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成功事迹材料
残疾人创业建养殖场,猪和鸭子不愁卖
清晨,贵贤养殖场的100多头猪在“嗷嗷”地“呼唤”主人来喂食,鸭舍里的几千只鸭也在“嘎嘎”地叫……在西林县阳光助残扶
贫基地——那劳镇顶蚌村贵贤养殖场,负责人黄贵贤正带着他的3
名残疾人员工,喂鸭子、清扫猪圈,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身体都
有残疾,做起工来比较费力,可稍微慢一些,这些小家伙们就会
‘抗议’,所以一大早就起来忙了。
”黄贵贤一边擦额头上的汗珠,一边说起了他的创业故事。
1为挣医疗费开始养猪
因十几年前的一场车祸,黄贵贤落下了四级残疾,之后儿子又患智力障碍,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001年,为了挣巨额
的医疗费用,黄贵贤与妻子放下村里小商店的生意,到那劳镇上租
下空置的粮所,专门养猪。
因为本钱不多,刚开始只能养30多头,
那段时间肉猪价格连连攀升,让黄贵贤夫妇挣了不少钱。
“我们家
的两层半楼房共350平方米,在2006年是村里最大的房子,都是用
养猪赚来的钱建的。
”黄贵贤颇为自豪地说。
可房子建好后,黄贵贤手头上就只剩下2万多元,而且粮所的房子也被征收回去。
不能养猪了,还能做什么呢?黄贵贤陷入了深深的
苦恼之中。
“我们家不是有一片地吗?荒着也可惜,你看是不是可以
在那里干点事?”妻子看出了丈夫的心思,从侧面“敲了敲”他的脑袋。
有了妻子的点拨,黄贵贤重新树立起信心,打算大干一场!
2在爱心凝聚中前进
“开始办这个养殖场很困难,主要是资金缺乏,我借了贷款。
后来在县残联的支持下,慢慢改建、扩建,才慢慢还清了贷款,有了
利润。
”说起当年的经历,黄贵贤依然记忆犹新。
要办养殖场,地是不用租了,但是建场房,盖猪圈,钱从哪来呢?黄贵贤一筹莫展。
后来,黄贵贤了解到为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该县县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技术培训等多种措施,
积极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
在县残联的支持下,2007年黄贵贤向农行借了6万元,向信用社借了5万元,加上亲戚朋友的支持,他共
筹集到了17万元。
黄贵贤说,作为一个残疾人,当时能筹到那么多钱还真是不容易,多亏了大家的帮忙。
2007年8月,场房建好,猪舍盖好,黄贵贤马上引进了50头母猪,120头肉猪。
可17万元很快就所剩无几了,后来,连买饲料的钱都没有。
黄贵贤穷则思变,当年他带着户口薄、身份证、残疾证
和养殖场的相片,亲自到南宁百粮饲料厂求助。
作为残疾人,却有
如此大的信心和决心,厂方被黄贵贤的精神感动,答应黄贵贤赊饲
料的请求,让其卖猪后才付款,这让黄贵贤激动了好几天。
可好景
不长,由于技术跟不上,加上肉猪价格大幅度下降,2008年,黄贵贤养的第二批猪严重亏本。
饲料钱没能如期汇给厂家,十几万的贷
款也没有办法还,迫不得已,他只能把大小肉猪连同30多头母猪都给卖了。
“在最困难的时候,又是县残联向我伸出了援手。
给我买猪仔,送鸭苗,选派我到南宁、崇左取经学技术,帮助我走出困境。
”黄
贵贤感激地说,县里的技术培训,残联每期都让他参加,现在连他
自己都记不清期数了。
特别是黄贵贤的生态养殖场被定为阳光助残
扶贫基地后,县残联给他的扶持力度更大了,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
给他建鱼塘、修鸭舍、硬化道路,完善办公室、培训室等设施。
在
采访中,黄贵贤的手机不停地响。
“黄老板,你的猪要留给我10头哦!”、“黄老板,明天我要到你的养殖场买400只鸭子。
”……黄贵贤说养殖场里的猪和鸭子现在都不愁卖。
3爱心回报扶持残疾人
“我家的母猪难产,他半夜就来帮处置;我家的鸭苗,是他帮打的预防针;我家缺饲料,是他先免费提供;我家的鸡卖不出,是他帮
联系老板……”对于黄贵贤的好,周边的群众,特别是残疾人群众
总是赞不绝口。
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搞养殖难,搞生态养殖更难;用工难,用残疾人员工更难。
然而,黄贵贤就是这么一个身残志坚、在创业
路上迎难而上的残疾人,他搞起了生态养殖,专用残疾人员工,还
帮扶周边的村民特别是残疾群众发展养殖业。
目前,黄贵贤的养殖
场有猪舍500平方米,鸭舍3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120头以上,
