但将C-6位氟移至X-8位后,发现其抗菌活性几 乎没有变化。人们对C-6位非氟取代化合物及其活 性进行了研究,发现 6-氨基取代物的抗菌活性并 不弱于 6-氟取代物。
(2)拓扑异构酶 IV 拓扑异构酶 IV为2个C亚基和2个E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在DNA复 制后期姊妹染色体的分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C亚基负责 DNA的断裂和重接;E亚基催化ATP的水解。氟喹诺酮类药并不 是直接与拓朴异构酶Ⅱ结合,而是与DNA双链中非配对碱基结 合,抑制拓朴异构酶Ⅱ的A亚单位,使DNA超螺旋结构不能封口, 从而影响DNA的复制而呈现迅速的杀菌作用。
3、外膜通透性下降 由于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点都存在于菌体内,因此药物必 须进入菌体内才会发挥抗菌效力。药物到达靶位需经细胞外 膜和胞质膜, 后者对于喹诺酮类不构成屏障,因其可通过 简单扩散进入。革兰阴性菌的外膜是用来抵御外来毒物的有 效屏障,某些细菌对抗菌药的固有耐药性即可由此来解释, 这种屏障作用与外膜的膜孔蛋白和脂多糖(LPS)有关。外膜 通透性下降导致对喹诺酮耐药目前仅见于革兰阴性菌,且使 其MIC值提高相对较低,很多时候有其他抗菌药的交叉耐药, 但交叉多不完全, 取决于药的亲(疏)水性。
C-5位 在早期人们认为C-5位被取代会降低化合物的抗菌活性。 研究证明,在此位置上适当的取代还是有益的。结 果显示,C-5位上用氨基取代时,抑制革兰氏阳性及 阴性菌的活性为最高。如:司帕沙星对革兰氏阳性菌 厌氧菌、衣原体有作用,而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抗菌活 性为最强。 5-氨基取代物的活性还与N-1位取代基有关。当N-1 位上为 2 ,4-二氟苯基和乙基取代基时,将导致其药 物活性降低;当N-1位为环丙基时,则可改善药物对 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活性。 此外5-氨基取代物的活性还与C-8位取代基有关。 经比较发现,C-8位用氟取代,效果较好,如:司帕 沙星。而正在开发研制中的HSR-903的C-8位上是用 甲基取代,其抗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活性分别 为环丙沙星的 8~64倍和2~6倍,且没有光毒性。
N-1位
N-1位取代基直接影响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活性。 早期研究认为:N-1位取代基的最佳立体摩尔长度为 0.42nm ,近似于一个乙基的长度。如:萘啶酸、吡哌 酸和氟哌酸即含有一个N-1位乙基 。从立体体积、电子 供给和空间效应等方面综合考虑 ,环丙基取代N-1位, 比乙基更有利,可进一步扩大抗菌谱和增强了抗菌活 性(增强了衣原体和支原体的作用),典型代表如: 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奥比沙星但环丙基的细胞毒性 较高。于上世纪末开发的N-1位上以顺式氟环丙基取 代的西他沙星不仅降低了其对细胞的毒性 ,同时还 大大增强了抗菌活性。此外,氟苯基也是目前N-1 位上常见的取代基。
三、喹诺酮类抗菌药
来源 为化学合成抗菌药,因其含有喹诺酮的基本结构而命名。 从美国的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在1962年合成第一 代产品萘哌酸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开发研制本类药物。 目前,国际学术界将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2~1969年) 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以萘啶酸为代表,此外还包括恶喹 酸、吡咯酸等品种,主要用于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对 革兰氏阳性菌和绿脓杆菌无效。内服吸收差,不良反 应严重,目前已经淘汰。
C-7位 C-7位的结构主要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抗菌谱及抗 菌作用强度等;此外,还影响药物的亲水性及与药物神 经毒性的强弱有关。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C-7位上 几乎全部为哌嗪类似物,且均为离子型亲水化合物,抗 菌活性也明显高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 此后开发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的C-7位上,绝大多数以 各种氨基吡咯烷取代 ,其最大的优点是抗菌谱更广。 如克林沙星几乎对临床上所有的致病菌均有良好的抗菌 活性,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的 抗菌活性是环丙沙星的16-32倍,比司帕沙星强 2-4倍。
(+)
DNA螺 旋酶
(-)
DNA螺旋酶
(-) ATP ADP
(-)
(-)
正超螺旋
(-)
负超螺旋
喹诺酮类抗菌药
DNA螺旋酶对DNA负超螺旋形成模型图
(+)
DNA螺 旋酶
(-)
DNA螺旋酶
(-) ATP ADP
(-)
(-)
正超螺旋
(-)
负超螺旋
喹诺酮类抗菌药
DNA螺旋酶对DNA负超螺旋形成模型图
第二阶段(1970~1977年) 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以吡哌酸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吡 咯米酸等品种,在抗菌谱和抗菌或性上比第一代产品 扩大和增强,对绿脓杆菌有活性但不高,革兰氏阳 性菌仍然不敏感,内服可少量吸收,不良反应也明显 减少,主要用于泌尿系统和肠道感染。
第三阶段(1978~1996年)
喹诺酮类药物于此阶段在其结构改造上有了很大突破, 即在其喹啉环的第6位上用氟取代,故这类为数众多的 药物又称氟喹诺酮类药物(FQS)。如诺氟沙星(氟哌 酸)、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环丙氟哌酸 )等。
C-2位
2-位引入取代基会引起药物活性下降或消失,因为 2位靠近酶结合部位(即3-位),会干扰3-位羧基和4位羰基的共平面,从而改变3-位羧基和4-位羰基的二 面角数值,使药物活性降低,所以2-位多为H。
C-3和C-4位
C-3位的羧基和C-4位的酮基被认为是喹诺酮类药物与 其作用靶酶-细菌的DNA旋转酶相结合的必要部分,因 此是其活性所必需的基团。 有人用磺酸、醋酸等取代C-3位的羧基,结果导致喹诺 酮类药物活性降低;而用其他基团取代C-4位上的酮基, 未能得到有活性的化合物。研究表明C-3位羧基和C-4 位酮基的共平面性是喹诺酮类药物发挥药效的重要前 提条件,因为羧基与酮基上的O及N-1位上的N的电荷 密度与其生物活性具有一致性关系。当羧基与酮基间 的二面角约大于20°时,化合物即失去活性。
抗菌作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为广谱杀菌药。 对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 肺炎杆菌、绿脓杆菌、巴氏杆菌)、革兰氏阳性菌(如 链球菌、金葡菌、丹毒杆菌)、支原体和厌氧菌均有 效。但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不如革兰氏阴性菌,尤 其是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作用较差。 本类药物的理想杀菌浓度为0.1-10ug/ml,在较高浓度 时杀菌效果降低。此外对链球菌、金葡菌、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等能产生PAE,一般可维持几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