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概论第一章ppt

遥感概论第一章ppt


从探测手段讲也是十分广泛的,如重力,磁 力,测声,地震,电场法,电磁场法等许多 地球物理测量手段,即包括过去属于航空地 球物理测量范畴的各种手段,只要是不与物 体直接接触而获取信息的,都属于遥感范畴。
狭义遥感是指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 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 ,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 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 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 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 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现代 化的综合性技术。
1.3 遥感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展望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概况
(二)中期阶段 从1937年到1960年,为初期发展阶段。有人 称为彩色摄影和非可见光航空摄影阶段。
这一阶段由于军事需要以及科学的不断进步, 使彩色摄影,红外摄影,雷达技术及多光谱摄影 和扫描技术相继问世。从而超越了航空摄影测量 只记录可见光谱段的局限,图象可记录的波长范 围从近紫外到远红外,并扩大到了微波。与此同 时运载工具和判读成图设备等也得到不断完善和 发展。航空摄影资料的应用也从军事侦察推广到
“遥感”一词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从广义上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 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 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 自目标物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 ,声波,地震波等信息),经过信息的传 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 布特征的技术。
广义遥感从探测范围讲不仅把整个地球的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作为研究对象(或 称地球遥感),而且扩大到地球外的日地 空间(常称宇宙遥感)。例如对于月球, 太阳系各行星以及其它星系的探测研究, 如月球表面大大小小环形山的发现,水星 有稀薄的大气层的发现等对于解决生命的 起源、地球的成因,宇宙的演化,物质的 本质等重大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IRRS系统,即进行遥感数据接收和记录 的接收系统。 通过大型抛物天线接收由资源卫星发回 的图象和数据信号,通过滤波,放大处 理后将它们录入磁带,然后送至地面数 据处理机构进行回放校正和处理
2. IDPS系统,即进行图象预处理的图象数 据处理系统。 将地面接收站记录下来的视频图象信息和 数据磁带,根据用户要求进行加工处理, 贮存和分发。其主要工作是对图象进行 数据的预处理,最后制成图象胶片或 CCT(compates compatible tape)磁 带,提供用户使用。
第一章 绪

1.1 遥感的概念及特点
1.2 遥感技术系统
1.3 遥感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展望 1.4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1.5 遥感的应用
第一章 绪

