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1.1、地理位置 (1)
1.2、结构特征 (1)
1.3、设计要求 (1)
二、工程地质条件及编制依据 (1)
2.1、地形地貌 (2)
2.2、地基土构成与特征 (2)
2.3、地下水情况 (2)
2.4、编制依据 (2)
三、双液分层注浆具体方案 (2)
3.1、主要施工机具与材料 (3)
3.2、主要施工方案及工艺流程 (3)
3.3、技术、质量措施 (4)
3.4质量检测方法 (5)
四、施工工期 (5)
五、质量技术保证措施 (5)
5.1、质量保证措施 (5)
5.2、技术保证措施 (6)
5.3、其他保证措施 (6)
六、安全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 (6)
6.1、安全文明措施 (6)
6.2、环境保护措施 (7)
双液分层注浆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1.1、地理位置
拟建场地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大王庙西侧,北邻滩头坪路,原始地貌为浏阳河冲积阶地。
现场标高32.2m~32.8m,地下室设计底板底标高为28.20m,基坑开挖后将产生4.1m~4.9m高的坑壁。
基坑为临时性支护,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0,设计使用年限均≤2年。
1.2、结构特征
本基坑开挖4m上下,为防止地下水涌进基坑,影响基坑开挖。
对基坑进行双液分层注浆。
1.3、设计要求
1、在坡顶进行高压双液注浆止水。
设计钻孔为单排,口径50mm,孔心间距700mm。
2、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32.50;
3、水灰比为0.6:1~1:1;
4、注浆压力宜为0.6Mpa~3.0Mpa。
5、水玻璃模数在2.4~3.2之间,其浓度应在40°Bé以上。
6、水泥浆与水玻璃浆液体积比宜为1:0.3~1:1,(建议根据室内试验具体确定)
控制注浆扩散半径1.0m~2.0m
二、工程地质条件及编制依据
2.1、地形地貌
现场地基本已平整完毕,原地面标高为32.2m-32.8m左右,表面一层杂填土,注浆机械拟就以原地面作为工作面进行施工。
2.2、地基土构成与特征
2.3、地下水情况
地表水埋深2.2m~4.3m;微承压水埋深12.5m~14m,对注浆无影响。
2.4、编制依据
2.1 文件依据
1、建设方提供的拟建场地总平面图(电子版)。
2、中盐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2.2 相关规范、规程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
三、双液分层注浆具体方案
3.1、主要施工机具与材料
本工程根据工期要求及机械注浆强度综合考虑拟采用1套注浆设备。
3.2、主要施工方案及工艺流程
3.2 .1、施工准备
(1)现场准备
设备进场前进行施工现场踏勘,对现场设备分布进行勘测。
确认注浆孔的位置,排除对生产的干扰因素。
(2)技术准备
组织技术、管理人员领会设计意图,明确施工要求。
进行图纸交底,做好图纸会审工作。
做好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安全、文明施工及场地保洁交底工作。
3.2.2、材料
水泥:根据设计要求采用32.5普通硅酸盐水泥;
外掺剂:水玻璃
注浆管:采用钻杆
3.2.3、施工工艺
双液分层注浆先在地坪上按设计孔位采用钻孔机引孔,钻孔直径Ø50;注浆管采用钻杆直接注浆,注浆压力为0.3~0.5MPa,水泥浆与水玻璃的控制比例1:0.3(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而改变)单孔有效扩散直径1m。
注浆管管径为30mm。
双液注浆采用分层注浆施工工艺,工艺流程见下图:
注浆布置为直孔,采用引孔注浆,布孔采用基坑段位边线控制点外移2m,共230个注浆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注浆方式:边注浆,边提升钻杆,确保注浆均匀。
施工中进行跟踪监测,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即在注浆时,同时进行观测,如发现设备因注浆抬高或下沉,即停止注浆,调整注浆压力或注浆速度。
3.3、技术、质量措施
3.3.1、根据定位轴线和放出注浆孔位,再进行钻孔注浆。
3.3.2、根据自然地面标高,确定注浆顶、底面标高,并在注浆管上作出相应标记,以保证注浆深度。
3.3.3、采用限位装置控制注浆管角度,严格按设计角度沉管,确保浆液注入设备基础范围内。
3.3.4、严格计量工作,按设计水泥掺量计算每孔水泥用量,
3.3.5、浆液必须搅拌均匀,注浆必须连续,严格根据配合比控制水灰比。
3.3.6、保证水泥浆液质量,选用合格原材料,不准使用受潮、结块或复试不合格水泥。
灰浆搅拌时间不应少于2min,以免灰浆离析,影响质量。
3.3.7、严格按施工工艺要求施工,无故不得任意改变工艺步骤。
