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圆地方”观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人对宇宙天地的最初认识,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
“天圆地方”的宇宙图式具有一种极具意味的形式美和意境美,这种观念贯穿于建筑的立意布局、建筑构件和样式中。
关键词:天圆地方;建筑;方与圆 Abstract:“Hemispherical dome” concept originated in the ancient Chinese world of the origi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and later developed into the important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emispherical dome”of the universe has a great meaning schema of formal beauty and artistic beauty, this concept throughout the building's conception layout, building components and styles. Keywords: It makes a place consistent;Building;Method and circle 一、关于“天圆地方”(一)“天圆地方”的由来和涵义在古人的意识中,我们脚下的辽阔大地是一片广阔的地理空间,中国人敬仰崇拜的天是一个严密的等级社会,古代先民很早就在思索这样的问题:我们头顶的“天”是什么样子?我们脚下的“地”是什么形状?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中国人对其生命空间的总体认知,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流的天体论之“盖天说”中,而“盖天说”又来自于古老的“天圆地方说”,这是一种天地结构学说,源自于古人对“天动地静”现象的理性思考,它认为“天像一种斗笠,地像一只复盘”。
[1] 早在西汉前,人们对于天地的认识是这样的:“天道曰圆,地道曰方。
”(《淮南子•天文训》)[2]。
“圆出于规,方出于矩,天环矩以为圆,地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周髀算经》)[3]从中就可以看出,“天圆地方”的观念早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
根据《辞源》对“天圆地方”的解释:“古人以为天圆地方,亦以圆方作天地的代称。
”《周易•说卦传》里说:“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
坤为地,为母,为方。
”从以上几种古人对“天圆地方”涵义的理解,说明我国古代对“天圆地方”宇宙观的探究不少。
二、“天圆地方”观念在建筑中的运用(一)“天圆地方”观念在建筑布局中的体现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对方形和圆形的审美崇拜,致使先民移天缩地,将方形和圆形的意象渗透到建筑设计当中。
这种“天圆地方”的观念在建筑布局中很早就有所运用。
1.天坛地坛建筑布局中的“天圆地方”观念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讲究天圆地方。
明清时期在北京修建的天坛和地坛就是遵循“天圆地方”原则修建的,这是“天圆地方”观念在建筑布局当中的最好体现。
古代帝王为了更好地与天地感应,获取天地之神的佑护,于是就将天坛建成圆形,将地坛建成方形。
天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
坛墙南方北圆,通称“天地墙”,正好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
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的主体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是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地坛的平面为正方形,以水渠“泽”环绕象征“泽中方丘”,正方形平面象征“天圆地方”。
地坛的整个建筑均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
从整体到局部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传统观念和象征表达构思设计的。
天坛为圆形,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四周的栏板,都是单数,即为阳数,以象征“天”为阳;地坛为方形,四面台阶各八级,都是偶数,即为阴数,以象征“地”为阴,这种方圆布局又与阴阳学说巧妙联系在一起。
总之,天坛地坛一方一圆的建筑布局很好地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建筑布局思想。
2.客家围屋布局中的“天圆地方”观念“天圆地方”的建筑布局思想除了在诸如天坛地坛这样一类皇家建筑中予以运用外,在民居中的运用也常见,客家民居就是一个典型。
客家围屋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奇葩,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在历史上客家人来自中原,信奉儒家思想,“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的观念根深蒂固。
在这种思想文化的指导下,在相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他们便在中原建筑传统的基础上,产生出以方圆为主体的形式多样的客家围屋。
以围龙屋为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
围龙屋的布局也是方圆结合,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圆形,其布局前半部为半圆形的池塘,象征“阴”,后半部为半圆形的围屋,代表“阳”,两个半圆合为一圆代表“天”,两半圆之间的方形代表“地”。
[4]前面半圆形的池塘和后面的围屋使整座围龙屋的外形构成椭圆形,这恰好又能体现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独特之处,这一平面布局设计表达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阴阳和德”的传统文化意象。
