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
加方:这里是一座灯塔。完毕。 还要说什么多余的话吗? 如此 一问一答的记录,轻松机智地揭露 了美军的骄横跋扈,也嘲讽了美军 的蛮横无理。
人情味 广州日报曾在头版刊登了长篇 通讯《下辈子,我们还当母子》,报道 了广州市建设六马路小学英语教师 许美云和她儿子的生 (下转 20 页)
2009·6
34 JOURNALIST CRADLE
生活的报道,不更要多花些苦工夫? 幽默感
想一想人们在阅读新闻的时候 偶尔会心一笑是什么感觉?对了,这 种提高读者阅读愉悦感的方法就是 在报道中加入“幽默”的佐料。例如 《海上对话》这篇新闻,纯粹以对话 写就,其“笑果”出人意表—— —
下面是一份真实的海上无线电 通讯的副本,记录了1995年10月10日 在加拿大纽芬兰岛附近海域,一艘美 国军舰舰长和加拿大人的对话。
有关,我会感受如何?
情绪化报道将无助于问题的建设性
汶川地震报道中的反面教训提 解决,弘扬人文关怀也必将只能是
醒我们,作为媒体工作者,绝对不 一句空谈。大规模的地震报道已经
能以有违新闻伦理的方法来进行报 过去,也许有一天我们还不得不面
道活动。媒体报道任何新闻,都要 对其它的自然灾害报道。灾难一旦
努力在满足公众需求和保护受访者 发生,如何寻求新闻与伦理之间的
这篇通讯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 角,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 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身临其境、
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增 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受众 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 感。把新闻事实以跌宕起伏的故事 来讲述,大大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 性和贴近性。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传媒集团)
2009·6
之间寻求平衡。如果单纯为了满足 平衡,就是每个媒体记者必须面对
占绝大多数的公众,却不顾伤害处 的命题。不管在什么时候,记者必
于弱势的受访者,就是有违新闻伦 须首先是个大写的人,真正做到
理的。媒体记者一定要设身处地为 “以人为本”,然后才是新闻的忠实
他人着想,从多个角度对自己的行 记录者。
为进行道德推理,既要最大限度地采编实践灾难性报道中新闻伦理及人文关怀□侯 森
虽然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已 经发生一年了,但回想灾难发生之 后,媒体速度之快,报道之全面, 内容之深刻,是历次灾难报道中没 有过的。但是,在众多报道中,一 些媒体和记者违背新闻伦理、缺乏 人文关怀的现象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和思考。
2008 年 5 月 14 日 晚 , 救 援 人 员 在北川发现两名幸存者时,某采访 组到达现场拍摄。救援人员挡住了 机位,记者说,“你让让好不好, 我们先拍 。”大家都说救人要 紧 , 记者说,“只要五分钟就好”。幸 存者上方有一块板,随时都可能会 垮塌,在救援人员准备把板挪开 时,记者说,“不用,就保持那样 别动”。幸存者痛苦地呻吟着,救 援人员要他保持体力,不要讲话。 这时,记者在镜前播报说,“这里 还能听到老大爷的呻吟声, (话筒 向下伸) 老大爷,老大爷……我们 来听听老大爷的声音……医生,你 让大爷说句话”,并朝幸存者喊话, “大爷,能听见吗?大爷,说说 话”。最后,这位大爷在救援队员 快被挖出的时候死去了。在汶川地 震发生后,类似这样为“抢新闻” 而影响救援,最终导致生命失去;
(作者单位:辽宁电视台)
(上接34 页) 活感情历程。该作品获 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全文用第 一人称手法,由一个优秀教师许美 云自述与其儿子张云峰与病魔搏斗 十几年,关于母与子之间发生的种 种故事。记者选用了一个最为平常 而又最不平常的事实,只是就母爱
与生命的意义展开描写,对于人性 作出了很直白的表露。这篇文章能 获奖,突出点之一就是其写作手 法—— —新闻故事化。
为达到“感人目的”而频繁采访, 把新闻真实地报道出去,更要尽量
最终导致采访对象心理障碍;为寻 减少对无辜者的伤害。
求“轰动效应 ”而进行“恶搞 ”,
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
最终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现象时有 之一,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意识、社
发生。
会意识,倡导社会先进文化,在报
在灾难面前,记者是该遵从职 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信念,体现出
美方:为了避免相撞,请将你们 的航向向北调整15度。完毕。
加方:为了避免相撞,我们要求 你们将航向向南调整15度。完毕。
美方:这是一艘美国战舰的舰 长在和你们通话。我再说一遍,请你 们调整航向!
