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解剖学练习题A答案Word版

病理解剖学练习题A答案Word版

病理解剖学练习题A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2. 再通:在血栓机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被吸收,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裂
隙,周围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
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建血流。

这一过程称为再通。

3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淤血,又称静脉性充血。

4附壁血栓:发生于心腔内、动脉粥样硬化溃疡部位或动脉瘤内的混合血栓,可称为附壁血栓。

5蜂窝织炎: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6肉芽肿:是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以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二、问答题
1、慢性胃溃疡的形态特点与并发症
肉眼观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侧,多见于幽门胃窦部。

溃疡常一个,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cm以内。

溃疡边缘整齐,状如刀切,底部平坦、洁净,较深可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

溃疡的贲门侧较深,其边缘耸直为潜掘状,幽门侧较浅,作阶梯状。

溃疡周围的胃粘膜皱襞因受溃疡底瘢痕组织的牵拉而呈放射状。

溃疡底部分四层:最上层为炎性渗出物;其下为一层坏死组织;再下则见较新鲜的肉芽组织层;最下层由肉芽组织移行为陈旧瘢痕组织。

并发症:①出血;②穿孔;③幽门狭窄;④癌变。

2. 炎症的局部表现及全身反应有哪些?
①炎症的局部表现: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②炎症的全身反应:包括发热、睡眠增加、厌食、肌肉蛋白降解加速、补体和
凝血因子合成增多,以及末梢血白细胞数目的改变。

3. 如何鉴别良恶性肿瘤
——————————————————————————————————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
分化程度分化好,异型性小分化不好,异型性大
核分裂像无或少,不见病理核分裂像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生长速度缓慢较快
生长方式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
继发改变少见常见,如出血、坏死、溃疡
形成等
转移不转移可转移
复发不复发或很少复发易复发
对机体的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较大,破坏原发部位和转移
或阻塞。

部位的组织;坏死、出血,
合并感染;恶病质
—————————————————————————————
4. 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期的病理变化
肉眼观:内膜面可见灰黄色斑块既向内膜表面隆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

切面见斑块的管腔面为白色质硬组织,深部为黄色或黄白色质软的粥样物质。

光镜下:在纤维帽之下含有大量不定形的坏死崩解产物脂质、胆固醇结晶(针状空隙)和钙盐沉积,斑块底部和边缘出现肉芽组织,少量淋巴细胞和泡沫细胞,中膜因斑块压迫、平滑肌细胞萎缩、弹力纤维破坏而变薄。

5.大叶性肺炎病理变化
大叶性肺炎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肺泡腔内的纤维素性炎,常发生于单侧肺,典型的自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期:
(1)充血水肿期:发病的第1-2天,病变肺叶肿胀,暗红色。

镜下见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弥漫性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多量的浆液性渗出液,其内混有少量的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2)红色肝样变期:一般于发病后的第3-4天,肿大的肺叶充血呈暗红色,质地变实,切面灰红,似肝脏外观,故称红色肝样变期。

镜下见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仍处于扩张充血状态,而肺泡腔内则充满纤维素及大量红细胞,其间夹杂少量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其中纤维素丝连接成网并穿过肺泡间孔与相邻肺泡内的纤维素网相连接。

(3)灰色肝样变期:发病后的第5-6天,病变肺叶仍肿大,但充血消退,由红色逐渐转变为灰白色、质实如肝,故称灰色肝样变期。

镜下见肺泡腔内渗出的纤维素增多,相邻肺泡纤维素丝经肺泡间孔互相连接的现象更为多见。

纤维素网中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因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迫,肺泡腔内几乎很少见到红细胞。

(4)溶解消散期。

肺泡腔内嗜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并释放出大量蛋白水解酶将渗
出物中的纤维素溶解,由淋巴管吸收或经气道咳出。

肺内实变病灶消失,病变肺组织质地较软。

肺内炎症病灶完全溶解消散后,肺组织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胸膜渗出物亦被吸收或机化。

6. 胃溃疡的镜下所见及合并症?
溃疡底部分四层:最上层为炎性渗出物;其下为一层坏死组织;再下则见较新
鲜的肉芽组织层;最下层由肉芽组织移行为陈旧瘢痕组织。

并发症:(1)出血(2)穿孔(3)幽门狭窄(4)癌变
7. 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改变
(1)肝细胞变性①细胞水肿②嗜酸性变
(2)肝细胞坏死①嗜酸性坏死②溶解性坏死
(3)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呈散在性,或灶状浸润于肝小叶
内或汇管区。

(4)肝细胞再生
(5)间质反应性增生和小胆管增生包括Kupffer细胞增生。

8. 慢性肾小球肾炎与慢性肾盂肾炎的区别
9. 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及类型
(1)特点:①病变多发于肺尖
②病变往往以增生为主
③病变在肺内主要通过支气管播散
④病程较长,随着机体免疫力和变态反应消长,病情时好时坏
⑤病变复杂多样,呈增生、渗出、变质交织及新旧病变混杂。

(2)类型:局灶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干酪样肺炎、结核球、结核性胸膜炎。

10.何为化生?举例说明化生的常见类型
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常见类型有:
①鳞状上皮化生(简称鳞化),如吸烟者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发生的鳞状上皮化生;
②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慢性胃炎时,胃粘膜上皮转变为含有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
大肠上皮组织;假幽门腺化生,胃窦胃体部腺体由幽门腺所取代,
③间叶组织中幼稚的成纤维细胞在损伤后,可转变为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称为骨或软骨化生。

11. 坏死的类型及结局
①凝固性坏死;②液化性坏死;③纤维素样坏死;④坏疽坏疽又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坏死的结局包括:①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反应;②溶解吸收;③分离排出;④机化与包裹;⑤钙化。

12. 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镜下可见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对着创面垂直生长,并以小动脉为轴心,在周围形成袢状弯曲的毛细血管网。

在毛细血管的周围有许多新生的纤维母细胞,此外常有大量渗出液及炎性细胞。

炎性细胞中常以巨噬细胞为主,也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作用: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13.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期的镜下及继发改变
粥样斑块肉眼观,内膜面可见灰黄色斑块既向内膜表面隆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

切面见,斑块的管腔面为白色质硬组织,深部为黄色或黄白色质软的粥样物质。

光镜下见,在纤维帽之下含有大量不定形的坏死崩解产物、胆固醇结晶(针状空隙)和钙盐沉积,斑块底部和边缘出现肉芽组织,少量淋巴细胞和泡沫细胞,中膜因斑块压迫、SMC 萎缩、弹力纤维破坏而变薄。

复合性病变包括:
①斑块内出血;②斑块破裂;③血栓形成;④钙化;⑤动脉瘤形成;⑥血管管腔狭窄。

14.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灰色肝样变期在发病后的第5~6天,病变肺叶仍肿大,但充血消退,由红色逐渐转变为灰白色、质实如肝。

镜下见肺泡腔内渗出的纤维素增多,相邻肺泡纤维素丝经肺泡间孔互相连接的现象更为多见。

纤维素网中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因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迫,肺泡腔内几乎很少见到红细胞。

患者缺氧症状得到改善,咳出的铁锈色痰逐渐转为粘液脓痰。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