3.3.8、严格控制喷浆压力,现场通过试桩试验调整至最佳压力值后再进行注浆。
3.3.9、同一注浆孔中遇下列情况应停止注浆:
a、地坪发生大于2mm的抬升;
b、压力骤增;
c、孔口大量冒浆;
d、邻孔冒浆;
出现上述情况应间隔24h后再注浆。
3.3.11、及时做好施工记录,不允许事前先记或事后追记。
3.3.12、注浆施工严格按《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08-40-2010)》执行。
3.4质量检测方法
根据设计要求,待注浆28d后采用静力触探对加固地层进行检测。
四、施工工期
本工程双液分层注浆拟在机械进场后30天内完成全部双液注浆工作量。
(计划时间为2014年9月23日~2015年10月23日)
五、质量技术保证措施
5.1、质量保证措施
5.1.1、责任保证措施:施工全过程实行责任制,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施工人员明确职责,保证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
5.1.2、技术交底制度:向各施工班、组技术交底,使全体施工人员了解设计意图,熟悉操作规程。
5.1.3、做好施工班组施工交接,及时布置施工计划,解决施工问题。
5.1.4、严把材料进场关,所有材料均应有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水泥、钢材均应进行复检,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不准进入施工现场。
5.1.5、加强施工质检工作,达到方案要求,由质检员对每道工序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做好施工记录。
5.1.6、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工程进度、质量和边坡安全情况全面了解,密切注意边坡位移和地面沉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2、技术保证措施
5.2.1、严把材料进场关,所有材料均应有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水泥应进行复检,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不准进入施工现场。
5.2.2、施工现场专职质量检查人员,检查深度、速度,检查规范操作。
5.2.3、做好量具的检验可行手段。
5.2.4、为保持工作连续性,建立交接班记录制度。
5.3、其他保证措施
5.3.1、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管理,接受监理工程师的验收及检查,按监理工程师要求进行整改;
5.3.2、严格管理,服从监理工程师监理,使监理工程师的一切指令得到全面的执行;
5.3.3、所有进入现场的成品、材料、器具等向监理工程师提交合格证或质保书、复试报告;
5.3.4、严格进行质量检查,确保监理工程师能顺利开展工作,遵循“先执行监理工程师的指导,后磋商统一”的原则,维护监理工程师的权威性。
5.3.5、按图施工,不得偷工减料。
设计的修改由原设计单位负责,项目部不得擅自修改;
5.3.6、对原材料材料、设备进行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5.3.7、在合理使用寿命内,确保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的质量;
5.3.8、竣工验收必须符合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有完整的资料和工程保修书;
5.3.9、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建筑工程实行质量保修制度。
六、安全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
6.1、安全文明措施
6.1.1、施工期间严格遵照施工技术措施的有关安全措施组织施工,建立安全责任制,责任到人。
6.1.2、施工设备进场进行检验,安装和日常操作要严格加以控制和监督,设备检验不合格的一律不准使用。
6.1.3、进场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三级教育后才准予作业
6.1.4、作业期间,设备及作业点悬挂安全警示牌。
6.2、环境保护措施
6.2.1、水泥即用即拌,拌浆机应保持密闭,防止搅拌过程中大量水泥扬尘外逸,减小粉尘污染。
6.2.2、保证注浆泥浆不外流,在注浆范围内开挖水沟和集水坑,并及时清除,避免留到施工场地外或周边排水系统。
6.2.3、现场专人负责保洁工作,对施工进出场地进行清扫和必要的洒水。
九道弯-火炬村综合安置用房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湖南金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