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探析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探析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探析 郭 裕 (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陕西安康,725000)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

大。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前往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料,这样就出现了空巢老人。正确认识与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需要社会、政府、社区以及个人的全面参与,实行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开展多方面的养老方式,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关键词 农村 空巢老人 原因 社会政策 空巢老人[1]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其分类按照居住形式可以分为夫妇偶居的空巢老人和孤老独居的空巢老人。按照年龄可以将其分为低龄空巢老人和高龄空巢老人,低龄空巢老人的年龄为60~79岁,80岁以上为高龄空巢老人。考虑到空巢的程度及其产生的影响,又可将子女都在国外或外地,或无子女的老人定义为绝对空巢与子女在同一城市,但不在一起吃住的老人定义为相对空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农村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转型较快,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特别是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外流,我国传统的“育儿养老”模式正逐步被打破,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空巢老人规模较大,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方,这己经成为我国社会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

根据民政部的数据,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而且,空巢化还在持续。不仅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上学造成大量家庭“空巢”,城市青壮年外出上学、就业以及异城居住和同城分别居住情况也十分普遍。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到“十二五”期末将超过51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近1/4。有专家预言,“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是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形成了强烈冲击。公众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

二、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 1、社会的变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截止到2010年,全国农民进城务工人口达到1.5亿人口。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入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他们离家的半径在延伸、时间在延长,业缘关系的强化导致家庭关系松弛和血源关系淡化,从而推动代际分居倾向。而农村新建住房的层出不穷,为分居创造了客观条件。 2、年轻人“孝”观念淡化[2] 在经济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很多子女对年老体弱的父母漠不关心,在赡养老人问题上相互推诿,嫌弃父母。一个母亲能养活几个子女,而子女却养不了一个母亲的案例屡屡发生。在养老问题上,出现尴尬的局面。 3、计划生育政策[3]的影响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农村部分老人只生育一个子女。两家独生子女结婚成家后,必将有一方成为空巢家庭,更有的两个人一起到其他城市安家落户,两家的老人都成了空巢老人。 4、生活方式差异导致老少分居 由于两代人在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子女大都与父母存在代沟,不愿意与父母共同居住。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 5、老人自身原因造成空巢 一是老人自己希望过独立生活,得到更多自由。二是老人对老居住地有深厚感情,即便是子女进了城或是迁了新居,要求其到新地居住生活,但他们不愿意离开久居的环境。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6、自然空巢 由于有的老人终身未婚,有的老人虽已结婚,但未生育小孩,有的生育的子女死亡,造成空巢。 三、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养老问题 1、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较差 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参加城乡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农村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如若雇人来干,成本提高,所以很多老人农忙时都舍不得花钱请人帮忙,自己干起来则非常吃力。 2、生活缺乏照顾,管护孙辈负担重 子女外出打工后,大部分老人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老人代为照顾的孙辈,负担较重。 3、隔代教育问题突出,心理压力大 因为农村老人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学习。目前农村交通、通讯状况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自控能力差,这让老人极度担心却又无法监督管教。 4、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在农村,老人们由于生活环境、身体等方面的原因,社会交往较少,来自子女的感情慰藉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方面。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农村空巢老人普遍处于一种缺乏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4],缺乏来自子女关心的孤独状态,经常会有失落感孤独感,易产生悲观情绪。又由于农村中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空巢老人在家庭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很可能陷入空巢心理危机。 5、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待加强 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生存困难[5],常年患病的比例达75%以上,不少人疾病缠身。虽然子女务工带来家庭收入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农村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 6、留守老人防范意识弱,易遭受侵害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侵害农村留守老人的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农村空巢老人年龄较大且长期独居,加之缺乏合法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常常成为权益被侵害的对象。 2007到2008两年间,山东费县人民检察院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农村留守老人犯罪案件26件37人,其中2007年11件16人,2008年15件21人。此类案件的涉案人员多为当地农民。当地人对受害人家庭状况比较熟悉,往往乘其家中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之机,对其家庭留守的老人实施犯罪。 四、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 我们应从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三方面,全面的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1、加强伦理道德教育,鼓励和支持农村家庭养老 加从目前农村养老保障的现实情况来说,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基础仍在于家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承担着老年人保障的主要责任,尽管家庭的“养儿防老”在将来履行养老保障方面功能有所弱化的趋势,但它还毕竟还是中国比较稳固的可靠老年人养老途径。家庭养老模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责任,这既是一种养老模式,更是一种文化模式,因而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在构建农村养老保障新体系时,家庭的养老功能仍是基础性的,它能为其他养老方式的推行创造前提。我们要进行广泛、深入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孝道”美德,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改变农村“嫁出的女儿不养娘”的传统观念,营造良好的尊老、助老、养老社会氛围。 作为老人的子女应定期探望老人,没时间的情况下多给老人打打电话。许多农村空巢老人不仅仅在生活、医疗等方面存在困难,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会有孤独感、寂寞感。生活方面的困难用金钱或许可以填平,但内心的孤独感却很难填补。 2、从社会实际出发,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和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6] 。

(1)建立医疗保险制度 当前,疾病风险仍是老人最大的风险,医疗保障[7]是老人首要的保障需求。对于现有农村老人来说,目前的农村医技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水平有限等,使农村老人的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社区医疗保险的缺失,加上医疗费用上涨,使很多老人本来已经疾病缠身,却无钱看病。所以,要尽快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农村社区老年保障医疗体系,满足农村老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2)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农民没有退休的概念,只要身体允许,一般都在田间地 头劳作。这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只要还有劳动能力,那也就不需要或不太需要子女供养,正是这种特殊性使得农民不太注意自己的养老保障问题。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制定政策、立法和宣传等形式,提高农民的自我保障意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人口年龄结构差别大,不同地区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经济能力相差悬殊,农村应建立不同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时,必须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各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项目、范围和具体标准的确定,必须与各地区的集体经济水平和农民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农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保障需求相适应。因此,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全国一个模式,而是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形成各地区层次不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体的讲,在经济发达地区应加大地方政府的投资力度,继续推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适时与城市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衔接。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经济落后地区应采取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模式,逐步社会化养老水平。 3、社区养老 与城市一样,作为家居养老的必要辅助,农村社区助老服务体系待建立[8]。农村老人和城镇退休职工不同,他们大多是在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之后才真正开始需要“养老”的,这部分老人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对家庭有着更迫切的要求。然而,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为生存和发展而外出打工,因此,在满足老人们物质、精神等各种需求上,农村家庭已是每况愈下了,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普遍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必要的社区助老服务系统不仅可以为家庭养老补缺补漏、减轻家庭负担、大大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还是家庭养老最终走向社会化养老的中介和桥梁。

结束语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不仅关系到“空巢老人”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爱空巢老人是当今社会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为老人奉献一片爱心让他们感觉到家的温暖是我们的责任,让老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