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建设领域关键环节腐败问题的研究

工程建设领域关键环节腐败问题的研究

工程建设领域关键环节腐败问题的研究赵连奎发布时间:2009-11-2 11:15:00 阅读次数:804 次网友跟帖0 条建环委纪委国务院在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中,把建筑市场商业贿赂问题列为五大整治重点之一。

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建设行业的一大难题。

一、影响当前建筑领域廉政建设的问题1、廉政建设的力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整合。

纪检监察部门因不熟悉工程业务难以全面介入,仅仅停留在招投标前抽签、招投标时参与监督和平时有限的执法监察检查,没能做到从工程立项到竣工实施全程有效监督;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对自己作为廉政建设的主体认识不到位,甚至对纪检监察人员的介入心存隔阂和介蒂,配合欠主动密切,使纪检监察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2、建设市场发育不完善,竞争不充分,诚信缺失。

一是上规模的施工企业发育不足,挂靠和隐性分包现象还较为普遍,企业既想多接工程,又受自身的资质、技术力量和生产业绩的制约,经常拆东墙补西墙,频繁变更项目管理人员,投标承诺与实际施工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不对称,有的企业甚至伪造资质和施工业绩。

二是监理市场不完善,监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监理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监理企业少,有资质、上规模监理人员短缺,有的项目工程已开工但监理工作未跟上;有的项目因规模少等原因采取了指定监理、内部监理、无资质监理;有的监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资质,所持证书与监理项目不相称;外聘的监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因质量监督不到位出现的工程返工现象存在,甚至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监理与施工不协调现象时有发生,监理市场有待于进一步整治。

3、建设工程质量隐患多,合同管理、质量管理需大力加强。

合同订立后,因建设市场不完善带来的挂靠现象、隐性分包现象和专业人员调换现象较为普遍,增加了质量管理的难度。

特别是低价中标的施工企业,为保本逐利会不择手段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企图在质量上蒙混过关。

4、变更设计现象较为普遍,变更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由于设计工作的局限性,如前期勘探不够详细、设计人员素质和工作不认真造成的设计变更;以及政策处理不到位、资金不到位引发的设计变更等等,都较为普遍的存在,先变更再审批的情况也存在。

这些设计变更给质量管理和资金控制都带来变数。

建设领域腐败现象多发易发,历来是党和人民疾呼治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成为当今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领域。

近年来,我局本着“立足长远,统一部署,标本兼治,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围绕“制住权是核心,管好钱是关键,用好人是根本”的指导思想,通过建立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利运行的监控机制,有力推进了源头防范,为全县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2008年的重点工程建设中,全县共建楼房11栋,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总投资784万元完成了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实现了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创建目标。

二、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工作存在的问题1.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工作的方法亟待创新。

随着反腐败形势的变化,部分制度难以适应新形势、新问题,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工作不断创新。

2.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工作的成果还需巩固。

存在一定程序的制度不规范、管理不及时等问题,治理成果还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局限性,工程建设领域防腐败的成果亟待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3、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工作的制度缺陷急需纠正。

从党风廉政建设的各类管理制度来看,还存在一些制度上的漏洞。

与监督制度配套的保障及落实的法规常常不能及时出台,导致落实规定无从入手。

4、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工作的合力亟待加强。

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很大程度影响了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预防腐败工作的合力。

三、加强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预防腐败工作的对策1、着眼全局,坚持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防腐工作全局。

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工程建设领域防腐工作同经济建设中心结合起来抓,把消除阻碍经济发展的腐败问题作为工程建设领域防腐工作的出发点,努力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思路。

通过“治源”、“治本”,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促使干部廉政。

2、创新思路,拓宽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工作的新渠道。

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工作重在预防和治本。

工作重点要向预防腐败的重大制度建设和落实上转移。

一是坚持推行工程建设“廉政合同”制度。

在签订施工合同的同时,与各施工、监理单位签订廉政共保责任书,以遏制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商业贿赂行为,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确保工程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二是推行工程建设纪检监察跟踪制度。

对重点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质量、建设资金管理情况,对参建各方廉政责任落实情况进行面对面、零距离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督促整改。

三是积极推行工程建设诚信体系。

建立工程建设廉政档案,扩大建档范围,丰富档案内容。

做好不良行为记录工作,发现不良行为,记入档案,并立即采取惩罚措施,切实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源头监管。

四是工程建设公开制度。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等形式,发布工程建设信息,公开工程进度,扩大公开,杜绝“暗箱操作”。

3、构筑防线,巩固工程建设领域防腐工作新成果。

一是教育防线。

通过创新教育制度,对党员干部进行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素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正之风。

