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_散文阅读《窗子以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散文阅读《窗子以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窗子以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2、理解文章,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3、完成课堂探究及检测。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课时安排】自主课一课时展示课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自主课学生自主阅读《窗子以外》,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作答。

第二部分:展示课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句话,“上帝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

”这里的“窗子”代表着美好和希望。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徽因的《窗子以外》,来领略和感受一下林徽因“窗子”以外的风景和内涵。

二、明确学习目标1、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2、理解文章,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3、完成课堂探究及检测。

重点是“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

三、展示小组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梳理文章脉络。

2、“窗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3、“窗子”的含义是什么?4、“窗子”是自己内心的抗拒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限制?5、第一段的作用及含义。

6、如何理解文章最后“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天知道那是罪过!”四、朗读课文朗读课文并思考第一个问题——本文的线索及梳理文章思路。

五、梳理文章思路明确:文章的线索是窗子。

第1段:交代自己的“渺茫”之感。

第2、3段:写了自家铁纱窗以外的情景及感叹。

(奔波赶路者)第4、5段:4段是从大处概括窗子以外的景和事。

(自然、人事—劳作)5段从小处具体写院内窗外的景和事。

(自然、人事)第6、7段:“无形的窗子”及其感受。

整体上由实到虚,逐渐深入,揭示了“窗子”的内涵。

六、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选择共同感兴趣的2—3个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形成统一答案。

附:问题及其参考提示2、“窗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窗内人的身份是富足的知识分子,文中“沉闷”“无生气”表现了她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3、“窗子”的含义是什么?(1)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2)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4、“窗子”是自己内心的抗拒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限制?是由于阅历、心态与观念的差别或者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别造成的人与人间的隔阂。

5、第一段的作用及含义。

(1)内容方面:交代了自己“渺茫”的状态,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构方面:引起下文对窗外风景的描写及其感受。

6、如何理解文章最后“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天知道那是罪过!”这句话表明了考察只是表面性质的,并没有真正深入下去,因为那些学者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去考察陌生地方,并不能消除由阅历、心态与观念的差别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表明了作者对于学者的一种嘲讽。

七、学生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教师及时引导、追问。

附:板书(嘲讽)总结:文章沿着“窗子”这条线索由自家的“铁纱窗”写起,写到玻璃窗、扇形的六边形的窗子,最后写到“无形的窗子”,作者由“实”入“虚”,赋予“窗子”丰富的内涵——一方面揭示了由于个人阅历、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的自我与外部世界(含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的关切及其悲悯的情怀。

八、课堂探究1、有人认为,本文表现了无论以何种形式“走出去”,总会有“窗子”局限着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永远不能走到窗外。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提示:这种说法正确。

因为由于阅历、心态与观念的差别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并不能完全消除。

2、本文的“窗子”使人联想到《围城》中人们生活上的“围城”。

请简要分析两者的异同。

提示:同——两者都隔开了不同的生活场景,都是“隔阂”;异——“窗子”是由于阅历、心态与观念的差别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而“围城”源自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特指婚姻生活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九、课堂检测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2.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5分)3.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窗子以外》教学反思《窗子以外》是民国女诗人林徽因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经删改入选“2017年全国II卷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

文章沿着“窗子”这条线索由自家的“铁纱窗”写起,写到玻璃窗、扇形的六边形的窗子,最后写到“无形的窗子”,作者由“实”入“虚”,赋予“窗子”丰富的内涵——一方面揭示了由于个人阅历、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的自我与外部世界(含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的关切及其悲悯的情怀。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考虑到学生是一个个有独立思想的生命个体,课堂要在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揣摩、对文章情感准确领悟,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再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文的教学设计为:自主课一课时,用于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等内容;展示课一课时,主要是小组合作探究与展示。

展示课中小组探讨与展示是重中之重,其主要内容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探讨。

教师要在展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重点语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概括达成共识。

上完这节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重新进行了梳理。

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给了他们充分展示的舞台,调动起了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堂课的设置围绕学生的问题(自主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朗读,思考,讨论,展示;之后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课堂的探究问题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主导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探讨的时间,有利于他们充分、深入地挖掘文本;同时,在生生、师生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做好教师的“主导”工作。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平等地位——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做好引导。

在展示环节,做到了及时追问,反复追问,引导学生理解“隔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得出“隔阂”的根源是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另外,学生说到哪里,教师就引导到哪里、追问到哪里,绝不越俎代庖,但又不是蜻蜓点水式、点到为止,而是有深度,有探究地追问,注重提升其内在的思维品质。

让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诵读加深对语言的感受,让学生品味、体会语言,去解读全篇,为学生创设文章学习的氛围。

注重合作学习,学生在相互讨论评价中共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教态方面,个别语句有重复的现象;在朗读的形式上,只采用了集体朗读的方式,方式可以再多样化一些,等等。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文教学是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更努力地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广泛阅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贯彻新课改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窗子以外》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受全国卷影响,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更熟悉,但他们对散文也不陌生。

在鲁人版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都江堰》等诸多散文名篇,经过学习与积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的鉴赏散文的素养。

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以学生的问题来串联,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体,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与文本展开对话,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文本,体味作者的博大胸怀。

《窗子以外》虽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但由于本文的写作时间、背景离今天比较久远,而且与现在的生活状况相对差距较大,要让学生充分把握,准确理解“窗子”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可能有些困难。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充分的朗读,去体味与感受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与意蕴,提升学生鉴赏水平。

《窗子以外》效果分析为了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我选择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

整堂课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先按“窗子——窗子以外——窗子以内”统一带领着学生梳理思路,之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并形成组内统一的答案。

展示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得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展示虽有瑕疵,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关键词句、关键语段地反复品读,让学生充分走进了文本,揣摩了文字魅力,理解了文本内涵。

这样的引导,是基于学生基础的引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水平。

当自己提出的问题都被顺利解决的时候,当自己解决了别人的问题的时候,学生体会到了合作探究的成功愉悦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教学目标自然达成。

从整体课堂的学生参与度来看,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无疑说明了这节课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主线是比较优化、有效的。

本节课的不足有:朗读方式相对单一;另外,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还有欠缺。

《窗子以外》教材分析《窗子以外》是林徽因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经删改入选“2017年全国II卷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

文本中包含着作者生活中一些独特的思考与感悟——“窗子”,一方面指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的具体的窗子;另一方面也指“无形的窗子”是由于阅历、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文本还展现了自己的博大胸怀——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关注及其悲悯之情。

通过学习要引导学生在感悟生活中提高自身的认识和思辨能力,要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窗子以外》评测练习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