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茅盾与子夜
第二节:《子夜》:“社会剖 析小说”的杰出代表
• 6.《子夜》作为“社会剖析小说”的杰 出代表,突出地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 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而主要 人物又是某一阶级的典型代表;二是有 广阔的社会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都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三是清楚地 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 明的理性色彩,既有明确的创作意图, 也有问题的提出和回答,其人物形象也 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理论意义。
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
《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 《子夜》初版封面
• • • • • •
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艺术观。P51 茅盾小说创作反映人生可分为三种: 一是“悲观”人生。 二是“悲剧”人生。 三是“自新”人生。 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观及其创作实践 的三个基本特征: • 一是民族性。 • 二是批判性。 • 三是革命性。
茅盾的小说:《子夜》
• 吴荪甫形象分析及其典型意义p58-59
吴荪甫是《子夜》的主角,是3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 的典型。 吴荪甫出身封建世家,曾游学欧美,见多识广,具有现代工 业的管理观念和能力。他性格果敢、自信,有着发展民族工业的 雄心壮志,被誉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可惜吴荪 甫生不逢时。吴荪甫的性格具有复杂性。在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 韬的排挤控制和扼杀下,吴荪甫的自信转为颓伤,精明强悍转为 色厉内荏。在镇压双桥镇农民暴动和裕华丝厂工人罢工上,他凶 狠残暴,阴险毒辣,暴露出他仇恨革命、仇恨工农的一面。他处 在交易所竞争、工人罢工、农民暴动这“三条火线”的搏斗中, 内心感到虚弱而惊恐;在家庭生活和亲戚关系中又表现为冷漠和 无情。
茅盾与《子夜》
(1896—1981)
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 镇人。
第一节:茅盾 的生平和文学道路
• 1.茅盾(1896-1981)早年生平 • 出生地:江南水乡乌镇。1913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 科。三年期满毕业后,因家庭窘困,进入当时的新式 文化出版机构---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20年参加《小说月报》的改革 • 2.上个世纪20年代,茅盾是一位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 大革命以后,更像是一位职业革命家兼业余文学家。 • 1922年后,茅盾和文学研究会的同仁运用唯物主义的 观点来解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革命、文学与社会等 方面问题。 • 其中最著名的文章是1928年7月,在日本写的《从牯 岭到东京》;1930年出版《蚀》。
多条战线同时作战的吴荪甫
军阀混战 局势动荡 买办资本家 (赵伯韬)
家庭纠纷
吴荪甫
与实业资本家 的竞争
农民暴动
工人罢工
《子夜》的结构
林佩瑶 李玉亭 张素素 徐曼丽 雷参谋 吴老 太爷 吴荪甫 杜竹斋
赵伯韬
农民 群体 工人群体 屠维岳Leabharlann 周仲伟“蛛网式” 结构——
一树千枝, 四面开花。
朱吟秋
第二节:《子夜》:“社会剖 析小说”的杰出代表
茅盾的小说:《子夜》
• 主题思想:
以 20 世纪 30 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背景, 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冲突 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展现了金钱的罪恶,描述了动荡时代中国民族工业在 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下的艰难处境和不可避 免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 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反而更加殖民化了。
茅盾的小说:《子夜》
• 写作背景和动机p58 中国正在进行现代社会性质的大讨论。“我 写这部小说,就是想用形象的表现来回答托派 和资产阶级学者: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 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 办阶级的压迫下,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当时的出路只有两条:投向 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或者与封建势力妥 协” 。
第二节:《子夜》:“社会剖 析小说”的杰出代表
• 所谓社会剖析小说,就是把认识社会作为目的 的小说。这种小说要剖析、揭示社会现实的本 质,探索社会发展趋势,甚至力图总结历史规 律。社会剖析小说作者,主要是左翼作家,或 者说社会剖析小说,是左翼主流小说。它基本 上以阶级理论为武器,揭示社会生活中的阶级 关系。就是用阶级理论为核心去观察社会,认 识社会。
第一节:茅盾 的生平和文学道路
• 3.茅盾在上个世纪三、四年代主要是一位小说 家和文学评论家。
• 三十年代创作:《子夜》和“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 • 1939年任新疆学院教育系主任 • 四十年代创作《腐蚀》和《霜叶红于二月花》 • 4.茅盾在50年代以后,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 和领导人。 • 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 社会剖析小说,实际上是把认识价值和社会价 值当作文学最高意义。社会剖析小说,就是要 实现文学的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通常文学的 作用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在审美的基础上,获 得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但是,社会剖析小说 却把认识价值放在首位。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 文学的主体。茅盾遭到质疑,或者茅盾的文学 地位受到否定,关键就在这里。
• 《子夜》既是左翼文学的代表,也是“社会剖 析小说”的代表,还是现代文学史上率先对中 国资产阶级和具有现代经济形态的生产方式及 社会背景进行大规模描写的作品。 • 2.《子夜》的五条线索
• 吴荪甫和赵伯韬在公债市场的斗法;吴荪甫与 裕华丝厂和双桥镇农民的斗争是两条副线,军 阀混战和红军发展是两条潜在线索。
• 3.《子夜》在题材上,显示出“史诗性”特色: “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 • 4.《子夜》在塑造人物上的特色: • 把吴荪甫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来塑造。 重点抓住吴的“两面性”--冷静果断,刚毅 坚韧,但又色厉内荏。 • 在塑造人物上,作者还在人物的复杂心理和性 格多样性的描写上,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才能。 • 5.《子夜》的创作目的十分明确,对1930年关 于中国社会的性质的论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当时的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 根本就没有实现资本主义的可能。
• • • • •
“社会剖析派小说”的主要特点:p54-56 第一,社会科学家的理性气质。 第二,心理分析家的冷清态度。 第三,艺术雕刻家的细腻笔法。 茅盾小说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 一是具有超越“文学史”和“社会史”的 价值。 • 二是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剖析社会人生。
• 1.《子夜》的文学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