二是制度防线。

对重大事项决策,防止个人说了算或久议不决的现象出现,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评议等制度的实施,加强机关内部规章制度建设。

三是思想防线。

在加强对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教育的同时,认真开展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完善机制,推动工程建设领域防腐工作新发展。

一是重点加强对工程发包和招投标行为的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提高运行效能,实行阳光运作,保障招投标公开、公平、公正。

二是加强对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

对大宗建材和设备等物品采购,一律公开操作。

在资金使用方面,重点工程设立专户专款专用。

5、多方联动,形成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工作新格局。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组织协调,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

把工程建设领域防腐工作与局系统工作通盘考虑,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把廉政建设的要求和内容与工程建设的任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形成责任明确、条块清晰的廉政责任体系。

加强对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发布日期:【08年10月22日】选择字号【大中小】★★★收藏本文--------------------------------------------------------------------------------长期以来,工程建设领域一直是公认的腐败重灾区。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面临国家政策性扶持和发达地区资本扩张的外在机遇,城市开发建设进入全面提速阶段,工程建设的数量和体量都空前庞大起来,而防治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问题也比以往更加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连云港作为江苏这个经济大省的欠发达地区,在中央和省委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最近几年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今年计划新开工重点建设工程320项,计划总投资超过80亿元。

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防治工程建设中的腐败行为,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跨越发展、崛起腾飞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建设领域发生腐败问题的主要环节工程建设特别是重点工程施工周期长、涉及环节多、资金流量大,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潜伏着腐败的诱因。

从最近几年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看,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环节:1、工程前期立项环节。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开发方兴未艾,工程建设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只要能承接一两个大项目,就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维持企业全年甚至几年的正常运转。

正因为如此,一个工程从立项开始,就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建筑企业采取各种或公开或隐蔽的手段进行攻关。

有的以帮助建设单位获取立项审批为筹码,或在项目考察阶段进行“感情投资”,得到建设单位决策者给予承建的承诺;有的则是在对将来承建有“充分把握”的前提下,对立项决策方进行公关,提前干预项目的投资规模、建设标准、补偿资金额度,从而为实现利益最大化打下基础。

2、工程竞标发包环节。

一是陪标、串标现象较为严重。

参加竞标单位结成利益同盟,有的在自定的最低投标价格内开展竞争,有的以商定的价格中标后轮流承建,还有的借用多家单位资质独自“作秀”。

二是串通、泄底行为时有发生。

表面上看,招投标的入围、评标,由专家、领导集体决策,但实际上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投标方与建设单位私下串通,甚至用金钱贿赂相关人员,事先获得标底,从而击败资质优良的公司。

三是规避招投标、指定承包人现象仍然存在。

有的将工程化整为零、分批建设,达到投资数额小、不须招投标的目的;有的建设单位以建设资金短缺、需要有实力单位垫资为由,实现指定承建的目的。

四是转包、分包问题屡禁不止。

有的凭借在地方的“过硬关系”,逢工程项目就参与竞争,中标后即收取高额“劳务费”予以转包,俨然成了重大工程的“承揽专业户”、“一级经销商”;有的为回报在中标过程中有关人员的“帮助”,或为在施工过程中得到相关人员的“照顾”,应他们的“介绍”将工程分包。

3、工程施工建设环节。

有的施工单位通过游说建设单位负责人,或采取其他非正常手段,导致少数领导干部将个人意志凌驾于专业设计和专家意见之上,置工程量变更须监理单位、原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四方会签的规定于不顾,以初始设计不适用、不美观、不大气、不超前等为由,擅自变更工程设计,增加额外工程量,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有的施工单位通过对建设单位负责人、工程主管人行贿等手段,以使用特殊材料、采取新工艺达到更高的环保、安全要求等为由,抬高决算造价。

4、工程质量监管环节。

有的施工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商通过向工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质量检测机构的负责人员行贿等违纪违法手段,在建设工程中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降低工程及设备材料质量等级;有的建材供应商以高额回扣引诱材料采购人员,建材物资以劣充优、以次充好,造成工程质量低劣、安全隐患严重,这些工程发现得早是“烂尾楼”,发现得晚便是“彩虹桥”。

5、工程款结算环节。

有的建设单位的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利用职权或职务之便干预工程款结算,以优先拨款相诱或以迤延结算相协,迫使建筑企业向其“进贡”;有的建设单位的领导干部与施工单位合谋,虚结工程量、提高项目造价,增加工程结算款,从中获取私利。

二、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的严重危害性1、扰乱了正常的建设市场秩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