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人类是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本编依据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法,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形式建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从认识史上看,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在科学从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1.科学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本质做出以下深刻的论述: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方法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一,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其二,科学是一种文化。
其三,科学是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是由多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复杂整体,只有把有关科学的各种涵义当做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来把握,揭示各种涵义之间的联系,才能全面地、综合地认识科学的本质。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2.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规律,为人类正确改造自然开辟道路。
一般而言把现代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
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重大特点。
(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二、科学的本质属性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有其特殊的认识手段(科学仪器、实验室设备)和认识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假设一演绎方法);科学作为认识成果,有其特殊表现形式即由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以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部分构成的理论体系。
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看,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1.客观真理性2.可检验性3.系统性4.主体际性三、关于科学划界的标准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论题。
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命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它与社会的其他精神活动形式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分明的界限。
与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的一元科学划界标准不同。
邦格(M.Bunse)提出了多元划界标准。
他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件,任何不能满足这12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是非科学;任何一个本身不是科学却自称为科学的知识领域都可称为伪科学。
总之,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在科学划界问题上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从绝对标准到相对标准、从一元标准到多元标准、从静态标准到动态标准,无不标志着划分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这项事业的进步。
第二节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科学认识过程“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这些概念和规律等等……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永恒运动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
”科学认识过程的成果是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由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
科学知识主要就是由上述这些要素构成的。
一、科学事实1.科学事实及其类型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一般分为两类:事实Ⅰ,指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
例如,观测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等。
事实Ⅱ,是对观察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被观察与实验证明了的理论结论,被称为理论事实,有时也被人们称为事实Ⅲ。
可见,科学事实不仅具有经验的性质,而且还有理论的性质,其内容可以通过判断和推理等逻辑证明用抽象的方法获得。
例如,光速、万有引力等科学事实,起初都不是经过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获得的。
客观事实除科学事实以外,还包括日常生活事实和生产事实等经验事实。
2.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科学事实作为科学对个别事物的认识,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和特点。
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
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
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
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科学事实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
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二、科学定律1.科学定律及其特征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科学定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科学定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其二,科学定律具有简明性特征。
2、科学定律的作用科学定律在科学知识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一,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科学定律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借助抽象思维对科学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的结果。
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三、科学假说1.科学假说及其特点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构成假说的基本要素通常包括: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
科学假说有以下基本特点:其一,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
其二,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其三,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2.科学假说的作用假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其二,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
其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四、科学理论1.科学理论及其构成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2.科学理论的特征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客观真理性。
其二,全面系统性。
其三,逻辑完备性。
其四,科学预见性。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是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二,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
其三,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
其四,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
第三节科学价值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研究科学的价值,是科学观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科学价值1.价值与科学价值2.科学的内在价值3.科学的社会价值4.西方的科学价值观(1)科学价值中立说(2)科学负荷价值说二、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科学精神的涵义是历史地演变的,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有关科学精神的界定。
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精神。
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其三,开拓创新精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为此,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
因为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将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教学要求了解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的组成要素,掌握科学和非科学、伪科学的分界标准;正确认识科学的价值。
一、科学的含义关于科学的概念,历史上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不下几十种,至今仍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科学就是知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判断。
科学一词,从词源上看,来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 ”。
英文的“science 。
”,德文的" Wissenschaft " ,法文中的“Scientia ”等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它的本意就是“知道”和“知识”的意思。
这可以看成是人类对于科学这一概念的最朴素的理解和最原始的定义。
第二,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这367一定义强调了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即由种种知识单元,通过内在的有机联系而结成的知识之网,由此而区别于零散的知识和日常经验判断。
这一理解比前一种理解明显地前进了一大步,但仍是将科学作为一种静态的知识成果来定义的。
第三,科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
这种认识活动以寻求新的知识为目的,既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又具有精神活动的特征。
这里是将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和认识行为来定义的。
中国在近代引进“科学”一词时,将其翻译为“格物致知”,就包含了科学是一种通过实践寻求新知的意思,是将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来理解的。
第四,科学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手段和武器。
这一概括强调了科学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由于科学可以向人们提供正确的自然概念、社会观念和思维方式,所以它极大地强化了人类认识世界继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是一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手段。
第五,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近现代以来的科学发展日益表明:科学已不再像近代以前那样只是少数人分别孤立地从事某些研究活动,而是越来越成为众多的人组织起来共同从事的社会事业。
科学已成为一种社会职业,成为社会组织结构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成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除了上述各种观点之外,科学还常常被理解为一种积累的知识系统、一种生产要素、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等等。
这些不同的概括各自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科学的本质内涵,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科学这一概念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
例如,关于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和生产要素的观点等,只是到了近现代社会才可能有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