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为先任人唯贤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
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三十三条古曰:德者,得也。
德指行为者在行为方式方面之所得:行为者使自己的行为方式或行为情态接近于某一理想境地或某一典范标准就说行为者有所得,有所得就说有德,反之,则说无德、失德。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
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德反映了一个人在思想觉悟、人生追求和工作生活中散发出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最本质的,也是最自然的人性的体现。
理论上,德和才似乎是两条没有交点的平行线,德是德,才是才,二者有明确的界限。
但实际上,在生活中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才更得重德,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古来圣者在用人上都主张“才德兼备,方可任用”。
正所谓德有善恶,才无好坏,“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宋代司马光曾根据德才将人分成四类,德才兼备的叫做“圣人”,德才全无的叫做“愚人”,德胜过才的叫做“君子”,才胜过德的叫做“小人”,他认为选人用人须重用圣人、君子,倘若无圣人、君子,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
明代洪应明也主张“应以德御才,勿恃才败德”。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人如果有德有才,才由德御,就会充分为善,造福社会,成就事业;一个人如果有才无德,才无德统,就会刚愎自用,为害人间,危害甚巨。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用人标准。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我们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党的十八大将则“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写入党章,更加明确了党的干部的用人标准。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面对的机遇与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
一方面,面对巨大的机遇,我国要想紧紧抓住并运用这一战略机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和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拥有一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干部队伍。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各种行贿受贿和官员腐败;
更多干部以权谋私、作威作福;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等等。
归根究底,皆源于干部无德,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信仰,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最终经不住利益的诱惑,背叛了自己的灵魂,背叛了党和国家,背叛了人民。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才能拥有坚定的政治方向。
作为党的干部、国家的行政人员、人民的公仆,政治坚定是前提。
政治是方向、是指南针,政治上的坚定是一个干部必备的条件。
如果一个干部在政治上摇摆不定、没有方向,不但会一事无成,甚至会犯错。
为此,选拔干部首先要把政治坚定是否坚定放在首位,看其是否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正确政治立场,是否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否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是否保持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
而坚定政治方是却又必须建立在高尚的德行之上,也只有建立在高尚德行之上的政治方向才是坚不可摧的。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最起码是一个好人,是一个有志向的人,那么他就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个德行高尚,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的人,才会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并可以为之奋斗不息。
所以,只有以德为政,才能拥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才能使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修养,保持清醒
的政治头脑,时刻重品行、作表率,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终生而不息。
为政以德是干部坚定政治方向的基石。
为政以德,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何为人民公仆,人民公仆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一个人民心中的好干部就是要作人民公仆,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广大人民群众。
作为干部首先得是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时刻把老百姓装在心里,关心百姓的疾苦。
俗话说:“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
”可见做人不易,做好人更不易,做好官难上加难。
但只要有优质道德修养,做个好人不难,做个好父母官也不难。
只要一个人品德高尚,那他心中就有爱,就有一颗正义的心,这样一来别人受苦他就会难过,就能同情弱者。
作为一个干部,这就是他做个好官的基本。
所以,只有为政以德,才能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不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不会无所作为,弄虚作假,造成重大失职,辜负党、国家和人民群众;才能努力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
为政以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为政以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其实每个人都理想过自己作一个重于泰山的人,但让每个人都做英雄,都青史留名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做好自己该做的,做一个平凡的伟人。
作为干部也是如此,应该在生活和工作中应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升自身品质。
一方面,要争取上游、做出实绩。
牢记党的宗旨和自己的使命,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敬业向上,积极向上,精益求精;坚决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作人民的好儿子。
另一方面,也要淡泊名利、不做官迷。
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
提升道德品质修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所以,只有以德为政,才能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才能不图虚名,踏实苦干,扎根于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公认的好干部。
为政以德,是干部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基础。
以德为先的本质要求是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这是党员干部的修德之本。
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决定着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决定着工作观、政绩观。
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只有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决不能为个人谋私利,只有把自身的价值实现和人生追求融入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之中,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办好事。
总之,党员干部在以德为先的原则指导下,大力加强政治素养、品德修养。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努力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
严以律己,自觉培育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法纪,始终以党的纪律、党性原则和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珍重自己的人格、珍重自己的声誉、珍重自己的形象,慎微、慎独、慎友 自警、自省、自励。
做到政治上要靠得住、工作上要有本事、作风上要过得硬、人民群众要信得过。
从而增强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
可以说,选什么样的人,不选什么样的人,关乎民心向背、影响社会风气、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只有坚持德才
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才能切实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上来,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需要;是判断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准;是决定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