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伪装与隐形

伪装与隐形

关于伪装与隐形的一点小知识隐形技术是一门年轻的技术,同时又是古老的技术。

在中国古典神话小说和外国的科幻小说里,不止一次描述了‘隐身大侠”或隐身骑士的来无影去无踪。

这种神话幻想,在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

隐形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的应用和延伸。

是现代综合伪装的典型代表。

它的出现使伪装由防御走向进攻性,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它不仅可以使自已通过隐真获得自主权。

而且可以通过示假迷惑对方,从而增强武器系统的威力和作战效能。

采用隐形技术的武器系统不易被对方发现,或等到对方发现时,对方的防御系统已经根本来不及作出有效的反应了。

所以,美国前总统里根说,隐形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军事方面具有革命性的发展。

隐形技术又称为低可探测技术或目标特征控制技术。

它是改变武器装备等目标的可测信息特征,使敌方探测系统不易发现或发现距离缩短的综合性技术。

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

它综合了诸如动力学,材料学,电子学,光学,声学等众多领域,主要包括有源隐形技术和无源隐形技术两大类。

有源隐形技术主要是利用光或电子于扰手段隐蔽已方目标,例如施放光或电子于扰探测系统迷盲,施放诱饵使敌方探测系统跟踪假目标等。

这类技术主要是靠增加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使敌雷达,红外探测仪器等探测系统出现大面积虚假信号,来达到隐形目的的。

目前人们所说的隐形技术。

主要是指无源隐形技术。

它是靠减少武器等目标的可探测特征,使敌方各种探测系统不能发现或发现概率极低,等到发现时防御系统已经来不及反击了的技术。

目前,上述各种隐形技术的研究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反雷达探测和反红外探测隐形技术是当前发展的重点,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已应用于研制隐形侦察机,隐形轰炸机,隐形战斗机,隐形巡航导弹,且已获得了成功。

隐形武器为什么能够隐形呢?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可见光,雷达、红外隐形等基础知识谈起。

由于物质内部原子和分子的热运动,所有物质都发射电磁辐射。

辐射的波长分布和辐射强度取决于物体的温度和发射率。

目标与背景反射光的差别,是目视、光学侦察发现和识别目标的基本依据。

由于目标与背景的反射光有差别,表现为颜色有差别。

而颜色是人眼对可见光的直接感觉。

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人们的感觉为红、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所以可见光又叫有色光。

肉眼观察时,在一定光源条件下,目标与背景的颜色决于它们的表面材料对光的反射特性、表面的粗糙程度和表面的受光方向。

任何材料对从光源而来的入射光都要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射和吸收,完全不反射或吸收的材料是不存在的。

各种材料对光的反射不同,表面颜色的色彩和亮度也不一样。

自然界的物体之所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颜色,就是因为物体的表面材料对入射光具有不同反射特性的缘故。

光学伪装的隐形,实质上就是以各种措施来消除、降低和模仿目标与背景的反射光的差别。

光学伪装的基本方法有天然伪装、人伪装、烟幕伪装和设置假目标。

天然伪装是利用地形,地物和能见度不良等天然条件,隐蔽目标或降低目标显著性的伪装方法。

这种方法效果好,实施方便、迅速、能节省人力物力。

人工遮障按其用途和外形不同,分为水平、垂直、掩盖、变形遮障等。

“迷彩伪装是利用涂料或染料来改变目标遮障和背景颜色的伪装方法。

它能使目标与背景的颜色尽量一致。

以降低目标的显著性或目标外形,使对方难于探测和识别目标。

根据目标的性质(固定或活动)和背景的特点(单调或班驳)迷彩伪装又分为保护迷彩、变形迷彩和伪装迷彩。

烟幕伪装是使用人工烟雾遮蔽和迷惑敌人的伪装方法。

当时间短促或目标特殊而难以采取其他伪装方法时,烟幕可以获得良好的伪装效果,它可以大大降低对方侦察的交通,并使对方制导武器的光电系统失效。

其缺点是持续时间较短和易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

上述这些伪装措施都是针对人眼和光学观察器材的。

除此之外,还有对人眼看不到的电磁波的伪装措施。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它的波长介于红光与无线电波之间。

超出了人眼的可视光范围,由于地球大气层的吸收,只有一小部分适用于地面应用。

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在辐射能量。

在实际的温度下,这种辐射大都处于红外波段。

红外波段可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和超远红外。

在前3个波段内,大气仅对某些波段是透明的,形成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对可光是透明的,因此使人成生了一个错觉,以为大气对所有的辐射都是透明的。

其实不然的,对红外线来说,相当一部分的红外辐射是很难透过大气层的。

这是因为构成大气的一些分子和水蒸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臭氧等,对红外线存在一些分子振动和转动的吸收带。

由于这些吸收带的存在,使大气对不同波段的红外辐射,其透明程度是不同的。

所以大气对整个红外波段来说,有些波长透明,有些波长不透明,形成了一个大气的分子吸收谱。

从吸收频谱上看,大气比较透明的波段,集中在4个窗口。

而那些必须透过大气进行探测的红外探测器都要利用这些窗口。

在超远红外波段内,大气实质上是不透明的,一般只用于实验室中仪表能抽真空的情况和地球大气层外的太空中。

目标与背景的红外辐射差别,主要取决于它们的表面的温度,表面的温度,表面材料的种类和表面的粗糙程度。

物体的温度不同红外辐射的能量及其在各个波段上的分布也不一样。

红外辐射的能量随物体温度增高而急剧增大,物体表面的温度越高,最大辐射能量所对应的波长越短。

如处于低温的物体发出远红外辐射,当温度逐渐升高时,发出中红外和近红外辐射以及红黄等长波甚至紫外线等。

人体的表面温度,汽车发动机的温度,坦克发动机排气口的温度,飞行器在飞行中与空气摩擦产生的气动加热温度以及飞行器排气温度等。

这些热目标与所在背景都有较大的温差。

此外,本身不是热源的各种常温物体,如水面、土壤、路面、植物、建筑物等,在太阳照射下由于吸收能力不同,也会产生一定的温差的。

这两类温差所引起的红外辐射差别,都可能被红外侦察设备发现。

当温度相同时,表面材料种类不同,其红外辐射能力也不同。

一般说来,材料的吸收能力越强,辐射红外的能力也就越强。

当物体的表面温度和表面材料的种类相同时,表面的不同粗糙程度,也影响物体的辐射能力。

在温度相同时,粗糙表面比光滑表面的红外辐射能力大,因此,研究红外隐形技术,必须根据上述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隐形效果。