1.1 遥感的概念及特点
一、遥感的概念
遥感(Remote Sensing)一词,顾名思义是遥远感知 的意思。它是一种远距离的,不与物体直接接触而取 得其信息的一种探测技术。
狭义遥感与广义遥感的不同点在于它
主要是以电磁波(辐射)信息的研究
为主,主要是利用可见光,红外,微
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
对电磁波辐射能量进行感应,传输和 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的地物性质和运 动状态。
目前地学中使用的遥感概念都是狭义 的遥感概念。
二、遥感技术的特点
1.空间特性: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 的特点。
1.3 遥感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展望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概况
(三)近期阶段 指60年代到现在,这是航空遥感到航天遥感的飞跃 时期,又称“航天遥感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前苏联1957年10月和美国1958年1月相 继发射人造卫星开始的。从此以后40多年来,遥 感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由于60年代以后,航空摄影相机获得了进一步改 进,多波段扫描仪的出现,红外摄影技术的进一 步发展使遥感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意 味着航片不仅是地形测图的一种工具,而且可以 揭露许多肉眼观察或普通黑白相片无法反映的重 要信息,成为高空对地球表面进行探测,识别地 面各种地物,揭示地表各种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
1.2 遥感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三、遥感信息的分析和判读系统
这是各应用部门根据自身需要,对经过预处 理的图象胶片或CCT带进行加工和处理,然 后进行专题解译和分析,从中提取有用信 息。通常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目视判读 根据照片上地物的影像特征,运用各种 判读标志,用肉眼(包括使用放大镜或立 体镜等简单仪器)从航片或卫片上直接判 读和分析各种与专业有关的信息。
随着摄影术的诞生和照相机的使用,以及 以信鸽、风筝及气球等简陋平台的应用, 构成了初期遥感技术系统的雏形。最早的 航片是1858年Tournachon(巴黎摄影家) 用气球在80米上空得到法国Bievre上空的 照片,之后气球摄影开始盛行。1860年由 Black从365米高处拍摄了波士顿商业区的 照片。
2.遥感平台(platform for remote sensing)
是指用来安装遥感仪器的运载工具。它可以是伸臂 23米左右的汽车,或高达300米左右的高塔,也 可以是飞行在5-20km高空的飞机,气球,或是高 达几百公里的资源卫星,甚至是高达36000公里 的各种通讯卫星或宇宙飞船等。遥感平台的高度 按任务的不同可设置在不同的高度,所携带的遥 感传感器也可按观察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
2005812-121-36
二、遥感技术的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2.光谱特性:信息量大、手段多、技术先进。
二、遥感技术的特点
3.时相特性: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资 料新颖,成图迅速,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
1.2 遥感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一、遥感信息的收集系统 遥感信息的收集主要是通过装载在遥感平台上的遥 感传感器来进行的。 1.遥感传感器(sensor) 它是收集信息的仪器。即用以获得各种地质地理, 气象,海洋,环境污染和农作物长势等地球资源 资料或用以获得军事侦察等所需要的一种高分辨 率的遥感仪器。目前这类传感器已有将近200种。
1903年莱特兄弟(willbour.Wright)发明了飞机后, 第一次从飞机上拍摄的照片是意大利圣多西利 (Centocelli)地区的空中像片(1909年4月由 意大利海军拍摄),开始出现了机载可见光的黑 白摄影,从此揭开了航空摄影测量的序幕。 1906年美国科学家Lawrence(劳伦斯)给旧金山地 震后的情况照了张相,相机装载在600米的高空 上,底片大小为1.4×2.4米,据传重量超过了莱 特兄弟的飞机和飞行高程。 这一阶段的摄影技术主要用于军事,地形测绘,进 而扩大到森林,土地利用调查及地质勘探等方面。
民用的摄影测量,逐步渗透到各个行业。举例:
(1)1940年夏天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判读人员在 军事侦察中拍摄的航片上发现德国人在法国,荷 兰和比利时海岸附近的道路上大量集结军队有入 侵英国人的企图。于是英国采取了强有力的空袭, 英国通过对停泊在港口和大海中德国战舰实行几 次奇袭,以致迫使德国不得不延期入侵英国,以 致最后不得不放弃入侵的想法。 (2)越南战争中,美国采用红外摄影技术侦察出 “胡志明小道”踪迹,并进行沿线狂轰滥炸。
。它已远远超出“航空摄影”的范畴。
1960年美国海军科学院的一位地理学家 伊瑞林.普鲁特(E.L.Pruitt)提出用“ 遥感”一词代替过去的“航空摄影”的 含义。
1962年密执安大学召开首届“环境遥感 讨论会”上正式采用“遥感”这一术语 。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发射的卫星已经超 过3000颗,全世界已经拥有75个重要遥感 平台,200个遥感传感器。主要用于军事 和民用观察,探测,通讯和全球定位等方 面。用于科学研究及地球资源探测和环境 监测的有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 海洋卫星系列,测地卫星系列,天文观测 卫星系列和通讯卫星系列等。
(一)早期阶段(萌芽阶段) 从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前,常称这一 阶段为遥感的萌芽阶段,或称“常规航空 摄影阶段”。
1839年摄影相机问世,法国人达格雷(Daguerre) 等发表了第一张摄影像片。达格雷开始在涂敷碘 化银的铜板上做试验,使他知道了感光,但最初 却不知道如何停止继续感光(即知道显影不知道 如何定影)。直到1839年他才发现赫谢尔 (Herschel)在1819年发明的硫代硫酸纳(大苏 打)可以用来定影。之后达格雷的发明很快引起 了法国政府的重视,他的照片成为遥感成果的首 次展示。
1.2 遥感技术系统 二、遥感信息的接收和预处理系统 (receiving and preprocessing system of remote sensing) 又称地面系统,由地面接收站组成。 两种信息产品:
1.图象胶片
即通过成像方式获得的将所探测到的强弱 不同的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反射或发 射)转换成深浅不同的(黑白)色调构 成的直观图象,如航空像片和卫星像片 的底片(负片)和正片(透明图象)。
下了基础。
70年代初(1970.4.24)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为我国遥感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经80年代及90年代初的发展,我国相继完成了从单一 黑白摄影向彩色,彩红外,多波段摄影等多手段探测 的航空遥感的转变;特别是数项大型综合遥感试验和 遥感工程的完成,使我国遥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数字磁带 即通过非成像方式获取的将探测到的电磁 辐射信息(反射或发射)的模拟信号 (如电压或电流信号)转换成记录目标 的数字信号,并将其记录在磁带上,形 成数字磁带。如陆地卫星的CCT数字磁 带。
为了接收从卫星上获取的图象和数据信息,美国 国家宇航局(NASA)在国内外(全世界范围) 建立了20多个地面接收站。其中也包括我国 北京昌平(密云)在1986年12月建立的地面 接收站(1979年邓小平同志访美与美国总统 卡特签订的中美空间科技合作备忘录而建立 的),专门用来接收和预处理各种遥感数据。 地面接收站内主要由两套处理系统组成:
Bavarian castl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