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发 达 国 家 的 超 前 行 为

瑞士、意大利规定2000年禁用HCFCs物质
瑞典、加拿大规定为2010年
欧共体规定为2015年。 德国规定2000年禁用HCFC-22。 美国规定2003年1月1日起禁用HCFC-141b(作 发泡剂),2010年1月1日起不再生产使用HCFC22的新制冷空调设备,并于2020年1月1日起完全 禁用HCFC-22和HCFC-142b,不再制造使用 HCFC-123和HCFC-124的新设备。
(kg/s) ( m3 /s)
制冷剂的体积流量Vr:Vr = Mr v1 = Φh / qv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蒸气压缩式热泵理论循环的热力计算(二)

单位质量(容积)制热能力qk ( qvk) 制冷剂的质量流量Mr 制冷剂的体积流量Vr

蒸发器的冷负荷Φo:Φo=Mrqo=Mr(h1 - h4)( kW) 压缩机的理论耗功量Pth:Pth=Mrwc=Mr(h2 - h1)( kW)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2.1 蒸气压缩式热泵理论循环
2.2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质 2.3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压缩机 2.4 蒸气压缩式热泵机组 2.5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故障分析与处理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2.1 蒸气压缩式热泵理论循环
2.1.1 引入原因
发展中国家,2016年起冻结生产量,2040年完全停用。
欧洲有些国家提前禁用 我国‚九五‛期间工作目标:在1996年的基础上, 将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消费量削减50%。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禁用期限不断提前。发达国家对于CFCs类物质的禁用 期限,从原来的2000年12月提前到1995年12月;
压焓图的应用 蒸气压缩式热泵理论循环的热力计算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压焓图的应用

压焓图的引入 用线段表示吸、放热量,功量
直观、方便、清晰

压焓图的组成

蒸气压缩式热泵理论循环在压焓图上的 表示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压焓图的组成
纵坐标:压力 横坐标:焓
lgP t C s x v

理论制冷系数ε:
ε= Φ0 / Pth = q0 /wc= (h1 - h4 )/(h2 - h1) 理论制热系数εh: εh= Φh / Pth = qk/wc= (h2 - h4 )/(h2 - h1)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2.1.5 热泵循环的改善 膨胀阀前液态制冷剂再冷却
回收膨胀功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用膨胀阀代替膨胀机
原因:膨胀功小;简化装臵、便于调节。
措施:用膨胀阀代替膨胀机。
后果:产生两部分节流损失,使制热系数下降。
节流损失与( Tk - T0)和物性有关。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干压缩代替湿压缩
原因:
有效吸气量减少,制冷量降低
破坏压缩机润滑、液击,损坏压缩机。
禁用物质的种类不断扩大。从原先规定的CFCs和哈龙 物质,逐步扩大到HCFCs物质、甲基氯仿和甲基溴等; 禁用物质冻结基准不断降低。1993年11月哥本哈根会 议上原规定发达国家HCFCs物质1996年冻结基准为当年 的HCFCs消费量加3.1% CFCs消费量。但在1995年12月 维也纳会议改为1996年的HCFCs消费量加2.8% CFCs消 费量。
O2+O=O3
一个Cl能破坏10万个O3。
CCl2F2=CClF2+Cl Cl+O3=ClO+O2 ClO+O3=ClO2+O2
1998年拍摄的最大臭氧 层空洞 9月16日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减少1%,皮肤癌患者增加2%;白内障增加0.6%。 消耗臭氧潜能值ODP(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
臭氧层破坏及《蒙特利尔议定书》
产生背景
臭氧层破坏
《蒙特利尔议定书》要点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产生背景
1974年,马里奥. J . 莫利纳(Mario J. Molina)与F. S. 罗兰 (Frank Sherwood Rowland)合作发表论文《由于含氯 氟甲烷引起同温层下沉,氯原子催化分解臭氧》,首次 提出氯氟烃即氟利昂气体对臭氧层的破坏。(即:CFC问题) 1987年,马里奥. J . 莫利纳与其他科学家共同努力, 促成36个国家、10个组织在加拿大签署了《关于消耗臭 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议》。正式规定了逐步削减CFC 生产与消费的日程表。中国,1991年 1995年,马里奥. J . 莫利纳与F. S. 罗兰因上述成就而获 得诺贝尔化学奖。
2.2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质
2.2.1 热泵工质的发展历程
2.2.2 热泵工质与环境保护 2.2.3 对热泵工质的要求 2.2.4 热泵工质的种类及代号 2.2.5 传统热泵工质及其替代
返回首页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2.2.1 热泵工质的发展历程
从历史上看,制冷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期制冷剂阶段(1830~1930年)
多级压缩热泵循环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膨胀阀前液态制冷剂再冷却
措施 分析
结果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措 施

