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初经学的特色及影响

清初经学的特色及影响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0 年 9月
第 5期
J ourna l of Hangzhou Norma l Un ivers ity [ Human it ies and Soc i a l Sc i e nces] No. 5. Sep. 2010 21 世纪儒学研究
特邀主持人: 吴光教授
[ 1 ] ( 卷 七十九 与卓去 病记 经
学书 , P. 1706) 广采汉以下乃至当时人的著述 ,
其议 论持平。继 钱谦 益之 后 , 方 以智、 顾 炎武、 朱之 瑜、 黄宗羲、 吕留良、 李 颙、 陈确、 费密等学者遥相 呼应 , 唱为同调。 方以智对执 糟粕六经 的观点给予驳斥, 以 为 闻道者自立门庭, 糟粕文字, 不复及此 , 其能 曼词者, 又以其一得管见 , 洸洋自恣, 逃之空虚 。
( 卷二十八 新 刻十三 经注题 序 , P. 851 ) 他发挥归有光道
自然要进一 步注意经典。他晚年在青 原山持论 更加明确地说 : 夫子之教, 始于 诗 书 , 终于 礼 乐 , 治经 太枯不能 , 太滥不切。使人虚 标高 玄, 岂 若 大 泯 于薪 火。故 曰: 藏 理 学 于 经 学 。 提出 藏理学于经学 的命题 , 试图把理学 与经学统一起来。 顾炎武在批判理学的 基础上提出 理学 , 经 学也 [ 3 ] ( 卷四 与施愚山书 , P. 232 ) 的主张, 把经学视
在经中的观 点, 主张应 以汉 儒为 宗主 去研 究经 学, 学者之治经也 , 必以汉人为宗主 。但他也 强调 : 汉不足求之于唐, 唐不足求之于宋, 唐、 宋
收稿日期 : 2010- 07 - 22 基金项目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 儒藏工程 项目子课题 中国儒学史 成果。 作者简介 : 汪学群 ( 1956 - ), 男 , 北京人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生院教授 , 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 方以智 : 青原山志略 凡例 书院条 , 康熙年间版。
答安东守约 问八条 , P369)
书理只在本文 , 亦即道
理不离经书, 对 经本文认真下 工夫, 其 中道理自 然会体悟。他反对简单地看重经注 , 主张对经注 应若即若离, 进 一步讲读经也 不是目的 , 而要通 过读经明理, 融会贯通其义理 , 才真正做到读经。 黄宗羲反对抄袭语录之糟粕、 不以 六经 为根底 的明人讲学习气, 强调为学必先穷经。吕留良认 为, 不学六经 , 不足通一经 , 主张 士必通经博 古, 明理学为尚。 必通经, 必博古 , 必明理学。 通经博古即是注重经本文 , 明理学即明大道。李 颙提出 明体适用 之学, 应从读书开始 , 其在讲 学时所开列 之书, 首先就是经书。他还提出 道
李恕各论周 礼书 , P. 220) 周公没 [ 11] ( 卷十六 经部 诗类 二 , P. 132 ) 对刘瑾、 辅广等朱熹派门人诗说的批判,

无所 用 图
[ 10 ] ( 卷 首 题 辞 ,
不必区分 先天
后天 。对以图书之学
