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安东诺夫卡苹果》PPT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安东诺夫卡苹果》PPT

外国小说欣赏
安东诺夫卡苹果
伊凡〃蒲宁
伊凡·蒲宁(Ivan Bunin,
1870-1953)俄罗斯作家。生 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 贵族世家。由于家境贫困,中 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做过校 对员、图书馆员、助理编辑等。 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 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 办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1909 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十 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 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 直到去世。
小结:以上是对“苹果成熟季节果园”
场景的概述。这个场景有色泽,有声音, 有气味,将我们一下子带入了田园牧歌式 的生活氛围中。这样的场景描写,为小说 定下了欢快的、明朗的、清新的格调。
4、蒲宁是懂得绘画技巧的高手,他是怎么具体 描绘“果园清晨”图景的呢?
①背景:大窝棚。“树木后面不时地闪过鲜红 的衣裙”,这为果园的绿色色调增添了许多鲜 活的色彩。 ②前景:人物。而中心人物是“村长年轻的 妻子”(由外而内地描写这个典型的俄罗斯 农村妇女形象),其他人物包括“小家碧玉” “公子哥儿”和在一旁做买卖的人。 ③基调:热烈、欢快, 充满丰收的喜悦。
பைடு நூலகம்
蒲宁之作之所以扣人心弦主要是他的非比寻常 的文学语言的造诣。他以音乐家对声音的敏锐 为其作品找到旋律感、节奏感和音乐感。他曾 多次引用福楼拜的话说:“应当使散文具有诗 的韵律和节奏,同时又仍然是散文。”
他以画家的锐目观察世界,认为 万物无不是由色彩和光线的混合 构成。所以在蒲宁笔下,人物也 好,自然界的景物也好,都有色 彩感和光感。无怪高尔基要说: “蒲宁所有的短篇小说都好似用 画笔绘成的图画。”
1887年开始发表文学著作。1901年 因诗集《落叶》获普希金奖。他的诗以 祖国及其贫穷的村庄和辽阔的森林为题 材,诗句优美。1899年与高尔基相识后, 参加知识出版社工作,这对他民主主义 观点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这一时期的 优秀短篇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 (1900)、《松树》(1901)《新路》 (1901)、《黑土》(1904),反映了 作者对俄罗斯命运的概括性思考,也流 露出对已逝去的时代的留恋与惋惜,对 现实生活的冷漠。
蒲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 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写作中短篇小说 的高手。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 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 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 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 的文体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 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 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
俄罗斯散文家帕乌斯 托夫斯基对蒲宁的文学 语言作了鞭辟入里的评 价。帕乌斯托夫斯基认 为:“在俄罗斯语言的 领域内,蒲宁是一位无 出其右的巨匠。” 他的 众多的充满矛盾的创作 遗产,具有一定的美学 与认识价值。1953年6 月,蒲宁病逝于巴黎。
字音积累:
• • • • • • • • 谧( mì ) 惬( qiè) 秸( jiē) 犄( jī )角 馥( fù )魆( xū ) 黪( cǎn) 掣( chè ) 按捺( àn )( nà ) 砭(biān) 掇( duō ) 迥( jiǒng ) 嚄( huò ) 犄( jī ) 忡( chōng ) n 伛偻( yǔ )( lǚ ) 殓( liàn) 牝( pì ) 箍( gū) 橇( qiāo) 辔( pèi ) 柞( zuò ) 鹞雏( yào)( chú ) 圮( pǐ ) 揩( kāi ) 纤(xiān )尘不染 ( 树梢)杪(miǎo ) 黝( yǒu )
果园清晨
鉴赏“果园入暮”(第6自然段)
1、这个场景中主角是谁? 点拨:“篝火”,或是“烤火人”,言之成理即可 关键是要理解篝火、人、影三者之间的关系。
2、怎么认识“在黑魆魆的果园深处,出现了一幅童 话般的画面,那情景好似在地狱的一角一般”?
点拨:这并不带给人恐怖、诡异的心理感受, 相反,蒲宁把人影投映在苹果树上的情形写得 十分逼真而富有生活气息,让人觉得很有情趣, 突出了“童话般的画面”的神奇。
难舍的贵族情结。
果园夜深
遥想“果园场景”
闭上眼睛想想清晨、入暮、夜深三个阶 段的“果园场景”,果园中的色彩、味道、 声音,你感受到了吗?作者对过去的田园 生活的沉醉和迷恋,你感受到了吗?
