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金库5篇最新热点新闻时评事件1共享经济需要美美与共近日,刚推出的“共享床位”被叫停,问题出在绕过了酒店住宿身份登记管理,明显不合法;而共享雨伞推出最后只收回了几把,好好的共享沦为了“藏伞于民”;安徽又推出全球首家共享书店,但怎么看和小时候的租书租碟店没什么区别。
如果共享只是创意匮乏下的“挂靠”,是资本病急乱投医的结果,难免陷入“非理性繁荣”,造成资源浪费而不再经济。
时评共享,无疑赢得了这个时代的美名。
一位学者曾写下这样的点睛之笔:“分享原来属于道德情操的范围。
不过现在人们搞分享经济,明明是冲着致富去的。
道德情操和国民财富这两件事,单独来看都不奇怪。
怪就怪在,分享经济要求通过道德情操,去实现国民财富。
相当于把斯密主张利他的《道德情操论》和主张利己的《国富论》,合并成一本书。
”国外的Airbnb实现了房屋分享,让闲置资源流动起来,走入中国;国内的共享单车,切切实实提高了单车周转率、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成功走向世界。
既能利己又能利他,美美与共,借助科技的发展,“共享”自然能快速爆发了。
然而,第一个吃螃蟹者的伟大,并不妨碍跟风者可能因饥不择食而被噎死。
从社会成本角度看,未必一共享就必定“经济”;而从创业成功率看,共享领域已经倒下一大片。
如果共享只是创意匮乏下的“挂靠”,是资本病急乱投医的结果,难免陷入“非理性繁荣”,造成资源浪费而不再经济。
具体而言,不同产品的创新空间和盈利点迥异。
共享短租需要更好的诚信环境,同时因为是低频场景,培养用户习惯过程长;网约车成长中与传统行业和规则的较劲也有目共睹;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共享单车这样的“标准化产品”,比起共享短租等个性化产品,更容易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言下之意,并非有风就能起飞,如果不能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市场并不会因为你投之以桃,就一定报之以李。
共享经济被作为趋势受热捧,离不开这样一种假设:人们对于物品越来越没有占有欲,而只要使用权。
就像Uber创始人所设想的那样,最终所有人放弃了私家车。
几天前,有地产商也表达了类似观点,认为“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反房地产的”,因为在人工智能、互联网时代使用比拥有更重要,分享比使用更重要。
这样的判断靠不靠谱另说,但至少是对未来社会气质的一种猜测。
这样的时代气质最终要形成,恐怕还需时日,一旦过于乐观,就会误判市场规模,诱发非理性投资。
毕竟放眼望去,共享出去的雨伞已经所剩无几,共享单车上挂私锁也能见到,私有产权观支配下的占有欲依然在隐隐作祟;而各家共享单车企业无节制的发展趋势,对道路资源的竞争性使用,何尝不是另一种产权竞争,同样会造成“公地悲剧”。
这似乎也意味着,共享是经济还是不经济,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共享经济的长足发展,有赖理性的商业判断,也事件2向“洗稿式原创”说不最近,“洗稿”一词在网上流行起来,有人甚至说新媒体“洗稿时代”来临。
说白了,“洗稿”就是对别人的原创内容进行篡改、删减,使其好像面目全非,但其实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抄袭的。
时评网友调侃,“抄袭的时代过去了,高级抄袭的时代到来了”,传统的剪刀加糨糊和复制粘贴已经过时。
有人惊呼,文字侵权已经步入“洗稿时代”。
经过改头换面、东拼西凑的各种伪原创充斥网络空间,看似丰富多彩,实则同质化泛滥,叙事重复、观点雷同,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
在各种媒介平台重复推送的,不少是碎片式的重组,让人不胜其烦。
新媒体内容产品生产力空前强大,两微一端等各类资讯日益丰富,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阅读需求。
然而,相对于人们对优质原创内容的需求,一般化甚至低质内容产品的生产已步入产能过剩时期。
洗稿的手段五花八门。
有的是将几篇同主题文章的片段剪裁拼装在一起,有的是提取原创文章的结构并填充新的内容,然后堂而皇之地贴上“原创”的标签。
更有甚者,通过洗稿软件生产伪原创。
近日,就有媒体报道,网络上流行的爆款文生产软件能够收集相关平台已经发布出来的各个类别的文章,并且根据阅读量进行排列,在选定相应文章后自动进行编辑,几分钟之内就可以生产一篇伪原创文章。
网上有人说,洗稿是一种文字进步的方式,并引用唐人皎然将偷诗行为分为“偷语”“偷意”“偷势”三重境界。
其实,仅有“偷”出不了真正的好诗。
这样的洗稿,换汤不换药,与原创讲的是同一件事,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是换了些说法,本质上仍然是剽窃和抄袭。
只是目前的查重软件无法识别认定,现有的法规也没有相应的约束条款,原创作者投诉无门。
所以,对于那些绞尽脑汁、奋笔疾书的原作者,洗稿已成为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当然,并不是说在新媒体时代不能借鉴别人的成果。
这不禁让人想到六祖慧能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借语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虽然只是个别字的改动,但体现了禅悟境界的提升。
如果放在新媒体的语境中,这就不是洗稿,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再创作。
是借鉴还是抄袭,是再创作还是洗稿,关键就看观点有没有原创,思想有没有提升。
在一个知识共享的时代,一个人已经不可能在与世隔绝的真空中写作,人们在网上发表文章、表达观点,多多少少会借鉴其他人的成果。
把所有人的“认知盈余”集合起来,甚至有可能化平庸为神奇,这是共享时代的魅力。
但共享决不是抄袭的借口,借鉴同样有其边界,越出底线的借鉴就变成了抄袭。
信息越是丰富,资讯越是多样,人们对于原创优质内容的需求就越高,这就需要从技术识别、法规约束和行业自律等各方面着力,堵住洗稿和抄袭的漏洞,为原创写作创造出更好的环境。
正所谓,“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脱离洗稿的低级趣味,独立和原创的见解自会挥洒自如、浑然天成,赢得读者的认可。
事件3为人工智能铺就发展快轨科技创新有自身的规律,而顺应规律的助推,对于产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
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
这一规划的出台,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争夺科创前沿高地吹响了冲锋号。
多措并举、趋利避害,推动形成错落有致、各显其能、回报合理的科研与产业布局,才能共同做大人工智能的市场蛋糕。