中国古人认为:天属于阳,是圆形的;地属于阴,是方形的。
天圆地方构成一种和谐的居住形态。
客家人之所以建这样的住宅,是因为中华民族对圆有着非常美好的想象和愿望,这种“天圆地方、阴阳和德”的房屋布局可以使他们有效地抵御外来的干扰、侵犯。
这种方圆的心态,方圆的文化,很自然地被客家人融进了他们的家园——围龙屋的建筑中。
(二)“天圆地方”观念在建筑样式中的体现“天圆地方”观念不仅在建筑布局中体现得十分充分,而且在各种建筑样式中也有所体现,方与圆的结合,产生了许多样式精美、寓意丰富的建筑样式。
论建筑中的“天圆地方”观汪华丽(湖北美术学院2009级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00)美的结合。
总之,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以及如何建设富有文化内涵又充满个性与特色的社区文化,对人居环境设计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己经从简单的物质需求,逐步上升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居住环境得到提升,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以及能更专心的投入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积极意义。
优秀的人居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也就是中国环境文化里提倡的物境、情境、意境,三境一体综合作用。
我们应该把各种有利于居住文化有效的体现的手段运用到建设良好的居住文化中来,建立具有人文精神和不同个性特色的居住环境,把人类居住环境真正得以改善,使居住文化成为居民生存和生活的营养液。
参考文献: [1]丁亚平著. 艺术文化学[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1 [2]杨冬江著. 中国近代室内设计史[M]. 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7年作者简介:葛建余,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010级艺术硕士。
综合学术论坛大众文艺大286 1.亭亭是最能代表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建筑样式,一般来说,亭的体量不大,但是亭的造型丰富、玲珑多姿。
在亭的整体造型样式中,以亭的屋顶样式为标准来分类,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攒尖式亭,总体归纳为“天圆地方”亭。
⑴单檐攒尖式亭:这种亭的屋顶做成圆顶攒尖式,象征着“天圆”,而“地方”就在基座上发生变化,基座一般做成四方形,以此来呼应象征“天圆”的圆形攒尖顶,这一上一下、一圆一方的空间造型变换,使亭的样式稳定而不失灵动,从而达到一种建筑整体的和谐。
扬州寄啸山庄月亭就是这样一种形制,样式极其优美。
⑵重檐攒尖式亭:这种亭子也可以归纳为“天圆地方”亭,即复合式攒尖顶亭,上檐是攒尖式圆顶,重檐一般是方形,这也是中国人对生存的宇宙理解的具体表现。
复合亭中造型最有特色的当属故宫御花园中的万春亭。
⑶另外还有一种是在亭与亭之间的组合关系上进行创造的特殊样式,例如北海的五龙亭,这五座亭的组合关系设计得十分巧妙,五亭呈雁阵状对称分布,中间最高的亭是龙泽亭,据说为皇帝的专用的钓鱼亭,屋顶也为两重檐样式,在重檐方顶上又有一个圆形攒尖顶,取“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
其东面两座亭分别为澄祥亭和滋香亭,西面分别是涌瑞亭和浮翠亭,四座亭均为方形攒尖屋顶,其中内侧的两座亭是重檐形制,外侧的两座亭是单檐形制,就单单中间的龙泽亭重檐形制是方顶上加圆形攒尖顶。
这种组合亭的样式、布局均能够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建筑造物思想。
五座亭的整体造型简单而有深意,屋顶既统一又有个性,在对称中又显出变化。
2.藻井谈起藻井,不得不说明清时期的藻井,因为这一时期的藻井相比以前时期的藻井,样式构造显得更为复杂、更为辉煌。
以北京故宫太和殿的藻井为例,藻井上圆下方,是一种“天圆地方”样式的典型做法。
藻井的结构基本上分为上、中、下三层,第一层为方井,向上第二层是八角井,上部第三层是圆井。
方井是最外圈的结构,四周全部有斗拱组成。
方井之上,由抹角枋相互分割,使井口由方形变为八角形,然后再由八角形向上层圆形过度,八角的上口收成圆井,其上饰有云龙图案,是装饰的重心。
这种藻井结构形式方圆结合,圆中套方、方中套圆,其结构样式和装饰风格一起体现了宫殿建筑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中国自古的“上天下地”“天圆地方”的传统说法。
3.日晷日晷是我国古代一种靠观日影而定时刻的计时器。
它的造型很简单,它本身就是一块圆形石盘,上面有指针和刻度,圆盘就斜立在方形的石座上,最多在基座上稍作变化。
小小的日晷圆盘与硕大的基座就这样妥帖地结合在一起,一上一下、一圆一方,使得石制的日晷打破了呆板,具有一种灵动性,在视觉上达到一种协调统一性。
这种方圆结合的造型,与传统的“天圆地方”造物观念具有一定的联系。
(三)“天圆地方”观念在建筑构件中的体现中国人对方圆的喜爱可以说不止一点点,把对方圆形式美的理解还应用在各种建筑构件中,以下就谈谈“天圆地方”观念在这些建筑构件中是如何体现的。
1.柱础柱础无论是在皇家宫殿建筑还是在民居园林中都不少见,柱础是垫在房屋柱子下面的石料,它的主要功能一是将柱子所承受的房屋重量通过柱础均匀地传递到地面;二是避免木柱直接接触地面,从而阻隔土地中的潮气直接侵蚀木柱。
柱础就总体造型看,除了标准的圆鼓式和基座式外,大多是上下两层或更多层的组合式,比较常见的就是圆鼓加方座组合而成,就这种形式而言也是多样的,一般在圆鼓下面的方座上做出了些许变化,如上圆鼓下立方体型,上圆雕仰莲下八角形底座、上圆鼓中间圆雕仰莲下呈变体须弥座等等,但其整体的基本形都是上圆下方式的复合式柱础。
圆鼓置于方座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人文内涵。
2.抱鼓石抱鼓石属于门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门重要的装饰构件,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抱鼓石,大多是方形的门枕石和圆形的抱鼓两部分组成,其基座有的是正方体石块,有的是须弥座式或变体须弥座式,基座上再放置圆形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