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两年多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浏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二)1、走进小石潭,我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文章,感悟作者的感情。

首先来朗读课文,注意生辟字的音。

齐读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走进小石潭,我来译一译〔师:文言文不仅要读准音,还要释准意。

〕要求:翻译句子时字字落实,语句流畅,注意重点词。

请个别学生来疏通。

检查个别字词掌握情况。

(三)走进小石潭,我来写一写。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按照浏览顺序来写,请你按课文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疏理出作者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环境→记录同游人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请以“小石潭真〔〕”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

教师点评:刚才,同学们通过写小石潭充分展示了小石潭的奇、清、静、绿、美、假如你现在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四)走进小石潭,我来说一说。

1、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受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边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自读课文,句画出与作者心境有关的词语及与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

师: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怎么写的?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提示: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不撤,影布石上。

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屹为堪为岩树——笼,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鱼——欢,依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板书,水,石,树,鱼〕学生讨论。

师:作者当时的境遇,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多媒体展示:小石潭:幽深冷寂——被贬的柳宗元孤凄悲凉触景抒情,接景抒情,寓情于景,形似写景实则写情〕2、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感受到了小石潭的幽深冷寂和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假如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柳宗元一路去游玩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多媒体展示文字,走进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对你说……)可以引导学生用上一些励志的名句,如:三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走进文章,我来品一品。

(1)在本文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了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贬官失意的孤凄悲凉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述写生动,细致入微,充满诗情画意,下面我们就走进文章,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今天,我给大家提供一个舞台,希望你尽情展示,记住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提示:1、品词语。

2、品句子。

3、品情感。

(2)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在一起交流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和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

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中国文化也就少了一篇传诵千古的经典名作,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在我们失意的时候,也就少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

这节课虽结束,但对古诗文的学习仅是个开始,相信通过你的学习,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

六、布置作业,我来练一练。

我来练一练——你曾经游历过那些地方,哪些景物曾触动过你的心弦?(请运用自己学到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景短文,要写出景物特点和自己的感受)提示写法: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侧面描写、抓住景物特点等。

《小石潭记》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学习文言文的经历,文言知识已有了一定的积淀,具有独立借助注解、工具书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作为农村中学来说,学生的文学积累较少,本文有一些实词如“参差披拂”、“斗折蛇行”、“悄怆幽邃”等,翻译上有一定的难度,应特别强调。

2.学生的人生经历有限,他们很难体味出作者寄寓景物中的情感,应注意写作背景的介绍,并联系杜甫、陈与义等人的相关经历与作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蕴涵的孤独悲凉之情。

3.学生对景物的描摹是薄弱环节,而本文中的写景很有独到之处,对于学生的写作有相当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故宜引导学生品味其妙处,并且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设计一道写作题,以作训练。

《小石潭记》效果分析本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反复诵读,读通文意,读写结合,不再一味的诵读,而更注重写作中品味美景,理解思想。

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

在阅读中同学们不但能看到作者的外表,看到他紧锁于眉宇间的愁绪,还能触摸到他的内心,去探寻他内心的惆怅和谪居的孤寂。

此教学设计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教师组织者的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注重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的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本节课真正体现了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小石潭记》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可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

作者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技巧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编入教材意在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小石潭记》评测练习1. 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2. 我来练一练——你曾经游历过那些地方,哪些景物曾触动过你的心弦?(请运用自己学到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景短文,要写出景物特点和自己的感受)提示写法: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侧面描写、抓住景物特点等。

《小石潭记》课后反思教完《小石潭记》,我的感受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一反以往学文言文被动、沉闷的课堂气氛,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选好角度,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农村中学,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难学,没意思,甚至认为不使学,导致学生的文言积累少。

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教学角度;把对课文的阅读感悟与作者的心路历程、情感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欣赏主线,把课堂设计为“整体感知──探计研究──课外拓展”三个步骤。

每个步骤,都让学生自主参与,以情感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文言文学习与现代写作结合起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解读文本,突出重点: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抓住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一是幽美的景物描写中渗透着作者复杂的感受和情怀。

这是大家的欣赏点。

本文必须讲清这一点。

二是课文的亮点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多角度的写景)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

欣赏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欣赏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起欣赏的审美情趣。

另外,我将对文言文的学习与学生的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和好处。

3、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在学习形式上我设计了“诵读式感悟”,“亮点探究式欣赏”和“独立式仿写”。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互相交流中轻松学习,学有所得。

在这堂课中,让我感到意外惊喜的是,学生对学文言文有了感觉,来了兴趣,尤其是在相互讨论、切磋、共同探究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精神充分展示,让老师们刮目相看。

4、当然,由于自身教学水平的限制,有些没能及时给学生以肯定,有些引导不够到位。

在教学中还应更注重细节,讲究规范,才能取得课堂的最高效。

《小石潭记》课标分析对于《小石潭记》这一类的传统经典作品,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应重视调动学生对语言美和形式美的感受力,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所以,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陶冶他们的美好情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