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编辑] 1875-1896: 诗人的孩提时代
里尔克1875年12月出生于布拉格这个波希米亚地区大都会,这里当时属于的奥地利,(因为奥匈帝国于1918年解体,分为奥地利和匈牙利)。
里尔克的童年生活是缺少乐趣和欢笑的。
诗人原名是充满法国气息的勒内(René Karl Wilhelm Johann Josef Maria Rilke)。
父亲约瑟夫·里尔克(1838-1906),是个身体虚弱而脾气暴躁的人,仕途不顺后退伍谋得一份铁路局小吏的工作。
母亲索菲亚·菲娅·恩特兹(1851-1931)是一个为上流社会生活所着迷的女人,婚前生活在布拉格一个中产的制造业家庭。
在她因为婚姻无法满足她过上流的奢华生活而忍无可忍时于1884年与丈夫离婚。
而期间的种种不满导致了夫妻关系不合,也对诗人的幼年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诗人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并不和睦,因为比里尔克更早一年出生的女儿刚出世便夭折了。
菲娅给儿子起名René便有“天生”(Re Born)的意思,也是为了纪念早夭的女儿。
一直到6岁菲娅都将里尔克当作女孩来教育,留长卷发、穿女式洋装以及提供布制玩偶作为玩具。
这也成为了诗人日后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杜伊诺哀歌》第四首哀歌〈玩偶〉)等作品都有提及。
1885年里尔克被父亲约瑟夫送往圣波尔藤(St.Pölten)的一家军事学校,而一系列体力化的训练令里尔克不堪重负。
终于在1891年因病离开了军事学校,转向一家商校。
1892年至1895年大概是里尔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在这段时间里诗人在准备进入大学所必须的中学毕业考试,并决定了此后从事文学创作的目标。
并于1895年首先就读于布拉格大学,而后于1896年转往慕尼黑大学。
期间一直主修都是哲学,文学和艺术史。
在里尔克离开布拉格之后,遇到了一个重要的女性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Lou Andreas-Salomé),她是里尔克一生中重要的朋友。
并在1896年他将自己的名字勒内(René)改为莱纳(Rainer)。
[编辑] 1897-1902: 诗人进步的数年
1897年里尔克在慕尼黑遇到了那个聪慧异常且对文学有着过人见解的露·安德烈斯·莎勒美后不久便深深的爱上了她。
虽然莎勒美是一个已婚的女人,却也爱上了里尔克,于是乎两人就将这样暧昧的关系一直保持到了1900年。
在两人分开后,莎勒美也被证明是里尔克最为重要的良师益友。
在里尔克困惑的时候经常予以帮助和提点。
他们这样的关系在1912年至1913年的一次心理学精神分析会
上被标上俄狄浦斯情结(因为莎勒美比里尔克年龄大15岁),这样的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
“...在他(指里尔克)无助、困惑的时候,她变成了他的贴心的知己、
慈祥的母亲。
”(弗洛伊德悼念露·安德烈斯·莎勒美的文章,1937)
里尔克与莎勒美在1897年秋天确定了关系,随后两人住在柏林郊区的一栋复式公寓里。
1898年两人第一次海外旅行的目的地是意大利,两人共渡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
随后里尔克两次随莎勒美和她的丈夫安德烈斯前往俄国,并于1899年在莫斯科遇到了文学泰斗托尔斯泰。
1900年(5月8日)里尔克又单独同莎勒美游历俄国,这次去到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在1900年秋天,莎勒美决定和里尔克分手,于是里尔克来到了不莱梅附近的一个叫做沃尔波斯维德的地方。
并结识了画家海因里希·沃格勒(Heinrich Vogeler),经过沃格勒的引见里尔克认识了奥托·莫德索恩(Otto Modersohn)和妻子保拉·莫德索恩-贝克尔(Paula Modersohn-Becker)以及卡尔·霍普特曼(Carl Hauptmann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雕塑家克拉拉·威斯特霍夫
(1878-1954)。
在1901年4月里尔克与克拉拉结婚并于同年12月诞下一女露丝(1901-1972)。
1902年夏天里尔克接到一份专题论文的工作而来到巴黎,这部论文的主题是关于大师级雕塑家罗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而作品也就是后来的罗丹论。
因为克拉拉曾经师从于罗丹的关系,所以里尔克得以顺利与罗丹会面并完成作品。
在这段时间里里尔克在朋友的帮助下对于艺术有了新的见解,而结识文学家托尔斯泰、画家列昂尼德·帕斯捷尔纳克(即《日瓦格医生》作者之父)、雕塑家罗丹、特鲁勃茨科依(Paul Trubezkoi)等人,这对其日后创作帮助良多。
罗丹在其中尤其重要,里尔克时常在书信里向人提及罗丹的名言Il faut travailler!(必须得干活!)
