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物质的鉴定与提取、分离实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鉴定。

观察类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植物向性运动的设计与观察。

有关酶的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 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三个条件。

生态调查类实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设计农业生态系统。

观察鉴定法:还原性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的观察、叶绿体的观察等。

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18O 和14C 追踪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转移途径、3H 标记亮氨酸追踪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等。

化学分析法: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模拟实验法: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分离定律的模拟实验等。

三.实验包含的基本技术(1)玻片标本技术①压片法:取材 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压片) 观察例: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②装片法:材料在载玻片水滴中展平;染色放盖玻片从一侧慢慢盖在水滴上,防止气泡产生改变溶液浓度时从一侧滴,另一侧吸水纸吸(引流法) 例:观察叶绿体;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制备细胞膜③涂片法 例:观察动物如人体血液中的细胞;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分布(人体二.实验方法一.实验分类口腔上皮细胞)④切片法例:生物组织中脂肪鉴定(2)染色技术(染色便于观察)(3)鉴定试剂(鉴定化学反应,是否物质存在)四.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比较五.盐酸的作用①8%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②15%15%的HCl和95%的酒精:解离液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中,与酒精1:1混合,起解离作用③酶在不同PH下的活性:提供酸性环境(浓度不要求掌握的)六.酒精的作用①50%:在脂肪的鉴定中,用于洗去苏丹Ⅲ在脂肪上的浮色。

②70%:在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用作防腐剂。

③75%:用于医学临床上的消毒灭菌。

④95%: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变化中,与15%的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中,除用于解离外还可洗去多余的固定液。

⑤100%:在绿叶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用于提取色素。

七.水浴加热①在观察DNA和RNA细胞分布的实验中起水解作用(热水浴70℃~80℃)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水浴调节温度)③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性糖(热水浴)材料选择要满足实验要求:无色材料: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观察细胞中DNA、RNA的分布有色材料: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取选择新鲜绿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活材料: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线粒体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①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鉴定中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不宜选择甜菜、甘蔗等,因为这些材料中主要的糖类为不具还原性的蔗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②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时,选择菠菜叶下表皮稍带叶肉(叶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而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含少而较大的叶绿体)或用藓类(叶片薄、叶绿体大),观察时应选择靠近叶脉部位细胞(叶脉附近细胞中水含量丰富,细胞质流动明显);③观察有丝分裂实验时,选择幼小根尖或动物受精卵(减数分裂选择雄性生殖器官)④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便于观察;显微镜观察实验几种特殊的细胞的判断低等植物:有中心体、叶绿体、细胞壁等,常见类型——衣藻、绿藻、水绵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叶绿体、大液泡(质壁分离实验不适用)根尖成熟区(根毛)细胞:无叶绿体,有大液泡植物表皮细胞:无叶绿体(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不适用)洋葱鳞片叶肉细胞:属于变态茎,因此无叶绿体植物筛管细胞、血小板、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植物导管细胞:死细胞,只有细胞壁小结以下为高中生物的部分实验内容: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②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③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④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⑤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⑦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⑧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请用序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生物活性的是②⑧。

(2)在上述实验中,常用到酒精的实验有③⑤⑦。

(3)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完成的是②③⑥⑦,需要水浴加热的是①⑥,为得出结论,需要借助颜色观察的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4)常用到盐酸的实验有:①⑥⑦实验详解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注: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呈像原理:映入眼球内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

(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二、显微镜的使用: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1.安放。

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物镜10×)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

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

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3.观察。

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

(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

.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

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4.高倍镜的转换。

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

问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ABC)A、物像不在视野中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D、未换目镜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

故装片不能反放。

5.装片的制作和移动:制作:滴清水→放材料→盖片移动: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

(原因: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6.污点判断: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7.完毕工作。

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

把显微镜放正。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

如:加热葡萄糖+ Cu ( OH ) 2 葡萄糖酸+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

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一)可溶性糖的鉴定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1. 制备组织样液。

(去皮、切块、研磨、过滤)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

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 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 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

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

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OH ) 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 OH ) 2生成。

4. 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颜色: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