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教学计划
一、课程指导思想:
课程设置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文件为依据,以礼仪知识为载体,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性质:
礼仪教育课程是一门以礼仪知识为载体,融德育、美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人生成长启示教育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礼仪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修身养性、尊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礼仪属于德育范畴,属于道德体系种社会公德的范畴,是德育中的基础教育,又蕴含着美育、心理健康教育。
礼仪教育从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入手,教会人们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学会扮演社会角色,懂得为人处事之道,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课程目标:
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解决中小学德育工作实际
问题,使中小学德育真正体现普教性、持久性、创新性、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特点,减少突击与形式,使德育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让学生得到健康的、和谐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文明素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
小学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
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文明礼貌、讲究卫生、讲秩序、爱劳动的习惯。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宽容友爱、热爱集体、关心尊重他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热心参与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四、课程设计思路:
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从少年儿童抓起,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开设。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内容设置上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
以礼仪知识为主线,根据个学段学生身心特点,把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人生成长启示教育等内容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并且与其它相关学科(例如: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语文、音乐等)密切联系,与学生实际工作相结合,与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开发拓展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充实丰富课程内容,发挥其“整合德育资源,构建德育体系”的功能。
小学阶段主要是基本礼仪的习惯养成教育,通过了解或掌握基本的礼仪常识,表现为行为习惯,上升为素质修养。
其中,低年级学生
学会日常简单的礼仪常识,中年级学生要懂得应用一般礼仪知识,高年级学生则要求掌握并能自觉遵守基本的礼仪行为规范。
五、课程安排:
第一周课堂常规
第二周礼貌用语
第三周文明礼貌记心头
第四周注目礼
第五周致谢
第六周问候
第七周校园礼仪
第八周与老师相处的礼仪
第九周电话礼仪
第十周日常礼仪
第十一周文明礼仪
第十二周待人接物
第十三周与父母相处的礼仪
第十四周文明礼仪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