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0100111全国高考状元自述实

110100111全国高考状元自述实

1、全国高考状元自述实录 从未考过第一名的高考状元姓名:史小楠性别:女;出生日期:1983年12月19日;毕业学校:北京四中;高考总分:646分;2002年高考北京市文科状元;录取专业:北京大学金融学专业;兴趣爱好:听音乐、看足球。

鲁萍(以下简称鲁):史小楠你好!祝贺你考入北京大学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

史小楠(以下简称史):谢谢。

鲁:你想到过今年高考你能成为北京市的文科第一名吗? 史:我没想到。

因为我从来没拿过第一,这次高考是第一次拿第一。

这次参加高考考到第一名,连我父母都很意外,还有一些熟悉我的人也没想到我能考到第一名。

鲁:那你这次高考成为文科状元是偶然的吗? 史:这次高考拿到第一名,看似偶然,其实我回过头去想想,应该说还是有它的必然性的。

第一,我在复习阶段特别努力,特别刻苦;第二,我对自己特别有信心;我觉得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高考那几天,我也有些紧张,但这种紧张应该有度,适度的紧张有利于自己保持激情应试的状态;如果太松懈,一点不紧张也不好,那样也不利于水平的正常发挥。

我自始至终都保持一种适度的紧张,在心态上尽量保持平稳,把高考就看做一次正常的考试认认真真地答题。

不要孤注一掷似的对待高考,那样只能凭空给自己增添很多压力,水平也就得不到正常发挥。

像我身边有些同学平时成绩非常好,有的甚至经常拿第一,但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结果高考时压力太大,水平没能得到正常发挥,没考上理想的大学。

鲁:我想你高考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除了你以一种平稳的心态对待高考之外,你一定也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吧? 史:我觉得学习方法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好是坏也不一定,但这个方法如果对你管用,有效果,那就是好的学习方法了。

我的学习方法既有从老师和同学那里学到的,也有自己摸索出来的,像复习阶段吧,我们学校的老师就给我们制定了非常周密的复习计划,复习的进度很缓慢,但是却特别扎实,特别有效。

具体说到每一科的复习,先说语文吧。

我觉得语文的基础知识很重要。

另外,在作文方面,我们老师给我们的方法主要是积累素材,只要有素材以后,不管是什么题目,什么文体,都能找到相应的材料作为论据。

在积累素材上,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高考之前,头脑中至少要有50个例子,这些例子就是平时看一些杂志,像《读者》、《青年文摘》,或者读一些小说、散文的时候,有意识地记录一些例子,像一些有寓意的好的小故事,都可以记下来,然后自己用少于50字的语言,把它总结一下,记在脑子里。

这样到高考时,脑子里就至少有50个例子。

像我考作文的时候,就用上了我以前准备的两个例子,像我们好多同学都用上了准备的例子,都说这方法挺管用的。

说到英语呢,我认为英语的阅读很重要。

高三的第一学期,老师就让我们读“书丛系列”,每星期读一本,就是大量的阅读。

平时我每天坚持做两篇阅读练习,另外读英汉对照的读物。

鲁:听说你有很多的特长,比如说会画画、会弹电子琴、还会弹吉他等,是你自己想学,还是父母让你学的?史:一般都是我想学的,比如:我小时候想学电子琴、学画画。

父母就给我报名,等到我不想学了,我说不学了,父母就同意了。

到初中以后,我想学吉他,学健美操,我自己就去报名了。

父母从不强求我做什么,他们给我自由的空间,使我能够自由地成长。

没有人能够保证看见明天的太阳 状元档案: 姓名:张继涛;性别:男;出生日期:1983年9月28日;毕业学校:天津一中;高考总分:731分。

2002年高考天津市理科状元;录取专业:北京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兴趣爱好:音乐、运动、化学、生物、英语、德意志文学。

请相信我,没有人能够保证看见明天的太阳。

高考之前,我始终持着这种态度在生活和学习;在家庭遭到变故、进入北京大学后,我仍始终持着这种态度在生活和学习。

首先,进入北京大学,我的心情是极不平静的。

这是因为,在我得知自己获得了本年度天津市高考理科第一名的第二天,我的父亲就因一场无情的车祸永远地离开了我和我的母亲,离开了他所挚爱的人。

有的报纸上说我经历了“大喜大悲”,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恰如其分地形容了我当时的心情———我想您可以想见那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感觉。

我知道,当我走进北京大学那一刻,我的母亲便将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我却不能为她帮忙;我知道,当我走进北京大学那一刻,我父亲的在天之灵才能得到片刻的安息,为自己的儿子能够成熟地面对人生而倍感欣慰;我知道,当我走进北京大学那一刻,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在缺少父亲的关怀和鼓励的条件下独自面对未来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至于我选择生命科学专业的原因,大致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是因为我高中时的生物老师张睿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

在我上高一时,张老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

三年中,张老师兢兢业业、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对我产生了很大触动,让我觉得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关键在于态度———正如米卢说的一样,“态度决定一切”。

在填报志愿时,又是张老师向我推荐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在权衡了自己的兴趣后,我填报了生物科学专业。

第二是因为我的思维方法比较适应生物学科。

高中二年级时,我面临着文理科分班的选择,而当时我的文科成绩还稍好于理科成绩。

我与我的历史老师胡军老师细致地谈了一个晚上。

作为朋友,胡老师告诉我无论我报文科还是报理科,将来我都会有不错的发展,但是,他希望我能够就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的选择。

