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想: 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六要素 2.理清文章层次,训练默读 3.体会准确、简明的语言教学重点:把握消息的最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品味消息报简单的议论的作用;欣赏语言准确、简明、概括性强的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时代背景入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二、初步感知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
A.请同学朗读课文,老师注意正音反馈。
B.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1.正音:荻港锐不可当溃退歼灭要塞2.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三、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
1.思考: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2.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可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3.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5.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6.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7.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准确鲜明。
采用讨论的形式,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
(结合课后练习第三大题引导学生从①词语含义的差异②语句的感情色彩③简略和确凿说法的不同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区别分析。
)8.小结。
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种新闻体裁。
(1)消息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2)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3)消息的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这几个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以便更好地阅读和写作消息。
9.比较阅读阅读课后练习四《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这篇消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新闻知识,把握新闻结构,理清新闻内容,体会新闻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的习惯。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1.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把握新闻的特点;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回顾关于新闻的常识以及新闻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一篇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的新闻,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新闻常识来分析此则新闻。
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学习新课(一)展示预习成果1、给加点字注音绥靖(suíjìng)鄂(â)豫(yù)杜聿(yù)明阌乡(wãn)舍shâ星宿xiù整宿xiǔ2、背景介绍: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新闻六要素:(三)理清新闻的结构(四)思考品味1.课文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2.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通过思考品味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情感。
(五)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竞赛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那个小组找到的异同点多。
1、异中寻同文体相同/作者相同/目的相同/主旨相同/大背景相同2、同中求异具体时间不同/具体写法不同/构思特点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四、板书设计五、课堂训练内容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
(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芦花荡》教学目标: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二、整体感知1.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投影字词(学生齐读)。
2.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
三、探究特色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四、教师小结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
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作者还用强烈的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
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布置作业完成研读与练习。
试把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连成一段话,写在练习本上。
《蜡烛》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3、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4、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5.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重点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
你们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简介课文背景资料(三)识记词语(正音、解词)(四)整体感知:1、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
同学们请看下这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
当看完这些图片时,也许你们就会对这篇课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2、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
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自由谈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4、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5、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五)教师小结(六)巩固提高: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检查字词2、回顾课文内容:谁来回顾一下老妇人的形象?二、思考、讨论,进一步品味课文的艺术特色1、重点语句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2、写作特色1)环境描写2)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3)对蜡烛的描写三、教师小结四、作业练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1、了解雨果其人及写作背景2、理解书信内容及语言特点3、体会书信蕴涵的感情教学重点:理解书信内容及其鲜明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感受作家的思想感情及其博大的胸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介绍作家作品三、介绍时代背景:四、整体感知课文:1、扫除生字难词2、书信写什么?五、深入理解课文1、书信怎么样写?语言有什么特点?2、学生寻找并朗读找到的语句。
3、文章字里行间蕴涵着雨果怎么样的思想感情?4、雨果是一个外国人他这么说,可以看出他怎么样的胸怀与品质?六、拓展延伸:1、想象一下,巴特勒上尉读了雨果的书信,会说什么?2、你读了雨果的这封书信,想对雨果说什么?七、教师小结: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与语言品味做的非常不到位,语文课似乎少了“语文味”,非常遗憾。
2、教学各环节的衔接与铺垫做的不好,虽说般块有张力有余地,但必要的逻辑联系是非常要紧的,这样方能给人与语文美的感受。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目标1、领会“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个主题;2、学习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3、学习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的;4、联系现实,树立自强意识,防止悲剧重演。
●教学重难点重点: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的难点: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情境描绘法、矛盾分析法、合作研讨法。
●教学内容及流程:一、广告设计导入:如果我是导演,我想摄制这样一个公益广告:第一个画面:一群孩子郊游归来,快乐地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挥舞着衣服、帽子奔向父母,父母们扔下东西,张开手臂,高兴地将孩子抱起,转圈,天地响彻一片欢笑声,笑声久久回荡。
第二个画面:一群悲哀无助的孩子恐惧地面对一排黑压压的枪口,发出最后的深情呼喊“亲爱的爸爸妈妈”,而回应他们的却是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枪声,枪声也久久地回荡、回荡。
你们知道这样的广告,要表达什么吗?我的灵感来自聂华苓的这篇文章——《亲爱的爸爸妈妈》。
二、学生介绍交流作家和背景情况。
1、作家2、背景三、整体感知1、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心声(主题),请你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课文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哪四个片断,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部分加个小标题。
(纪念地见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四、引导学生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简要分析。
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历史——现实沉重——美丽(德)忏悔——狡辩(日)五、合作探究一:本文是如何选材的?1、齐读课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感受孩子们的可爱与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