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应用摘要:抗生素是临床预防、治疗和控制各种感染必不可少的药物,由于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由此产生的毒副作用、耐药性等问题也日趋严重。
本文介绍了应用抗生素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方法、结果、依据及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抗生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应用;探讨问题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391-02
抗生素是临床预防、治疗和控制各种感染必不可少的药物。
我院儿科每年就诊患者较多,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儿科病例中所占比例较高。
本文仅依据我院2008年9月至12月,儿科住院归档病例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抗生素的应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对此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供同行们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调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的应用情况,我院是从2008年9月至12月开始的,儿科共归档病例284份,对其中抗生素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抗生素应用率达91.9%,共涉及5类18种;用药频度排序列前三位的为美洛西林、美洛西林加舒巴坦和青霉素g;单一用药率为48.3%,联合用药率51.7%;静脉给药率达92%。
我院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时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现象,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
随机抽查上呼吸道感染284例住院患儿,年龄12d-13岁,平均年龄4.8岁,男性175例,女性109例。
按患
儿体温、血常规、并发症、抗生素应用、用药品种、联合用药、给药途径、预后等项目进行登记,并作统计、分析。
2 抗生素的应用情况
284例患儿中应用抗生素的261例,应用率达91.9%。
其中,应用单一品种抗生素的126例,占48.3%;二联99例,占37.9%;三联36例,占13.8%;无应用四联及四联以上抗生素的病例。
2.1 抗生素选择的主要依据。
发烧(>37.5℃)患儿187例,应用抗生素的183例,应用率为97.9%;体温正常的97例,应用抗生素的90例,应用率为92.8%。
白细胞数升高(>10.0×10 9)的71例,应用抗生素的71例,应用率达100%;白细胞数正常的196例,应用抗生素的186例,应用率达94.9%;未做血常规的17例。
有并发症(如中耳炎、淋巴结炎等)的20例,应用抗生素的20例,应用率达100%。
2.2 抗生素选用的类别和品种。
共应用5类18种抗生素。
2.3 抗生素的给药方法、疗程及预后。
采用静脉给药的208例,占79.7%;同时采用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的32例,占12.3%;仅口服用药的17例,占6.5%;无采用肌肉注射给药的病例。
284例患儿经治疗后治愈的193例,占68.0%;好转91例,占32.0%;无死亡病例。
3 应继续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3.1 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的病原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治疗应以青霉素为首选,也可选用第1代、第
2代头孢菌素,对青霉素过敏的可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
我院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品种使用较高,这与全国大多数医院抗生素的使用朝着抗菌谱广、抗菌力强、耐药性少、不良反应少的方向发展是相符合的。
3.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应用率过高是不合理的。
因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既有细菌,也有病毒。
一般以病毒感染多见,占90%以上,仅有少数患者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
对于单纯病毒感染者,通常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又因其病程有自限性,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不需应用抗生素;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者,如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以及有并发症如中耳炎、淋巴结炎等,可选用抗生素治疗。
3.3 抗生素联用不当,联合用药比例过高。
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为轻、中度感染,很少出现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
因此,一般没有联合用药指征。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有51.7%的病例联合应用抗生素,甚至存在三联应用的病例,表明无指征联合用药普遍存在;快速抑菌药和繁殖期杀菌药联用。
调查发现,许多咽炎、扁桃体炎等病例联用了大环内酯类和β内酰胺类药物。
若为细菌感染,通常病原菌对两类药物均敏感,而前者的快速抑菌作用使病原菌迅速进入静止期,削弱了后者的繁殖期快速杀菌作用,即前者拮抗后者的作用;作用机制相同的不同类药物联用。
部分病例联用了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
这两类药物的作用部位均为细菌核糖体50s亚基,联用可产生竞争性拮抗作用,降低疗效。
3.4 用药方法与疗程不当。
抗生素的给药原则是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对病原菌敏感且口服吸收良好的抗生素,不必采用注射给药;重症感染者应予静脉注射给药,待病情好转且能口服时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本次调查的病例普遍采用静脉滴注给药,除年龄太小口服给药不方便之外,高达92%的静脉给药率仍显得太高。
调查中发现,许多病例在应用青霉素g、头孢他啶、克林霉素等血浆半衰期短的药物时,采用1次/d静脉滴注的方法,治疗期间有效血药浓度水平无法得到维持,易致病原菌耐药,宜采用日剂量多次给药。
4 结论
临床医师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时,抗生素的应用存在着用药指征把握不准、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方法和疗程不适当等问题。
应加强对临床医师抗生素知识的培训与再教育,更新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观念,提高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同时,医院应建立健全抗生素管理制度,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本院的“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分线应用管理,明确抗生素的应用指征。
此外,应加强临床药师对抗生素临床应用的检查、监督和指导作用,药学人员要认真落实处方管理制度中“四查十对”,对不合理的用药及时纠正,提高医疗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