解释 系辞 河出图, 洛出书 提出质疑, 认为河 图、 洛书不是作 易 的本旨 , 因此治 易 不可拘 泥。他还把伏羲、 文王、 周公、 孔子之 易 视为一 脉相承, 指 出: 九图乃希夷、 康 节、 刘牧之 象数, 非 易 之所谓象数也 [ 10] ( 卷十 象数流 弊 , P. 275) 。 强调朱熹 周易本义 首卷所列的九图与陈抟、 邵 雍、 刘牧诸图不是圣人之 易 , 不过是先天之图 罢了。由此胡氏主张先天之图与圣人之 易 应 分道扬镳 , 离之则两 美, 合 之则两伤 [ 10 ] ( 卷 首 题
清初经学的特色及影响
汪学群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 北京 100732)

要 : 清代初期虽以理学为盛 , 但其末流弊端已显见 , 补偏救弊的最好方法就是重新拾起古老的经学 , 作为扭转学风的手 段 ,
因此经学之风已渐然兴起。这一时期的经学特色主要包括绾理学于经学之中、 群经辨伪、 编纂经籍、 通经致用四个方面。清 初 诸儒倡导绾理学于经学之中对扭转学风 , 趋于通经学古起了推动作用; 对群 经的考辨 , 预示 着回归经典运动 的到来 ; 而诸经 书 的编纂则促进了相关的考据、 辨伪、 辑佚、 校勘等学问的发展 , 凡此皆开后 来乾嘉汉学复 兴之先河。而清初 经学通经致用的 特 色由于雍乾以来的政治高压等原因未能发扬光大 , 终是学术上的一件憾事。 关键词 : 清代初期 ; 经学 ; 特色 中图分类号 : B249 ; Z126 . 2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1674- 2338( 2010 ) 05- 0056 - 07
辞 , P. 229) ,
清代初期虽以理学为盛, 但其末流弊端已显 见, 补偏救弊的最好方法就是重新拾起古老的经 学, 作为扭转学 风的手段 , 因此经学之 风已渐然 兴起。这一时期的经学 特色主要包括 绾理学于 经学之中、 群经辨伪、 编纂经籍、 通经致用四个方 面。以下作一简述。 一 绾理学于经学
皆不足, 然后求之近代。
57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0 年 9月
第 5期
J ourna l of Hangzhou Norma l Un ivers ity [ Human it ies and Soc i a l Sc i e nces] No. 5. Sep. 2010
炎作 图学辨惑 , 毛奇龄作 河图洛书原舛编 , 驳宋易图书派之非。黄宗羲认为河图、 洛书是地 理之书, 与画卦无关, 因为汉、 唐学者皆未述及今 日之河图、 洛书。至于先天横 图、 先天方位 图皆 非 周易 本有 , 而是后人比附 周易 的产物。黄 宗炎继承发扬其兄的说法, 认为易图就传授源流 来看非古, 而是 后人所造。其 中河图、 洛书 为地 理方册, 先天诸图、 太极图则是宋儒所伪造, 受道 家影响。朱彝尊和 毛奇龄都指出河 图、 洛书、 先 天、 太极诸图的道家性质。胡渭博采众家之长撰 易图 明辨 , 对宋 易图书先 天之学 进行系 统批 判。他认为 , 易
认为 且不传之学亦遗经
得之 , 非得于遗 经之外也。古 今远隔, 舍遗 经而 言得学, 则不本圣门 , 叛道必矣。 圣人之道, 惟 经存之, 舍经无 所谓圣人之道。凿空支蔓 , 儒无 是也。归有 光尝 辟之云 : 自 周至 于今 , 二 千年 间, 先王教化不复见, 赖孔氏书存 , 学者世守以为 家法 , 讲明为天 下国家之具。汉儒谓之讲经 , 后 世谓之讲道。能明于圣人之经, 斯道明矣。世之 论纷纷然异说者, 皆起于讲道也。 有光真不为所 惑哉 ! [ 5 ] ( 卷上 道脉谱论 , PP. 22 - 23) 他主张学儒家 之学当从经书开始 , 经道一体 , 离经不 仅不能悟 道, 反而叛道 , 服膺归有 光有关经与道 密不可分 的思想。自谓 : 密 ( 费密 引者 ) 事先子多年, 艰苦患难阅历久, 见古注疏在后。使历艰苦患难 而不见古注疏 , 无以知道之源 ; 使观古 注疏而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历艰苦患难, 无以见道之实。
