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课件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课件

• 1909年夏,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支持这一革命。1912年1月,孙中山领导 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请,赴南京 教育部任职,后随部迁往北京,先后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他亲眼看 到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丑剧,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看来看 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他在寂寞和苦闷的心情 中抄写碑帖,整理古籍;同时考察中国的历史,思索中国的前途。《唐宋 传奇集》和《嵇康集》等大多是这个时期辑录整理的。
迅记 念 刘 和 珍 君

导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人,被誉为
“民族之魂”,他时刻用深刻的情怀、睿智的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光来关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他逝世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他的一位友人
美国作家斯诺,曾用一副对联来表示对他的哀悼: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
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 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在南 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 然科学知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 “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1901年12月鲁迅从 矿路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次年1月入东京 弘文书院学习。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 ,鲁迅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 辕”的庄严誓言。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 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知人论世
1.复习旧知——作者介绍:
①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 周树人 , 字 豫才 ,浙江绍兴人,以笔名“鲁迅”行世。 ②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 ③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阿Q正传》 ,是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④小说集:_《__呐__喊__》__《__彷__徨__》__《__故__事__新__编__》__ ⑤散文集:《__朝__花__夕__拾__》_ ⑥散文诗集:《__野__草__》__ ⑦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 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 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 迅影响很大。七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诗书经传,但他更喜欢野史、 杂记,同时又喜欢美术和民间文艺。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 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 “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 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鲁迅幼年及祖父下狱后 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孩子,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 素的品质。所有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 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为重要。于是 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1906年6月,鲁迅回到东京,积极参 加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翻译与介绍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国小说。1907年 ,他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 立场,以进化论为主要武器,对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进行猛烈的批判,提 出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
• 1925年,围绕“女师大风潮”,鲁迅同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自由派进行 尖锐的斗争。1926年1月,在大革命高潮声中发表著名杂文《论“费厄泼赖 ”应该缓行》,提出“打落水狗”彻底革命的口号。在“三·一八”惨案中 ,面对反动军阀的血腥暴行,鲁迅愤慨地指出:“血债必须用同物来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同年八月,因受反动军阀的迫害,鲁迅 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执教,著有《汉文学史纲要》和优秀散文集《朝花夕拾 》中的五篇。这些散文笔调优美、含蓄,感情深沉、激宕,都是脍炙人口的 名篇佳作。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发表了著名文章《庆祝沪宁克 服的那一边》,热烈赞颂革命,发出“永远进击”的号召。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鲁迅因营救中山大学 学生无效,愤而辞去该校一切职务。血的事实使鲁迅“轰毁”了进化论思想 ,认识到“青年必胜于老人”的偏颇,向共产主义的思想飞跃。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一颗璀璨的巨星 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人物,我们在初中的时候便学 习过他的许多作品。同学们能回忆起哪一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故乡》《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孔乙己》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的脚步重温“三• 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
解题:
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纪念性的 回忆文章, 属记叙文
记念刘和珍君
相当于 “纪念” 的“纪”
对人的 尊称。
一 学习目标: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 想性格。 2.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 1927年9月底,鲁迅到上海定居。从此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运动。 在1928年文学论争中,鲁迅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刻地进行自我解 剖,确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长期阶级斗争的磨炼和艰苦的自我 教育,使鲁迅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 鲁迅最后的十年,在党的领导下,在新文学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浴 血奋战。他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并先后参加了革命互济会、中国自 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他还主编和与人合编过 《语丝》、《奔流》、《前哨》等革命刊物,倡导过文艺大众化运动和新 兴木刻运动,培养了不少革命作家。他以杂文为武器,同形形色色的资产 阶级文人进行英勇、坚决的斗争,揭露他们充当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 走狗的丑恶嘴脸。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鲁迅怀着极大的喜 悦,向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发了贺电,表达了对党和毛主席的崇敬和热爱。 • 鲁迅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积劳成疾,但谢绝到国外就医。“横眉 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坚持在中国战斗到最后一息。1936年10 月19日在上海逝世,终年五十六岁。鲁迅的“治丧委员会”由毛泽东、蔡 元培、宋庆龄、茅盾等人组成。上海各界敬献的“民族魂”旗帜,覆盖着 他的遗体。中共中央从延安发来唁电,谨表哀悼。当鲁迅遗体在虹桥公墓 安葬时,成千上万的群众赶来送殡。解放后,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 主席亲书“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出版了《鲁迅全集》二十卷,《鲁 迅书信集》和《鲁迅日记》各两卷。鲁迅著作已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为 传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热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