麻鸭年出栏27000羽以上,他俨然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养殖场有三名残疾人员工,我每个月发给他们1000多元工资,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他们已经在我这里工作三年多了。
”采访中,黄贵贤告诉记者,残疾人就业创业的难处,他深有体会,他要尽可
能地帮助他们。
近几年来,黄贵贤协助县残联开展党员扶残项目和阳光助残项目,已为300多个残疾户提供种猪,每年发放14吨以上饲料帮助残疾人
发展养猪、养鸭项目。
未来黄贵贤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场规模,争
取今后让更多的残疾人到他的养殖场就业,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创业。
90后成茶山农场主种茶创业月入50万
90后成茶山农场主
4年前,家在信阳市浉河区龙潭村的陈星,考入郑州大学商学院。
4年后,主意已定的陈星,坚持回到自己的家乡信阳种茶创业。
生态旱茶、物联网管理、建体验馆……这名90后大学生,如今
已是300多亩茶山的农场主,“绿泉茶叶”的创始人。
不仅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陈星还接手当地茶叶专业合作社,整合农户资源和茶叶资源。
目前,合作社已有200多户茶农,两千多
亩茶山。
2015年年初,陈星在郑州与人合作,成立了他的第一家体验式
茶馆,微店以及线上商城的完善,帮助他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也使
得他的产品销售额逐步上升。
如今的陈星,月销售额已达50多万元,而他也正在把大学四年里学到的新理念、新的营销方法用在创业中。
大学里拼出创业基础
陈星的家乡信阳市浉河区龙潭村,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
但令家乡人头疼的是,本地茶叶的高品质和销路差一直是个矛盾:外地人买不到正宗的高山好茶,本地的好茶又找不到好的销路。
如此现实,使得陈星把“为家乡的茶叶找到好出路”一直当作自己的理想。
走访茶馆、拜访大师、观摩学习、亲身实践……从大一开始,陈星就在为以后的创业打基础。
大一时,他一边开淘宝店销售家乡的茶叶,一边不厌其烦地走访郑州各大茶馆、茶店实地学习。
大二时,他和商家合作,结合无土
栽培技术,定制有机蔬菜生长柜,广泛地接触有机农业。
大三时,
他干脆到东区的一个茶叶公司里实习,甚至连写论文都与茶叶有关,他的一篇《信阳毛尖的品牌与销售现状》课堂论文,被老师称赞有加……这期间,他还不断走访各大产茶名山,拜访茶界名人。
组团创业不只是种茶
掌握了一系列的茶叶种植和营销理念后,他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团队。
他先是赶到上海,邀请从事广告工作的好友冯士泰回乡一起创业,并于2014年年底,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茶叶公司。
在陈星的创业理念中,其实并非种茶卖茶这么简单,他想要建立的是一个茶叶生态圈。
公司成立后,他跑遍了方圆几十里,考察地形地貌和周边旅游市场,开始建立自己的茶产品配套基地。
其中配套有天然鱼池、餐饮
住宿、农家乐、体验采摘区、茶叶生产加工区、茶品体验馆(产品展
销区)以及可远程监管的物联网下的mini茶场建设等服务体系。
通过资源整合,生态圈逐渐建立起来。
这样不仅带动了家乡茶产业发展,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让家乡茶农与时代接轨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而陈星的创业团队不断壮大,他的好友们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上海回乡的冯士泰、郑大大四的学生雷智强,慢慢地都成了陈星团队的核心骨干。
而随着生态圈的建立,陈星也在想着把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起来,让产品质量打造信阳毛尖原生态第一品牌,让家乡的人能共同富裕
起来。
陈星说,他的父亲是一个只会写自己名字,玩不转微信网络的地地道道的茶农,和大多茶农一样,只懂种茶不懂卖茶。
而到了陈星这一代,就是想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仅要种好茶,还要卖好茶,让茶农的生活,真正能与这个快速的时代接上轨。
陈星说,他就是想让和父亲一样世世代代种茶却富裕不起来的茶农,能用现代理念种茶,都能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