加方:重复,请你们调整航向。 完毕。
美方:这里是航空母舰“林肯” 号,美国大西洋舰队的第二大舰只。 另有三艘巡洋舰、三艘驱逐舰和若 干支援舰护航。请你们将航向向北 调整15度,否则我们将采取必要的 手段,以保证“林肯”号的安全!
“杀心”,但毕竟亲生儿子下不了手, 又割舍不断亲情,所以只好雇凶把儿 子打成植物人,这样自己既能天天见 着儿子,又不用受儿子的辱骂虐待 了。可因为杀手对“打成植物人”没有 把握,受尽屈辱折磨的母亲只好退而 求其次———“打死也行”了。 人格化、戏剧化 麦尔文·曼切尔的观点是,“记 者必须把这些事件带到活生生的生 活中去”,“在他的报道中加进一些 人情味的东西”,“把新闻人格化和 戏剧化”。 对于这一点,我们来看看获普利 策奖长篇通讯《一小步,一大步— —— 人类登陆月球记》中的一段—— — 7 月 20 日 , 美 国 东 部 时 间 清 晨 时,地面控制人员将3名宇航员叩 醒,谈完工作后聊起了当天的地球 新闻。报告完新闻后,地面人员又趁 兴讲了个故事。原话是: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是有一 个美丽的中国姑娘,已经在月亮上 住了4000年。她大概是因为偷吃了 她丈夫的长生不老灵丹,才被赶到 月亮上去的。你们不妨找她玩玩。此 外,月亮上还有一只中国大兔子,应 该不难看见,因为它前脚抬起,站在 一株月桂树下。” “好的,”阿姆斯特朗回答,“我 们一定要找到那位姑娘和兔子。” 9 个 小 时 后 ,16 时 17 分 43 秒 ,阿 波罗11号成功地着陆于月球的“宁 静海基地”。 想想吧,连星际航空这样的新 闻都能写出如此饶有风趣的故事 来,我们鲜活无比生机勃勃的地球
就录,什么样的新闻该“录”,什 不顾灾难亲历者的感受刨根问底以
么样的不该“录”呢?有研究者提 获得独家新闻,或通过肆无忌惮地
出,要进行道德推理,即我为何如 抓拍残酷、血腥的场景以达到煽情
此重视这条新闻?受众究竟需要什 效果,或者局限于断章取义地引用
么?如果这条新闻与我或我的家人 数据,片面强调某个事实,类似的
业精神还是做人良知的争论,在新 人文关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闻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我国,新 会创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闻伦理是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出于自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对
律的需求而拟定的成文或不成文的 身处灾难中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关
规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度的道 注,对人性和人类未来的思考,表
德感和责任心。新闻不能有“闻” 达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珍视。如果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也越来越 清楚地认识到,“新闻故事化”是读 者本位主义的发扬,新闻报道必须 喜闻乐见,而故事创作中的一切有 益的手法,我们都可尝试“移植”到 新闻报道当中。具体而言,可以采取 以下几种方法
设置悬念,一波三折 设置悬念是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的最好方法。辽宁法制报曾刊载过 一篇《生母为何杀亲子》的稿件,文 章的开头是这样的:一位母亲问杀 手:“给你三万块钱,把我儿子打成 植物人行不?”杀手答:“力度不好掌 握啊,打死行不?”母亲说:“实在掌 握不好,打死也行。” 这段对话可谓悬念四伏。母亲为 何要杀亲儿?为什么要雇佣杀手?为 什么一开始提出把儿子打成植物人? 后来为什么又说“打死也行”?这些悬 念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促 使读者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待作者 层层剥茧抽丝,最后读者才恍然大 悟:原来这个儿子十分不孝,甚至多 次想强奸母亲,母亲虽忍无可忍动了
写作研究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
□曹 东
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 富兰克林则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 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 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 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 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简言 之,新闻故事化的要求,其一,内容必 须是新闻,即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对大 众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有密切关 联的一些事件的真相;其二,表现手 法可借用文学的一些技巧,如对话引 用、细节描写、场景衬托等。
20 JOURNALIST CRA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