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张 翎 窦静雅(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摘 要〕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反之区域经济的增长又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基础上,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一般特征以及它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关键词〕 空间经济学 集聚 区域增长〔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7—04—02 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 )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空间现象,指的是产业和企业在特定区域的集中,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1]产业集聚已成为现阶段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表现,现实世界中大量“块状经济”的存在,正是说明了经济活动非均衡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现象的普遍性。
不同的学者已分别从产业组织、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国际贸易等多个学科对产业集聚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则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机制以及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而为产业集聚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
1 空间经济学背景介绍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在产业组织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地理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等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克鲁格曼(K rugman P 1)、奥塔维诺(Ottaviano )、维纳布尔斯(Venables A 1)等等。
空间经济学最大的特征就是重新将长期被忽视的空间因素引入了经济学的分析中,研究这些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集聚机制,主要应用于产业、区域以及国际贸易等领域。
通过引入空间因素,以往所熟知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全新的研究方法和解释。
虽然空间经济学真正形成的时间较晚,但却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它产生的理论基础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迪克西特—斯蒂格里茨(Dixit and S tiglitz )的垄断竞争模型、艾瑟尔(E thier )的内部和外部规模收益模型以及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模型。
随着20世纪7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最初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是张伯伦,而后迪克西特—斯蒂格里茨模型巧妙地将垄断竞争思想和一般均衡的建模技术结合在了一起,解决了建模的技术性障碍;艾瑟尔则提出了由分工的扩大而带来的外部规模收益,奠定了规模收益递增的理论基础。
[2]特别是克鲁格曼对空间经济学的兴起所做的突出贡献,早在70年代末,克鲁格曼就将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产品差别等引入国际贸易理论中,从而创新了传统的国际贸易原理,在他(1991a )[3]的文章中完成的核心—边缘模型在空间经济学发展史上则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正如藤田、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合著的《空间经济学》(1999)中写道“空间经济学是以‘迪克西特—斯蒂格里茨模型、冰山技术、演进、计算机’为标志的。
”[4]2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一个纯理论的分析国外学者对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早已有了大量文献,本文以Martin 和Ottaviano (2001)模型[5]为例来说明经济增长和集聚的相互作用。
该模型假设存在两个区域北部和南部,在初始阶段两地区完全对称。
南部的变量加3来表示。
两个地区的劳动总量是固定的为L ,且地区间不存在劳动力的流动。
劳动力可以用来生产同质品或不同质的产品来组成最终的复合品。
复合品本身可以作为创新部门的中间投入品用以生产新的复合品。
经济中的创新和生产分别由不同部门完成,而且假设在开始时两个地区的专利存量是相等的。
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偏好是CES 生产函数形式,且函数具有不变替代弹性的性质。
211 集聚度可以是增长率的函数,当创新活动集中于北部地区时①γ=αL (E +E 3)[(1+δ)ε-δ]+gNF(1-δ)[αL (E +E 3)+gNF]如果αL (E +E 3)2gNF >δ1-δ(1)公式中的γ=n/N 是北部地区生产的差异品的比例,γ≤1成立。
这里的γ是模型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因为它可以度量北部地区生产不同类产品的企业集聚程度。
N 表示产品的种类数,产品种类数的增加就可以认为是经—97—济增长的表现形式之一。
F 表示北部地区的创新成本,E 和E 3表示北部和南部的总支出,α是全部支出中用于复合商品的份额。
τ是借用萨缪尔逊(1954)的概念来表示运输成本且有τ>1成立,这里δ=τ1-σ。
g =N g/N 代表经济的增长率,ε代表北部地区的支出份额。
该式揭示了模型中的前向联系机制,随着北部创新部门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带动了对异质产品较高的需求,这将激励企业向该地区迁移,企业的迁移带来支出份额的迁移,即γ随着g 一同增加。
212 增长率可以是集聚度的函数g =2αLηβσ[γ+δ(1-γ)]1/(σ-1)-ρσ-ασ-1(2)σ是不同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而且σ>1。
β表示每种差异品的供给都需要β单位的劳动力投入,ρ是消费者的时间偏好。
