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足生态文化 打造旅游强县

立足生态文化 打造旅游强县

立足生态文化打造旅游强县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是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婺源历史悠久,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

一直以来,婺源以其五彩缤纷的田园风光、敦朴厚重的古村文化、诗境画意的山水风情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被广大游客评为人一生50个不可不去的地方、中国四大花海(油菜花)、中国十大踏青的好去处、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等。

2007年,婺源县还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15个旅游强县之一。

婺源旅游业起步于1993年,当年接待游客2.6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3.4万元。

1998年达6.88万人次,487.08万元。

2003年尽管受到“非典”冲击,旅游接待量依然上升到138.04万人次,同比增长46%,旅游综合收入为18,740万元,同比增长89.9%。

经过十几年发展,婺源旅游业已从规模小、起步低的起步阶段走入高速增长阶段。

婺源凭借本土浓绿山水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打出了“绿色婺源”的旅游品牌,吸引了八方游客。

婺源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婺源经济的跨越式的发展。

(一)、悠久的徽文化和优越的生态是婺源建设旅游强县的基础婺源建县的历史大约有1200多年,自古属安徽管辖。

据婺源旧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谋反,以安徽的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睦边境之遂安、开化、休宁等县400余平方公里地区。

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

为便于统治,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决定,于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将安徽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划归婺源县管辖,县城设在清华镇,到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县城迁至弦高(今县城紫阳镇)。

建县时,婺源隶歙州。

婺源在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一样,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

宋代宣和三年,朝廷改歙州为徽州,辖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六县。

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外来移民,这些移民来源于为躲避战乱而迁徙来到徽州的难民,也包括在这里做官或喜爱这里山水的人。

外来移民带来了比山里居民更为丰富的儒家文化,更为先进的文明。

徽文化正是以历史上的古徽州府为核心,并扩展辐射到其他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现象。

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反映着中华儒家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标本价值。

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沿袭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成长鼎盛于安徽,延绵古今,影响播散于海内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主流文化特征,对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徽州山多田少,随着人员的增加,生活需求和实际满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于是在南宋之后,徽州人逐渐外出经商。

外出经商的徽州人凭借文化优势,迅速致富,并逐渐发展成著名商帮。

徽州商人将经商利润的一部分用来作为继续经营的资本,另一部分带回徽州,用来购田地、建造房屋,注重教育,培养子弟读书做官。

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各种文化要素较之其他地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徽文化走向了繁荣和辉煌。

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许多古村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直观的标本,不仅是旅游和经济资源,而且也能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徽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

如在徽州民间楹联中不少都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古代徽州民居的环境和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徽商注重商业道德,重视法制,讲究诚信。

徽文化中的医学、建筑学以及程朱理学的积极因素等。

婺源县属丘陵区,地形上呈“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特征。

山地占总面积的83.09%,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群山屏立,西南丘陵绵亘。

北区山峰似太师椅背,向东西延伸,环抱村落或田园。

全县山水相间,林木葳蕤,群山葱茏,清溪纵横,飞泉跌宕,全县境内满目皆是“山作碧玉簪,水如青罗带”的秀美景色。

婺源乡村之美是乡村隐于青山,青山衬托乡村,山麓有村,村背有山,确实是一幅令人陶醉的乡村画卷。

古树生长茂密,而形态又各都虬劲奇特,交错生长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幅天然妙成的图画。

楠木、银杏、红豆杉、黄山松等古老而珍贵的植物等已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有3000余株。

无论民居抑或官宅,古建皆细腻别致,更具考古价值、艺术价值、摄影价值。

这也是古建筑成为诸多影视剧拍摄场景的缘故。

婺源古村落数量众多,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而丰富,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

与其他地域古村落相比,婺源古村落具有典型的徽派特色,它们所体现出的中华礼仪文化和江南山区聚落景观,价值很高。

以古村落为载体,其宗祠、官邸、豪宅、民居,都是国家的文化瑰宝。

乡村存在的基础就是田园,它是农民祖祖辈辈耕耘之地。

田园风光随四季而变,姹紫嫣红,五光十色。

每一时节皆有动人之处。

婺源这方美丽而颇具灵气的土地在绵绵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不断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各路英才。

人,靠一方水土养育,人才的辈出,正证明了婺源,这中国最美的乡村是一块“风水宝地”。

从宋至清,全县出过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留下3100多部著作,其中有172部入选《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

