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

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

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TJI/YJY・03・111-2005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
2005-09-28 发布2005-09-30 实施
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发布
TJI/YJY・03・111-2005
前言
在新车型的开发、研制的初始阶段,经过调查研究与初始决策,提出整车设想并
对汽车的主要参数以及发动机和车轮进行选择后,应进行汽车总布置图的绘制。

侧视
图和俯视图是总布置草图及总布置尺寸控制图的主要视图,当然还应辅以汽车的前视
(外形)图以及必要的横向剖面图和剖视图。

在侧视图上,应将汽车置于面向左方的
位置。

本标准于2005年9月30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与项目管理中心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恒德
TJI/YJY・03・111-2005
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
1范围
本标准是对M1类车型,总布置二维图的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M1类车,其他各种汽车和汽车列车可以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 11562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
GB 11565 轿车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面积
GB 14167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
GB/T15759 人体模板设计和使用要求
GB/T 17346 轿车脚踏板的测向间距
GB/T 19234 乘用车尺寸代码
QC/T 490 汽车车身制图
3术语和定义
3.1X基准平面(X0基准平面线)
在车头部位通过某基准孔位或平面并垂直于Y基准平面的铅垂平面定义为X0基
准平面,在整车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X0基准平面线,它是标注汽车各
纵向尺寸的基准线或零线。

3.2Y基准平面(Y0基准平面线)
汽车纵向垂直对称平面定义为Y0基准平面,在俯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
为汽车的中心线。

它是标注汽车各向尺寸的基准线。

3.3Z基准平面(Z0基准平面线---车架上平面线)
车架前纵梁较长的一段上平面并垂直于X基准平面和Y基准平面的水平面定义
为Z0基准平面,在汽车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Z0基准平面线。

它是作为
标注汽车各垂向尺寸的基准线或零线。

而对于具有从承载式车身的汽车,则以车身中
部底板下表面或中部边梁的下翼面在侧视图或前视图上的投影线作为标注垂向尺寸
的基准线或零线。

3.4地面线
地平面在汽车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地面线。

它是标注汽车高度、货台高度、离地间隙、接近角和离去角等尺寸的基准线。

3.5前轮铅垂线
通过左右前轮的中心并垂直于地面的平面在侧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前轮铅垂
线。

它是标注汽车轴距和前悬的基准线。

当车架上平面线与地面平行时,前轮中心线即与前轮铅垂线相重合,轿车即是这样。

而MPV或SUV满载静止时的车架上平面线一般设计成与地面线相倾斜,且前底后高的倾斜0.5~1.5°的小角度,以便汽车驱动时车厢能趋于水平。

为了绘图简便,在绘制汽车侧视图时,应将车架上平面线这条基准线画成水平的,否则驾驶室及货箱等都要倾斜一个小角度。

4要求
4.1整车姿态、总体人机工程主要布置;
4.2侧视图主要表达截面线或总成部件有:整车Y0截面线(含内饰地面线)、侧面投影主要特征线(如:车身外表面主要分块线等)、仪表板主要特征截面线(含空调暖
风装置)、前舱盖开闭状态、后背门开闭状态、前后车轮不同状态的静力半径(含空
载、半载、满载)、水箱(含冷凝器)布置、发动机特征轮廓线(含动力输出点)、蓄电池布置、排气布置、前围板截面线、方向管柱(方向盘)布置、前后座椅布置、换
档布置、手刹布置、备胎布置、悬挂减振器及轮包特征线(含点)、转向器断开点、三踏板布置、制动真空助力布置、油箱特征截面线、加油口盖布置、安全带安装布置
区域、内后视镜布置、顶盖天窗布置特征线;
4.3侧视图人机工程表达内容有:前后人体布置(含与方向盘、座椅的相互关系尺寸)、眼椭圆、VP系列点、AB区、前后头部包络、膝部包络、脚包络、前方视野、内后视野、双门障碍角;
4.4俯视图主要表达底盘各主要总成相互的主要硬点和空间布置状态,同时表达总体
人机主要布置;
4.5俯视图主要表达特征截面线或总成部件有:TOP投影外表面主要特征线、水箱(含冷凝器)布置、大灯布置、左右车门开启状态(含上下车方便性尺寸)、发动机轮廓线(含空载、满载传动轴状态。

如果是后驱则表达在侧视图中)、蓄电池布置、进排
气布置、轮胎布置(含内外转角)、转向系统、发动机悬置特征点、前后悬挂特征点、轮包特征截面线、油箱布置、备胎布置;
4.6俯视图总体人机布置主要表达:AB区、前后排座椅宽度特征、前人体臀部肩部内饰特征、后人体臀部肩部内饰特征;
4.7前后视图主要表达:前后人体R点处特征截面线、人机Y向(前后)特征、方向盘布置(注意左右舵)、踏板布置、外后视镜状态、内视镜、前后玻璃特征截面线、
前后轮胎状态(轮距)、遮阳板布置、前后头部空间、换档空间(与前座椅)、传动轴布置。

4.8总布置图视图:侧视图、俯视图、前视图、后视图。

其中前视图、后视图各绘制
一半,组成一个整视图。

4.9主要设计硬点
4.9.1前R点、后R点
4.9.2前排踵点
4.9.3方向盘中心点(上)
4.9 4BHC点-曲轴中心线与发动机缸体后端面交点
DC点-差速器中心点
4.9.5加速踏板上表面中心
制动踏板上表面中心
离合踏板上表面中心
4.9.6变速操纵手柄球头中心
4.9.7前减震器上中心点
后减震器固定上支点内安装点
4.10设计说明
4.10.1整车设计状态为半载;
4.10.2整车视野校核采用95%中国人体模型;
4.10.3发动机为;
4.10.4轮胎规格:标准;
轮辋规格:铝轮辋,或同型号钢轮辋;
4.11尺寸标注说明
代号术语代号术语
H30 前R点至前踵点的垂直距离L19 后车门打开时下部通道宽度
H93 前R点至方向盘中心的垂直距离L53 前R点至前踵点的水平距离
H95 前客厢头部空间L63 前R点至方向盘中心的水平距

H96 后客厢头部空间L64 后R点至后踵点的水平距离
H101 车辆高(满载)L122 风窗玻璃倾角
H117 接近角(满载)W3 前客厢肩部空间
H118 离去角(满载)W4 后客厢肩部空间
H157 最小离地间隙(满载)W5 前客厢臀部空间
L13 行车制动踏板与方向盘之间的距
W6 后客厢臀部空间

H100 整车高(空载)W101 前轮距
L35 后R点X坐标W102 后轮距
L40 前靠背角W103 车宽
L41 后靠背角W120 车辆宽(前车门打开时)
L49 腿上空间W122 车门玻璃内倾角
L50 前后R点之间的距离L18 前车门打开时下部通道宽度
L110 行李舱盖开启时车长H31 后R点至前踵点的垂直距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