设臵再冷却器
大型氨制冷系统,单独设臵 小型氟利昂系统,适当增加冷凝器面积

采用回热循环
在高温高压端产生液态制冷剂的再冷却 在低温低压端保证了吸气干压缩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2.1.2 理论循环的组成

组成:两个等压吸热、放热过程;一个绝热 压缩过程;一个绝热节流过程。
工作原理图:
冷凝器

压缩机 电动机
节流阀
蒸发器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图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2.1.3 与理想论循环相比较的特点
用膨胀阀代替膨胀机。 蒸气的压缩在过热区进行,而不是在湿蒸 气区进行。(用干压缩代替湿压缩) 两个传热过程都是等压过程,并且具有传 热温差。(有温差的传热)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温室效应及《 京都议定书 》
产生背景
温室效应及其危害
《京都议定书 》要点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产生背景

近二十年来,因CO2等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屡增不减,由此带来的全球变暖 已为科学观测所证实,温室气体及其相应的气候变化亦成为目前科技界乃 至全人类极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全球致力于 减缓气候变化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国际合作的起点。
制热系数随制冷剂的热物理性质有关,并随其 性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回收膨胀功

措施:用膨胀机代替膨胀阀 分析:
系统复杂,增加初投资 压缩机耗功率减小,单位质量制冷量增加

结果
节流损失减少
制热系数增加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多级压缩热泵循环

措施:
采用闪发蒸气分离器 设臵中间冷却器
2.1.2 理论循环的组成 2.1.3 与理想循环相比较的特点 2.1.4源自热力计算 2.1.5 热泵循环的改善
2.1.6 讨论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2.1 .1 引入原因
理想热泵循环存在着难点: 状态点参数确定问题 干压缩问题 膨胀功回收问题 空气热泵循环存在着基本缺点: 由于吸热过程和放热过程是在定压非定温下进行,与逆 卡诺循环的相应过程相差较远,因而制热系数低; 由于空气的比定压热容较小,则循环的制热量也较小。 采用蒸气压缩热泵循环可以改善(?)。
状态变化图
等温线及其变化 等熵线及其变化 等比容线及其变化 等干度线及其变化
x=0
x=1 h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蒸气压缩式热泵理论循环在压焓图上的表示
坐标及状态变化图
压缩过程1→2 定压放热过程2 → 3 节流过程3 → 4 定压吸热过程4 → 1 各个过程前后能量分析
lgP
T0 T3 Tk C
Pk
3
2
P0
4
q0 qk
1 wc
h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蒸气压缩式热泵循环的热力计算(一)


依据:蒸发、冷凝、再冷、压缩机吸气温度,制热量Φh等。
步骤:先求出各状态点参数;再对各环节进行热计算。
内容:
单位质量(容积)制热能力qk( qvk),kJ/kg (kJ/m3) qvk = qk /v1 =( h2 - h4 )/ v1 制冷剂的质量流量Mr: Mr = Φh / qk

分析:
系统复杂,初投资增加, 只有压缩比(Pk/P0)8时采用

结果
过热损失减少 制热系数增加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2.1.6 讨论
t0,tk,tsh,Δtrc如何确定?
循环过程在T-s图和lgp-h图上如何表示?
各个状态点及状态参数如何确定?
基本理论循环、再冷循环、回热循环有何不同?
措施:在蒸发器出口设气液分离器;加大蒸发器 的面积;采用回热循环等。 后果:产生过热损失。
第2章 蒸气压缩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具有温差的等压传热
原因:实际换热面积不可能无穷大。 措施:增加相关设备及管路。 后果:即产生节流损失;又产生过热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