经过认真的分析,我发现自己记忆的能力相对较好,而理科思维(尤其是物理科目中需要的某些思维)与优秀生相比不占太大优势,但至少也在平均水平上。

最终我填报了理科———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的理科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将来有着更广的知识适应面———但我并没有放弃文科,这为我在高考中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填报专业时,考虑到自己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理科中文科色彩较重的生物,以便自己将来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点,我个人认为是最重要的,是有人曾经预言,中国将首先在物理或生理卫生方面获得诺贝尔奖。

在生物方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无疑是国内目前最优秀的,所以我不加犹豫地填报了生物科学专业。

填报志愿是我自己做主的。

我是一个独立性相当强的人,不希望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代替我掌握命运。

飞翔的理由真实的生命 鲁萍费玉隐编 状元档案:姓名:廖衍杨韬;性别:男;出生日期:1984年4月26日;毕业学校:贵州省凯里一中;高考总分:672分;2002年高考贵州省文科状元;录取专业: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兴趣爱好:读书、写作文、爬山、旅游、听民乐、做调查。

尽管我很不喜欢生活在历史里,但是我还是要把我过去的历史讲出来,让大家和我一起分享我那所谓成功的背后的酸甜苦辣吧。

(一)填报志愿 “英语、新闻、法学、财政、编辑”,一翻开北大的招生手册,看到这五个专业,第一反应就是北大没有好专业。

随后就进入老师和家长的评价阶段,历史老师说:“法学有前途”;班主任英语老师说:“英语挺适合你”;爸爸说:“不要读财政、编辑”;妈妈说:“读新闻也没有意思”;最后都问我想上什么专业。

我说“我都不想报了”———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最后集中在法学和英语上了,想到自己的口才不怎么好,感觉学法律前途渺茫;再想到那一本本厚厚的法典在向我微笑———其实是笑里藏刀。

我已经对“背”这个词过于敏感了,还是报英语吧。

我的英语高中时在年级中看还是拔尖的,还获得过能力竞赛特等奖,似乎让我在填报“英语”专业时,心里有了一些支撑。

我便用了这种“排除法”填好了志愿。

(二)高考 高考前三天我常常发呆,书也看不进去了,题也不想再做了。

看着写字台上一大摞练习卷、参考书,随手翻翻,没有哪一本是没做完的,心里着实感到了一丝欣慰。

但是有时会怀疑自己是否已经把错题全都记下来了,怀疑自己能否在高考时把与练习类似的题准确地做出来,甚至会怀疑自己会不会在高考时忘了哪个历史事件。

尽管有怀疑,但是我告诉自己没有必要追求满分,只要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行了,我这样进行一番自我安慰之后,确实感到踏实了。

在我家后面不远就是稻田,晚饭后我走在田埂上,自言自语“但愿高考那天不要太热,高考后就可以好好休息了”。

高考那两天 第一场语文考下来,只能用麻木来形容,题很活,主观性很强,很难估计答的如何。

我的作文发挥得也很平常;下午考数学,简直就是糟透了。

下午脑袋莫名其妙地发昏,而考试题与平时的练习题大不相同。

考完后才想起来解析几何题全算错了。

用老师的话说“低级错误,不可原谅!”我被气哭了,真的。

尽管班主任安慰我,我还是觉得无地自容。

不过我的自制力也很强,在老师的安慰下,第二天一早,我又带着微笑考完了文综。

稍好一些的心情,没想到在下午考英语时,又蒙上了阴影,平时练习了两本单项选择题习题集,可是在考试时仍然有许多词组素不相识;做听力时,头昏,“我的强项英语,又考栽了!” 答案出来了,我的数学实在是“惨不忍睹”,考试一结束,我就知道自己错了多少,最后估计成绩,自己估了个640分;成绩公布了,实考分是672分,数学只得了121分;语文、英语都比自己估的要低几分;文综却得了284分。

我的三大主科糟透了,都没有我平时模拟考试成绩高,文综就是我惟一的希望了……接着喜讯传来了,我只能说“不可思议!”真的。

尽管发挥得不理想,但成绩还算过得去,当然这与我平时的复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不是父母的娇子,也不是家庭里的太阳。

我没有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中,我的家里也没有溺爱,我的家里亦没有强权,因此我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和克制自己。

当世间很多真情逐渐在商品和竞争的冲击下而淡化的时候,至少在我家里,依然保留着淳朴得像山泉一样清澈的亲情,这世间最宝贵的莫过于亲情,我庆幸我生活在大山里,生活在一个少数民族家庭里,这种亲情不是用金钱和物质堆积起来的“关怀”,而是能够真切地体味亲情的温暖和自由发展自己的思想空间。

这便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都是化肥厂的工人,既没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亦没有高层的社会关系。

我的生活就像河水一样平淡,因为任何新式玩具、名牌时装、电脑及乐器,对于我这样的家庭来讲无疑是奢侈品,因此我的特长少得可怜,兴趣爱好也很少。

父母总是说他们能力太有限,没能给我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我从来没有埋怨过他们,我命中注定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就得以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快乐地生活下去。

父母说他们不能给我更多的辅导,因此学习只能靠我自己了,不懂的一定要请教老师。

于是从小学开始,我就开始了自己与老师紧密配合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老师讲授与自学相互结合的学习方式,只有自己去尝试,才能称得上是会学习的人;我的自觉赢得了父母的信任,他们也就从不介入我的学习。

父母对我的关爱集中在为我创造一个尽可能好的学习环境,关心我的吃、穿、健康、为我购买学习用品等。

我清楚,父母一个月工资加起来不到1000元。

就从这不足千元的工资里,他们还要为我今后读书储蓄;还有他们自己每月必须交的养老金以及家庭的各项开支,我深知这钱来得不容易,便从小就养成了自我克制的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