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期末复习题第五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期末复习题第五章


22、对社会无害的行为,也属于我国法律认可的合法行为之列。()

23、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学理解释也可被视为正式解释,具有法律约束力。()

24、法学中的"法的渊源"又被称为法的"内容渊源"。()

25、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分类与法的部门划分是完全一致的。()

26、法规清理,是最常见的一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工作。()
C.在阶级社会才存在的 D.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
CD
8、广义的守法,包括遵守( )
A.宪法和法律 B.行政法规和各种法规
C.一切规章 D.各项政策和纪律
ABCD
9、法律的历史类型中有( )
A.奴隶制法 B.资本主义法
C.封建制法 D社会主义法
ABCD
10、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 )
A.宪法和行政法 B.民商法和经济法
C
4、我国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是( )
A.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B.检察机关 C.监察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B
5、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是在( )
A.1982年宪法 B.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五大
D
6、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
A.党中央 B.广大人民群众 C.国务院 D.全国人大
20.我国法律制裁的种类有 (. )
A.民事制裁 B.行政制裁
C.刑事制裁 D.经济制裁
ABC
三、判断题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统治阶级的意志则不一定表现为法律。( )

2、凡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规范就是法律( )

3、法律是限制自由的。( )

4、只要不犯法,学不学法无所谓( )

5、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社会礼仪、职业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它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 )
C.树立和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人人都要自觉把宪法和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乎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ABCD
17.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实现,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实行 ( )
A.立法活动 B.执法活动
C.司法活动 D.法的宣传
A
21.在我国法律监督体系中,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是 ( )
A.监察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B.人民检察院的监督
C.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D.人民政协的监督
A
22.在一个国家里,由部门法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称为
A法系 B法律体系
C法学体系 D法的历史类型
A.社会性监督 B.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C.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D.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B
28.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这是指 ( )
A.法治概念 B.法律思维
C.法制观念 D.法治理念
B
29.由学者或其他个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所作出的学术性的解释是 ( )
A.行政解释 B.学理解释
C.表达权 D.监督权
ABCD
15.关于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 )
A.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B.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C.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民主法制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D.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将法律所确定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
ABCD
C.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
D.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个个体所形成的法治理念完全相同
C
16.法律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 )
A.权利义务相统一 B.重证据
C.讲程序 D.情重于法
C
17.法是以( )为基础的。
A.意志 B.经济关系
C.政治 D.政策
B
18.法律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律的社会作用的是 ( )
ABCD
13.法律的实施,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贯彻和实现的活动。法律的实施包括 ( )
A.法律制定 B.法律适用
C.法律执行 D.法律遵守
BC
14.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力实现,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人民的 ( )
A.知情权 B.参与权
C.历史解释 D.字面解释
B
30关于法律和国家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国家需要法律 B法律先于国家而产生
C法律不一定从属于国家 D法律的产生与国家的产生没有必然联系
A
二、多项选择题:
1、法律的制定,是指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A、制定 B、补充 C、废止 D、认可
B.治理国家的唯一方略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D.民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ACDE
6、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最本质的重要特征是( )
A.法律具有规范性 B.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
C.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D.法律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BCD
7、国家与法是( )
A.从来就有的 B.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
A、故意杀人 B、倒卖车票,数额巨大的
C、对最亲密的朋友撒谎 D、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他人
C
11下列选项中,行使我国国家立法权的是 ( )
A.最高人民检察院 B.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C.国务院 D.最高人民法院
B
12.法构成要素的主要部分是 ( )
A.规范 B.原则
C.概念 D.技术
A
13.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是 ( )
A.培养立法意识 B.培养守法意识
C.培养宣传法律意识 D.培养监督法的实施意识
B
25.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安全,不受外来军事威胁或侵犯。这是指 ( )
A.政治安全 B.国防安全
C.生态安全 D.社会公共安全
B
26.法的核心特征是 ( )
A.国家意志性 B.规范性
C.逻辑性 D.统一性
A
27.在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中,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监督是 ( )

6、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因而在原始社会没有法。( )

7、社会主义法律是人民自己的法律,所以对人民来说他不具有强制性。( )

8、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而违反法律的行为则必定是违反道德的。( )

9、法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

10、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
B
2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 ( )
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B.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C.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B
24.我们在强调学法用法的同时,还必须强调( ),只有这样,学法用法才具有积极的意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取得实效,法治国家的构想才能实现。
C.刑法和程序法 D.社会法
ABC
11、 违法行为的构成要素包括( )
A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B以违反法律并受法律追究为前提
C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D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
12.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其深刻内涵可以概括为 (.)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ABCD
18.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有 ( )
A.宪法和其他与宪法相关的法律 B.行政法规
C.经济法 D.民商法
19.法的适用具有的特点包括 ( )
A.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 B.主体是司法机关
C.按照法定程序活动 D.过程或结果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BCD
B
7、我国依法治国的标准是( )
A.宪法和法律 B.社会道德 C.社会习惯 D.风俗和礼仪
A
8、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经济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C
9、法存在于( )。
A、资本主义社会 B、整个阶级社会
C、整个人类社会 D、原始社会
B
10、下列行为中,只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而未违反社会主义法律的行为是( )。
ABCD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 )
A.前提 B.基础
C.体现 D. 手段
AB
3、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 )
A.体现 B.前提
C.基础 D.保障
AD
4、在我国,守法的主体包括( )
A. 各政党 B.国家机关
C 、社会组织 D.公民
ABCD
5、在我国,依法治国是( )
A.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1、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区别是看其是否具有国家强制性。

12、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所以体现国家意志的规范性文件都是法律。( )

13、执政党的政策就是法律。()

14、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之一。

15、法的最基本细胞是法律规范。()

16、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实行法治就意味着一定有健全的法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