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意境及其鉴赏方法

古代诗歌意境及其鉴赏方法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提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 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 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 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 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 景都显现出了山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步骤三)。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而 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 起开放。将所见之景和引发之情,艺术地表 达出来,有着完美的意境。
2、缘情写景 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
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 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为“有我之境”。 如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 感情一致的东西。再如苏轼的 《新城道中》: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此题要求准确捕捉诗眼,达到意境鉴赏的目 的。王维在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只能 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 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松密阴 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 响,而现出冷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 更为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 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 与泉声之幽咽相互衬托,幽僻冷寂的境界全出。 可见,找准诗眼、词眼,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就会 更加真切、深刻。
方式有即景述怀、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
生等,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方式来表现自己心中的 幽情,表现出诗的主旨的。如杜甫的诗《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着力描写的是游武侯祠的情景,但只要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四句诗全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寄托着 作者对西涧春日景色的喜爱以及向往自 由隐逸生活的情感。
4、景略情在
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 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 时,却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怀。如陈子 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 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意境
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
“意境”是近些年来古诗鉴赏题中出现频 率很高的术语,古诗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 来表达的,因此,把握意境对诗歌鉴赏活动 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意境”,是指情景交融的艺术形 象和它引发的想象中的形象的总和。其基本 特征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换言之,就是 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镜相互交融而形成 的艺术境界(袁行霈语)。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 朴、喧闹。李清照前期的词。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 凉、冷寂。如李贺的诗。
鉴赏意境的
方法
[善于展开联想] 诗词的主旨常常借助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
的方法是抓住诗词中的画面和气氛,借助联想或
想像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
的“此情”是什么。诗词中的情与景结合的基本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 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 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轻。西崦人家应最乐, 煮芹烧笋饷春耕。
又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寄情于景
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 其实是寄情于景。如韦应物的《滁州西 涧》:
此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时发出的慨叹, 从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 幽州台的氛围,而且可以觉察出当时的 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是 完整的。
意境 常见 类 型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 远、壮阔、深远 。如杜甫《登高》。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 谧、婉转、朦胧。李商隐《锦瑟》。
【参考答案】“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 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 黯然神伤的情绪。
意 比较《香菱学诗》中香菱的两首诗


高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下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反复揣摩意象]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
的流露,因此,鉴赏诗词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
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 入诗词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 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
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
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日暮思 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瘦 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 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
[把握作品人格] 在诗词鉴赏中,如能充分地把握住抒情主体
的性格形象,则能有助于进入诗词的意境。所谓 “风格就是人”。一个成熟的伟大文学家,其作品 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人格的自我写照。例如, 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虽然描 写对象相同,但境界却大不一样。在毛词中,毛主 席借梅作喻,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 在陆词中,陆游虽表现了遇挫而不屈的品质,但那 只是封建士大夫作个人奋斗,遭悯受侮后的哀怨牢 骚、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出的是伤感,表现 出的是脆弱。
一个意象都牵联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
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
组合,却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撞击人们的
[准确捕捉诗眼、词眼] 诗眼、词眼就是集中体现该诗词情感和特色的
字、词、句,有了诗眼、词眼,诗词的形象会更鲜 明,韵味更浓郁。如2003年高考的诗词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我们联想到诗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安史之乱时期, 他正处于人生最困苦的晚年,为国出力的远大政 治抱负不能如愿,就不难理解诗人是在借游武侯 祠,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来感伤、叹惋自己 壮志未酬的情怀。
[ 通过再造想像]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
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 便是想像。在鉴赏古代诗词时,我们可以根据作 品的描述性语句,调动生活积累,通过想像再造 形象,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例如,读杜甫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 我屋上三重茅”,“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 自叹息”几句,脑海中应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 在飒飒秋风中,残破的茅屋前,一个老人倚杖独 立,满目焦虑和无奈。通过这种再造的想像,可 以深刻地感受诗人痛苦的遭遇和凄凉的心境,就 不难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之美好愿望,是建立在诗人凄惨的厄运之上 的!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 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 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 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 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同是咏梅,为什么会有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 这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 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 因而作品的意境也便不同。因此,人格的高下, 决定了诗词意境的高下。只有把握了作品的人格, 才能品味诗词的意境,进而感悟诗词的深层内涵。
答题指 导
【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 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情怀?
【答题方法点拨】 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
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 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 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 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 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 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 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 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 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关城:潼关、函谷关。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提问:首联、颔联的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 (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 由意象构成的,在整体上耐人
寻味的诗歌艺术境界。
意境举例: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境的常见
形式
不同的诗词中,意境有着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
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 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诗词中, 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如黄 巢的《题菊花》: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2、概括形象特点; 3、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答题步骤】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
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 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 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