时评长期以来,人们熟悉了人工智能在影视作品中的科幻场景,也更加重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应用。
从智能手机的普及到自动驾驶的研发,从“深蓝”的问世到“AlphaGo”的惊艳……现实中,人工智能正在快速拓展自己的影响力边界。
有研究机构宣称,人工智能正在促进社会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比工业革命“发生的速度快10倍,规模大300倍,影响几乎大3000倍”。
当产业插上人工智能的羽翼,我们将见证颠覆性的变化。
人脸识别、虚拟现实、智能终端、物联网等新领域新行业的涌现,开辟了面向未来的新蓝海;智能制造、智能商务、智能农业等多点开花,让传统产业得以涅槃重生。
正因如此,此次规划对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规模预测很有信心,预计三年内将超过1500亿元,到2030年超过1万亿元。
这样的数字,源自对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战略预判,也体现出对产业变革的未雨绸缪。
事实是信心最有力的支撑。
有外媒指出,数据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原料,据测算,全世界训练有素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有超过2/5位于中国,近14亿人口产生的数据首屈一指。
可以说,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居于全球第一梯队,有望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弯道超车。
然而,发展短板也不容忽视: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关键设备、高端芯片等有求于人,人才储备和人才质量尚存差距,科研机构和产业生态也并未成熟。
要想抵达“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就必须正视这些不足。
观察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图景,不少国家都在摩拳擦掌。
美国成立研究部门,专门制定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发展战略;日本出台推进战略,为人工智能谋划蓝图;新加坡推出国家计划,普及人工智能应用……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迫在眉睫。
此外,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也不例外。
就此而言,还需认真遵循规划要求,在就业挑战、社会伦理等方面有意识、有预案地防范未知风险,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趋势,实现发展与规制相协调。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规划出台不易,落细落小落实尤难。
比如,前瞻性举措并不等于计划性指令,怎样抓牢重大的科研政策方向,创造更多技术成果和产业应用?比如,激起研发浪潮并不会自动形成“市场海啸”,如何做好配套支持体系,避免资本泡沫?多措并举、趋利避害,推动形成错落有致、各显其能、回报合理的科研与产业布局,才能共同做大人工智能的市场蛋糕,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激发正能量。
历史上,当第一台蒸汽机车问世时,有人驾着马车与火车赛跑,讥笑火车没有马车快。
如今,人类早已跨越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山峦,正行进于智能化的快车道。
为人工智能发展铺就一条坚实的轨道,我们一定能拥抱属于自己的时代机遇。
事件4填平智能时代的亲子沟壑让电子产品变成亲子互动的一部分,不仅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情感建设。
使用手机会影响亲子关系吗?英国一项针对2000名11—18岁本国中学生的调查显示,36%的孩子曾要求父母放下手机,多数孩子称父母过度使用手机“破坏了家庭生活”。
童言无忌,孩子们的心声不啻是警钟,值得家长深思。
时评不仅家长,沉溺网络和智能手机,在一些青少年中也屡见不鲜。
美国有将近50%的青少年“非常依赖智能手机”,而在上述的英国调查中,72%的孩子表示一天上网3—10小时,11%的孩子坦承自己节假日一天上网可达15小时。
家长们担心“网络原住民”的生活状态,生怕孩子受到“智能欺骗”,迷失自我,因此也在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多样化兴趣爱好。
这正是智能手机普及后的现实图景。
为人们带来空前便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家庭生活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亲子关系是一种相互交流与融合的互动关系,作为长者和自控力更强的一方,家长的自我约束意识需要不断强化。
无论是为自己设电子产品禁用时间,还是多带孩子散步、远足,出去看展览,有效、高质量地陪伴,显然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语言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终日埋首手机,使自己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独封闭状态,变得不爱与他人沟通和交往,长期下去,会出现语言障碍。
当移动设备已成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从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融入社会的能力等角度来考虑,正如肯特郡一所学校校长所说,“家长、教师和学生需要重新制定移动设备的规则”。
美国儿科学会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父母应该让他们的孩子教他们数字媒体内容,并与他们进行互动”。
这里隐含的一层意思是,如果电子产品变成亲子互动的一部分,不仅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情感建设。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成年人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当我们无法控制网络对于生活的渗透,那么和孩子共同甄选优质的学习、娱乐电子内容,多一点平等的探讨和交流,或许比简单、粗暴地禁止、斥责,更能起到让网络为我所用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