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毛概课堂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016毛概课堂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内主要矛盾以 及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P93)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学说 3、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的 矛盾的学说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内主要矛盾以 及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A、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内主要矛盾: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 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 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 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 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本章教学内容结构
本章分二节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理 论成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 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 教训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1、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2、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 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 产力
“八大”决议: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 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 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 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前,我们在实践中犯了很多错误。在经济和 社会发展上犯了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妄 图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进入共产主义,高指标、瞎指 挥、浮夸风泛滥成灾。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 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在分配问题上,大搞平均主义,否 定按劳分配,把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作为资本主义东 西加以排斥。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混 淆了。
上海重型 机器厂安装一 万二千吨水压 机。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1)管理体制方面: A、发挥中央和 地方两个积极性
八大以后,陈云 主持体制改革工作。
1、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1)管理体制方面: B、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 人三者的关系
1、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1)管理体制方面: C、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 业民主管理制度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 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
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社会主义社会和全 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 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 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
“要论述一下社会主义,我们还办不到;达到完备形态的社会 主义是个什么样子——这我们不知道,也无法说。”(列宁全集 34,60) “对于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有些了解,但有些不甚了了。” “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毛泽东)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 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1984年6月) “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 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 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1991年8月)
1958年5月 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改 变了对主要矛盾的判 断:“在整个过渡时 期,也就是说,在社 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 的斗争,社会主义道 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 斗争,始终是我国内 部的主要矛盾。”
上述错误之所以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认识不 清,把社会主义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混淆起来了, 结果,把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道 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误认为是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了,从而犯了社会 主义阶段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内主要矛盾以 及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A、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内主要矛盾: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1958年8月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 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 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 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十大关系: 农轻重比例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 工业的关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 系;(工业化道路问题)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生产单 位与生产者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问 题)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 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 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政治生活、思 想生活问题)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 盾的思想
B、社会主义条件下要重视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a)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 中国需要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 (b)商品生产的活动范围不仅局限于个 人消费品,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 (c)应该充分利用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 服务,不能剥夺农民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的发展阶段 和发展战略的探索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讲话提纲的两页手迹。
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的 矛盾的学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B、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的不同性 质: 人民内部矛盾一般来说是利益根 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敌我矛盾是对 抗性的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 的矛盾的学说 C、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 质矛盾的基本方法: 人民内部矛盾只 能用民主的方法,敌我矛盾则要用专 政的方法
在改革企业管理中,党和毛泽东十 分重视企业的民主管理和企业组织形式 的创新。
幸福的鞍钢工人 充满了主人翁意识。
1960 年 3 月,中央批转中共鞍山市委《关 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 情况的报告》,毛泽东在上面批示,提出“鞍 钢宪法”。
鞍钢提 前完成“一 五”计划任 务,六个自 动化高炉投 入生产。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内主要矛盾以及 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学说
(详见P92-93)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 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 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 中,基本的矛盾仍然 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之间的矛盾,上层建 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 矛盾。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内主要矛盾以 及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学说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 非对抗性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内主要矛盾以 及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学说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 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 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 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 盾的。
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探索中的失误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从历史的发展来讲,从一个科学的理 论体系形成来讲,以往的教训同经验一样 重要。经验使人懂得什么事情可以做,教 训可以使人知道什么事情做不得。又有经 验,又有教训,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 •
毛泽东思想“始于李,成于毛。” 邓小平理论“始于毛,成于邓。”
鞍钢宪法:
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 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 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即 “ 两参 一改三结合 ” 。
1、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2)所有制结构方面:允许非公有制 经济的合法存在和发挥作用
毛泽东和黄炎培
毛泽东和陈叔通
1、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3)经济运行机制方面: A、社会主义经济可实行“三个主体, 三个补充 ”(陈云)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 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 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二节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 索的理论成果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内容结构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 1、掌握改革开放以前我党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 2、正确评价改革开放以前我党探索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正确认识改 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我们过去照搬苏 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 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 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 决好。 —— 邓小平
1974年,毛泽东和邓小平亲切握手。
1978年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 领导全党继续探索,终 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 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 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 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 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的其他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 事业服务的思想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是新中 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自己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确定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 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1979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并回答了我国 现阶段的主要矛盾问题,1981年十一届六 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 述 :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 们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 矛盾。”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建设,建 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集中力 量发展生产力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 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勇于 突破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 艰辛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 的正确理论原则。这些理论成为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 提和条件,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 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特别是,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要实现马 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的 任务,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所阐述的重要观 点,对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事业依然具有重要 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