朱熹是婺源文化的杰出代表。

宗祠传承,彰显世代功业;祖嘱家训,透视伦理精华。

千年经纶,春风化雨,这正是中国最美乡村之魂。

婺源民俗丰富浓郁,婺源民风淳朴热情,以微笑与谦和迎接八方来客。

婺源人美好的心灵构筑起一道深情隽永的“文明风景线”。

婺源民风民俗、地方艺术都有浓重地方色彩和徽州风情。

茶艺、傩舞、地戏、舞灯、抬阁、徽调,雅俗共赏,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欢乐和山乡民风的情趣婺源博物馆虽是县级馆,但典藏文物之多、之精,全国县级区域第一,故有中国县级第一博物馆之称。

荷包红鲤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及大量土特产、农副产品,更是享誉中外。

(二)、科学的决策是婺源建设旅游强县的根本县委、政府的立足婺源的县情,坚持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提出了建设“旅游大县,经济强县,文化名县”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发展生态经济,壮大三大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优先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

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视察婺源,为婺源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近几年来,婺源以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特别是组织旅游集团以来,旅游业在带动全县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先导作用,成为龙头产业。

放开思路,放宽视野,放手创业,推动婺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

一、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旅游业涉及到整个行政区域满足非本地居民中极大部分的全部需求。

因此,只靠一个职能局来解决和协调全部的社会服务功能是难以胜任的,也是相当困难的。

这个过程中我们县委、政府协调旅游企业及景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也协调各开发项目的建设,促进村庄、乡镇、景区景点形成特色各异、错位竞争、互利共赢的良好格局。

二、完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旅游业快速稳步发展。

(1) 完善和强化婺源旅游管理委员会的功能,升级为旅游开发与管理委员会。

旅游开发与管理委员会是管理机构。

主要行使政府的有关职能,政府各部门合署办公。

主要职能是:规划、管理、开发、协调、整合。

应该由县长担任委员会主任,主管副县长和县旅游局长任具体负责的常务副主任。

旅游开发与管理委员会的旅游开发要从全县一盘棋甚至可以涉及到周边景区进行系统开发,并进行统筹管理和综合服务。

委员会聘请区内外有关旅游方面的权威人士组成顾问小组,就婺源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

(2) 建立和完善各级旅游行政管理机构。

完善各级行政机构的行业管理职能,明确行业管理的职权范围和管理责任,形成二级旅游行政管理网络。

通过两级旅游行政管理职能的行使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旅游行政管理规定,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意识,以从上至下的监督管理与由下向上的反馈及调整相结合,使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全面展开全地区的旅游行政管理工作。

县旅游局在县政府和县旅游开发与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全地区旅游业。

县旅游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实行归口管理。

认真推行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景点标准化管理,使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景点的经营管理与国际规范化标准全面接轨。

(3) 完善旅游局的功能,增设培训机构和集散中心。

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各级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婺源旅游学校的教学工作;集散中心负责来婺源游客的组团和交通的服务工作。

培训机构和集散中心实施差额拨款事业编制。

(4) 成立婺源旅行社协会和旅游饭店协会,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组织的协调和自律作用。

完善全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对旅游定点单位实行质量监督和理赔制度。

改革和完善旅游投资管理体制(1) 贯彻“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和“自力更生与利用外部资金(海外与国内)并举”的方针,加快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归口管理、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

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开发和合资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开办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和旅行社;鼓励外商在旅游度假区内兴办外商投资旅游企业。

(2) 政府要把旅游业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产业扶植政策: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商品开发,采取倾斜性信贷政策;对旅游企业实现利润上交财税的部分(地方税)实行返还,用于自我发展;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启动和带动地方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必要的财政投入。

(3) 组建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并争取上市融资。

(4) 建立旅游发展基金。

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企业征收,由税务部门代征,转缴为财政部门的“旅游发展基金”专户。

基金的投向主要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

加强旅游政策与法规建设(1) 严格执行国家和江西已经制定的旅游政策,并根据婺源旅游业发展情况,及时制定和实施新的旅游政策。

(2)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和颁布的与旅游业相关的基础性法律、法规。

通过全面立法和严格执法,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3) 建立旅游行政管理联合执法检查制度。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与公安、工商、物价、卫生、交通等部门联合开展工作,建立旅游行业管理联合检查制度,通过联合执法强化行业管理,并使这一制度化的联合执法纳入婺源旅游开发与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范围。

三、进一步强化生态立县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婺源把城乡作为一个大公园进行绿化、美化。

每年开展以“爱我家乡,美化环境”为主题的植树造林活动,号召全县各部门、各单位和千家万户积极开展租山造林、合作造林、个人造林。

近年来先后义务植树1600万株,完成公路绿化500公里,使城区、公路沿线、景区景点可视范围内披上绿装。

实施封育营造工程,累计封山育林219万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