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的设备。

人们之所以能用雷达来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正是利用了无线电波在传播方面的规律。

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的规律,是雷达能发现目标的依据,无线电波具有恒速、定向传播的规律,则是测定目标距离和方向的依据。

隐形技术包括哪些种类?现代战场上侦察探测系统主要有雷达,电子,红外,可见光,声波等探测系统,与此相应的,隐形技术也包括反雷达探测,反电子探测,反红外探测,反声波探测等隐形技术。

如何才能反红外探测呢?红外辐射是位于0.76-1000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辐射。

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有其自身的红外辐射特征。

这是红外侦察,探测和识别目标的客观基础,红外侦察,探测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其工作方式可分为三类,主动式,即以系统配备的红外光源照射目标,利用目标反射的红外辐射识别目标,半主动式,即利用目标反射太阳其它外界光源的红外辐射识别目标,被动式,即用目标自身的红外辐射实施对目标的探测,识别,成像或跟踪。

被动式是红外军事装备采取的主要工作方式。

如今,侦察制导设备的红外探测能力大大提高,即使是微弱的红外目标信息也会被探测到,随着红外侦察,探测,制导和热成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反红外探测隐形技术也越来越重要,就重要性而言,它仅次于反雷达探测隐形技术。

反红外探测隐形技术除采取红外于扰措施外,主要是抑制武器装备在敌方红外探测系统方向上的红外辐射。

这些目标的红外辐射,主要是发动机本身的热辐射及其排出的热气流,其次是其荷载的武器,设备散发的热辐射和在动行中与周围介质摩擦产生的热辐射。

所以抑制目标的红外辐射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一是改变辐射特征,即使目标辐射波段处于对方红外探测器响应波段的范围之外,就可使对方红外探测器失灵,以达到隐形的目的,另外,大气对红外辐射的传输是有选择的。

要使红外辐射透过大气不被阻挡,就要选择能透过大气的波段,如1-2.7微米,3-5微米。

8-14微米等。

这也称为红外辐射的大气窗口,常用的红外系统大多分别选用这3个波段工作。

假如把目标的红外辐射避开大气的红外窗口。

也能达到隐形的目的。

二是降低辐射强度,主要是通过降低辐射体温度和采用有效的涂料来达到隐形的目的,也可以通过改善目标的气动力特性而减少气动力磨擦和在整体布局中采取屏蔽等手段来降低目标的辐射强度。

三是调节红外辐射的传输过程。

在隐形技术的实际应用中,目前主要采取喷口遮挡技术。

改进燃料成分,利用伪装涂料,采用机载源于扰措施等手段。

据研究,如果同时采用了这些隐形技术,可抑制90%以上的红外辐射,目前,各国研制的隐形武器基本上都综合了上述的反红外探测隐形措施。

如何反雷达探测隐形的技术和手段有哪些?雷达是目前用得最多,最有效的一种探测设备,其基本上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机产生的射频电磁波,经天线集束定向辐射到预定探测空域,波束遇到目标后产生反射波被天线收集,并送入接收机放大,检波,然后在显示器上显示,从而获得目标信息。

对于雷达来说,其探测目标的能力,是由目标在雷达波的照射下,在雷达接收天线方向上产生的电磁散射信号强度即雷达散射截面决定的。

要缩短雷达探测距离,就要减小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降低雷达回波的信号强度。

目前研制的反雷达探测隐形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外形的设计。

电磁波的散射与散射体的几何形状密切相关。

因此,合理设计的外形,是减小雷达散射截面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消除角反射器和矩形槽结构,以及镜面反射,其次变后向散射为非后向散射,再次是改进或遮挡强散射中心。

当要求高度隐形时,还要进一步减少散射源的数量。

采用吸波材料,隐形材料是反雷达探测隐形技术的关键技术。

目前研制聘出的隐形材料主要有雷达吸波材料和雷达透波材。

将军事目标或其蒙皮用隐形材料制造,照射其上的雷达波,就会被吸收或被透过,从而减少雷达回波强度,达到目标隐形目的。

雷达吸波材料是对雷达波吸收很强的新型材料,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三类,一是雷达波作用于材料时,材料会产生电导损耗,高频介质损耗和磁滞损耗等,使电磁能转换成热能而散发。

二是使雷达波能量分散到目标表面的各个部分减少雷达接收天线方向上散射的电磁能。

三是使雷达波在材料表面的反射波与进入材料后在材料底层的反射波叠加发生于涉,相互抵消。

目前研制的吸波材料主要采用碳、铁氧体,石墨和新型塑料化合物,按所用材料可分为橡胶型,塑料型,陶瓷型,铁氧体型,和复合型等,雷达透波材料是能透过雷达波的一类材料。

目前正在研制的碳纤维玻璃钢就是一个很好的透波材料。

用于研制隐形武器装备的隐形材料,按其使用方法可分为涂料型和结构型,涂料型用以涂在目标的表面,结构型用以制造目标壳体和构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