第二部分,以农谚和抒情 性的语句引领,过渡到田野丰 收的图画上去。
在这一节里,作者极力描绘了农村当时的 富庶,人们的长寿、富足,心态平和。在细腻 的写实之后,又由实而虚,将自我纳入了那幅 生活图景中去,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庄户人的生 活(进入庄园生活图)。最后转入对“中等贵 族生活方式”的回忆。
点拨: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知并且描述。
视觉: 金黄、稀稀落落 落叶的幽香,苹果、蜂蜜 嗅觉: 和秋凉的芬芳 听觉: 叽叽嘎嘎的车轮声、果园主的语言
3、“吃吧,吃个饱,——不吃才傻呢!哪个割蜜 的不吃几口蜂蜜。”从这句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点拨:丰收的喜悦、人们在丰年的 乐善好施、田园生活中的人情美。
从中篇小说《乡村》(1910)起,蒲宁的创作开始转向广泛 的社会题材,主题深刻,风格独特。著有短篇小说《古代人生》、 《夜话》、《伊格纳特》、《苏霍多尔》、《扎哈尔· 沃罗毕约 夫》等。19O9年当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土。十月革命前的散文, 《旧金山来的绅士》(1915)、《兄弟们》(1914)充满了对 资本主义文明和殖民主义的仇恨。他的散文绘声绘影、简练生动。 他是一位出色的修辞学家和翻译家。 蒲宁对十月革命不理解,1920年 起侨居法国。在那里,他仍创作了 近200篇中、短篇小说,主要创作 有关青年时代的抒情回忆录,如长 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1930)、短篇小说集《暗径》 (1943)、《大乌鸦》等。此外, 还著有关于列夫· 托尔斯泰的哲理性 文学论文《托尔斯泰的解放》 (1937)。

又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写道: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 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 如鬼一般”,由于下文紧接着写“弯弯 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 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 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 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 在这样的语境中,提到“鬼”并不让人 想到“地狱”的可怕,而是想到月下荷 塘的可爱。
• • • • • • • •
n 狺( yí ) 褶( zhě ) 颐( yí)指气使 倏( shū) 嚣(xiāo) 壑( hè ) 詈( lì ) 膻( shān ) 龇( zī ) 阖( hé ) n 沁(qì )人心脾( pí) 媲( pì ) 隽( juàn )永 荣膺( yīng ) 揄( yú )扬 卷帙( zhì)浩繁 悒( yì ) 妍( yán ) 眸( móu ) 纡( yū )尊降贵 阒( qù )无一人
结构梳理
本文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俄罗斯风情画”,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图画内容。
场景一:苹果丰收图 场景二:庄园生活图 场景三:深秋打猎图 场景四:小地主生活图
小说第一部分,选择了安东诺夫卡苹果成熟的季 节来描绘。“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 秋”将我们一下子就带入了果园丰收的景象中。
这一部分写了几幅图景?
惬意qiè
• 粗糙 cāo
词语积累:
忧心忡忡: 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忡忡, 忧愁的样子 纤尘不染: 一点灰尘也沾染不上。纤,细小。 逆来顺受: 对别人的欺负或无理的待遇采取 忍受的态度。
颐指气使: 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来示 意,指有权势的人随意指使人的傲慢神气。 不可名状: 没办法作出陈述或描摹。名,说出。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轮,高大的样子。 奂,众多。
果园入暮
鉴赏“果园夜深”
重点研习“我俩久久地侧耳倾听着”这一自
然 段和“我举起沉得像铁棍似的单管猎枪”这一 自然段,说说这个场景写声音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动静相宜,出神入化。 作用:写出了平常生活场景的诗意。
“我”“朝天开了一枪”为什么?果园主说“ 你真棒!”又为什么?
点拨:“我”开枪是“冒冒失失地”,也许是想 听听深夜果园的声音,而“果园主”却以为“我” 开枪,是为吓唬糟蹋丰收的果实的人:“少爷, 再吓唬一下,要不可够呛!他们又会爬到围墙 上来把梨全都摇落下来……”这误会,本来就 富有生活情趣。
初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1、小说以什么为开头的? 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 2、是如何结尾的? 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最 终更以一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
小说以什么为线索(顺序)?
以时间为线索(顺序),从八月 写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 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起” 以及“深秋”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 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出精美 的俄罗斯农村秋天的景致。
蹑手蹑脚: 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蹑,放轻(脚步)。 沁人心脾: 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 使人感到舒适。也用来形容欣赏美好的 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卷帙浩繁:书籍的数量非常多。 纡尊降贵: 地位高贵的人自抑身份。纡,屈抑。 阒无一人:形容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破釜沉舟: 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锅都打破, 船都弄沉,表示不回来。见《史记.项羽本纪》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釜,古代的 一种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2)1910-1920年:创作中期。对古老文明的源头以及 民族生存发展的规律的探究以及这一时期俄罗斯社会的 现状促使蒲宁深入思考俄罗斯民族的发展,创作了“农 村写生系列”作品:《乡村》、《旱峪》、《扎哈尔. 沃罗比约夫》、《春日的夜晚》等,和“爱情悲剧系列” 作品:《爱情学》、《轻盈的气息》、《阿强的梦》等。 1910年,中篇小说《乡村》问世,标志浦宁的创作视 野有了新的变化,由狭窄的贵族庄园转向广阔的社会, 更加关心农民和俄罗斯的命运。这部作品使他成为俄国 文坛上的第一流作家。
3)1920年后:蒲宁的创作力再一次爆发,创 作了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名篇,如《米佳的爱 情》、《中暑》、《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托尔斯泰的解脱》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