该等式解释了创新活动全部集中在北部地区时的后向联系机制,随着在北部经济活动集聚的增加,降低了创新的成本,从而有更多的劳动力加入创新部门,这反过来又提高创新率,增加企业产品数量,促进经济的发展。
213 多重均衡状态在γ=1/2的情况下,两区域保持对称是一个均衡状态。
但是γ=1/2并不是唯一的均衡,如果假设北部地区有更多的企业生产不同的产品,则由于两地之间运输成本的存在用于该地区创新部门投入的成本就会降低。
由于创新部门是完全竞争的且其生产的产品专利可在两地间自由交易,因此该地区将会拥有全部创新活动。
此时的均衡状态可由(1)式表示γ>1/2,可将(1)重新写为g =(1-δ)(2γ-1)α1-(1-δ)γ{σ-1ηβσ[γ+(1-γ)δ]1/(σ-1)+ρ2L}(3)因为如果用g 表示γ为非线性形式,所以变换形式用集聚度表示增长率。
同时满足式(2)和(3)的解(γ,g )就是该模型的均衡状态。
不同区域结构的发生取决于贸易自由度δ,当δ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的时候,将出现不同的均衡状态。
该模型通过以集聚和增长二者互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说明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从文中可以看出产业集聚是经济增长函数的变量之一。
假设初始时完全对称的两个区域,即使有一个较小的扰动,都会带来较高的增长率和集聚度。
原因是这个扰动会增加某个地区的支出份额,这将会刺激所有创新活动转移到该地区。
由于创新成本降低刺激了经济增长,即集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反过来,由于需求联系使新企业倾向于选址于该区域,经济增长进一步推动了空间的集聚,增长又导致了集聚的加剧。
[6]3 模型的扩展: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一般特征分析311 区位初始优势:历史偶然性和预期经济中处处可见产业的集聚现象,如加利福尼亚酒业的集聚生产、意大利皮革业的集聚,而在我国比较有影响的则是广东东莞的IT 业集聚、重庆摩托车产业的集聚等等。
这些不同产业的集聚都有效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构成了所在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为何这些经济活动会集聚在某些特定的地方呢?正如上文所说,经济系统的状态是存在多重均衡的,空间经济学认为当出现可供选择的多种均衡结构时,历史偶然性因素在产业空间集聚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某个“历史偶然性”使得一个产业定位于一个地区,从而使该地区获得初始优势。
一旦这种事件发生,将可能带来某种长期聚集结果。
在包括规模收益递增和外部经济的经济学经典文献中,历史因素都被认为是影响经济系统多重均衡的主要因素。
例如在Arthur (1986)关于区位和技术的随机选择的分析中,假设区域下一个分布模式的出现由前一个模式决定,因此作为随机产生的历史因素将决定最后的结果。
[7]而在K rugman (1987)包含学习效应的交易模型中,任何已经存在的比较优势都会自我加强,所以经济的现在状况决定了将来的情况。
[8]另一方面,由于产业集聚形成的非均衡的空间分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预期在经济要素的集聚上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区域中的某要素的预期发生“突变”时,那么地区的发展不仅会受到客观的影响,也会受到自我实现的预期的影响。
至于何种因素的作用更大,在K rugman(1991b )的分析中认为,历史偶然性和预期谁更重要取决于所在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和调整成本相关。
[9]而梁琦(2004)利用数学模型论证了当不存在重叠(overlap )区域时,在集聚中心的动态累积过程中,历史起重要作用;而如果存在重叠区,若初始资源(劳动)配置落在该区域外,那么历史对于集聚中心的形成仍有重要作用,若初始资源配置落在区域内,则预期起重要作用。
[10]312 区域优势的扩大:累积循环因果链由于区域间非均衡力的存在,当某一个地区开始有企业集聚时,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会产生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缪尔达尔(G 1myradal )曾提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原理,他使用“回波”和“扩散”概念,说明某个地区可能获得连续积累的竞争优势,市场的力量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经济差异。
在空间经济学中,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核心———边缘模型中,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包括两种,一种与需求有关的市场接近效应,当企业向核心区集聚时,核心区就业增加,消费支出的转移导致生产活动的转移,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消费支出的转移。
第二种是与成本有关的生—08—活成本效应,当人口向核心区集聚时,生产活动的转移降低了核心区的价格指数,从而提高了核心区的实际工资水平,将会进一步激励人口和生产的转移,提高北部的产业份额。
[11]这种正反馈的机制往往会拉大经济体之间的差距,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一个省区内部不同部分经济发展的差异,还是宏观上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经济差距的逐渐拉大,可以说都是因为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从而形成缪尔达尔所说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同时在空间经济学的模型分析中,也存在着一种与上述集聚力相反的分散力。
由于市场拥挤效应,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产业部门倾向于向竞争较为缓和的地区迁移。
至于究竟是均匀分布还是核心—边缘模式,就要比较产业之间的前后向联系所获得的收益与交易成本的关系。
当前者大于后者时,产业集聚就会持续下去,并且随着当地产业份额的增加,该地区的经济也会由于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存在,从而充分享受到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最终出现持续增长。
313 企业区位的转换与运输成本因为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两区域间微小的差距都会由于自我增强机制的存在而逐渐扩大。
另一方面,由于运输成本的存在,它起着阻止生产集中的作用。
从德国的古典区位理论开始,运输成本就成为企业选址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