[ 2] ( 序 , P. 6 )不满意离开经书而空谈儒学的性理,
针对宋明理学末流背离经学的现实 , 诸儒倡 导应以经为本位, 绾理学于经学之中。钱谦益主 张: 汉儒 谓之讲 经, 而今 世谓 之讲道。圣 人之 经, 即圣人之道也。离经而讲道 , 贤者高自标目, 务胜于前人; 而不肖者汪洋自恣, 莫可穷诘。 [ 1 ]
序论 , P. 21 )把经当成道的源泉, [ 5] ( 卷下 圣门定旨两 变
清初诸儒不局限于对经学的倡导 , 而是对宋 明以来推崇的经书及注疏进行反思 , 从考据出发 指出其讹误不实之处, 掀起了群经辨伪思潮 。 关于 尚书 , 阎若璩继承前人遗绪梳理 古 文尚书 疑案 , 潜心数十年 , 撰成 尚书古文疏证 一书 , 得疏证 128 条。他就史籍所载 古文尚书 篇数、 郑玄注 古文尚书 篇名 , 以及梅赜本 古文 尚书 内容、 文句等 , 引经据古 , 一一指出其矛盾 之处 , 揭出东晋晚出本作伪依据, 得出 晚出于魏 晋间之书 , 盖不古不今, 非伏非孔 , 而欲别为一家 之学者也
56
汪学群
清初经学的特色及影响
WANG Xue qun : T heCharac teristics and Influence of E arly Q ing s C lassic s
为儒学的正统, 后世理学不究心于 五经 , 而沉 溺于理学家的语录 , 为不知本 , 是禅学。后 来全 祖望把其主张概括为 经学即理学 [ 4] ( 卷 十二 亭 林先生被道碑 , P. 277 ), 道出顾炎武绾理学于经学之 中的用心。顾氏主张从历史角度治经 , 认为经学 有其源流。他还从 考音、 文字 角度治经, 以 为读 九经应从考文开始 , 考文则应从知音开始 [ 3 ] ( 卷 四 答李子德书 , P. 244 ), 强调治经的手段、 工具的重要 意义。他治经尤其 重视经世 , 反对单纯的训 诂、 考证。 费密提出 从古经旧注发明吾道
李子德书 , P. 244 ) 的命题, [ 5 ] ( 卷四 答
学即儒学 的命题 : 其实道学即儒学 , 非于儒学 之外别有所谓道学也。
[ 7] ( 卷十四 周至 答问 , P120 )
在这里, 儒学偏于经 , 道学侧重道 , 经道合流。 清圣祖的 儒学以理学 为主, 但 也不废 经学, 希望融理学于经学当中。牛钮、 陈廷敬在日讲时 对他说: 自汉、 唐儒者专用力于经学 , 以为立身 致用之本 , 而道学即在其中。 [ 8] ( P. 879 ) 他接受道 学即在经学中的主张。 以上绾理学于经学诸 观点可谓清初经 学的 一大特色 , 它预示着经学开始走向复兴。 二 群经辨伪
P. 229 ) ,
派的说诗 , 所掊击者惟刘瑾 诗集传通释 为甚, 辅广 诗童子问 次之 , 其间坚持汉学, 不容一 语之出入。虽未免 或有所偏 , 然引据赅博 , 疏正 详明 , 一一皆有本之谈。 是对朱熹的抨击。 关于 周礼 , 毛奇龄考 订 周礼 虽非 周公 作, 但不可称为伪书 , 当为 战国人书 , 而其礼则 多是周礼 。 他认为 , 周 秦以前 , 并无周 公作 周礼 、 仪礼 一语见于群书 , 亦并无周、 秦以前 群书 , 若孔子、 孟、 老、 荀、 列、 墨、 管、 韩百家及 礼 记 、 大学 、 中庸 、 坊记 、 表记 、 孝经 所引经有 仪礼 、 周礼 一字一句, 则周公不作 此书明矣。 [ 12 ] ( 卷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