[编辑] 1902-1910: 第一个创作高峰
作者:保拉·莫德索恩-贝克尔--莱纳·玛利亚·里尔克像, 1906, 不来梅, 收藏者Ludwig Roselius
第一次来到巴黎的日子并不顺利,因为这个“奇怪”的大都市对里尔克来说还有许多未知。
可这些经历对里尔克后来编写《布里格手记》(全称《马尔特·劳里兹·布里格手记》(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时帮助良多。
这段时间里尔克与罗丹的密切交往,而后与另一位知名画家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也有着频繁的来往。
巴黎也变成对诗人越来越重要的地方,在1905年到1906年期间里尔克一度担任罗丹的私人秘书。
而后因为诗人的父亲在1906年5月去世;罗丹对里尔克越发信任工作量也有所增加,而诗人自己又需要极大的时间、空间去完成自己的创作。
因为这样种种理由里尔克与罗丹的雇佣关系就这样解除了。
因为在巴黎的这段时间里而诞生的作品有《新诗集》(Neue Gedichte)(1907年)以及《续新诗》(Der neuen Gedichte anderer Teil》(1908年)、《安魂曲》(Requiem)(1909年)和在1904年开始创作的小说《布里格手记》(1910年)。
[编辑] 1910-1919: 诗人蜕变的内外
在一个长达十年的岁月里(1912至1922年2月)里尔克的生命就是《杜伊诺哀歌》(Duineser Elegien),而《杜伊诺哀歌》的起因是因为伯爵夫人玛利亚·冯·图勒恩和塔克西(Marie von Thurn und Taxis)这位里尔克忠实的读者盛情邀请诗人前往杜伊诺城堡(Schloss Duineser)作客。
而杜伊诺哀歌正是玛利亚为了让里尔克专心写作而让他独自居住在杜伊诺城堡时,灵光闪现的产物。
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因为身在德国的诗人多年来唯一的固定居所在法国,交战关系令里尔克不能回到巴黎。
所以在整个一战诗人流离于德国和奥地利。
而巴黎的居所也因为无法交纳租金而被政府发付处理,里面连同里尔克大量的资料和文件。
1916年里尔克被迫应征入伍,可幸运的是里尔克在他的贵族朋友帮助并没有被派往前线,而只留在慕尼黑和做文书工作。
[编辑] 1919-1926: 诗人最后的日子
1919年6月11日里尔克从慕尼黑来到了瑞士苏黎世。
表面上看来是应苏黎士地方邀请前往讲学,实际上则是里尔克想逃脱战后的混乱以及离弃这个耽误他多年写作工作的地方,重新开始《杜伊诺哀歌》的创作。
然而找寻一个合适的住所是困难的,起先里尔克苏黎士附近的伊尔舍勒河畔(Irchel),而后在1921年里尔克发现了一个叫做慕佐(Muzot)位于瓦莱州(Wallis)谢尔(Sierre)地区的小城堡。
随后在1922年5月里尔克的朋友莱茵哈特(Werner Reinhart
1884-1951)将这座城堡为里尔克租下而后买下赠与诗人。
1922年二月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里尔克灵感迸发,完成了长达十年的《杜伊诺哀歌》的创作,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尔克还完成了另一部巨著《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Sonette an Orpheus)。
这两部作品也是里尔克一生中最重要及富影响力的创作。
因为创作耗费大量的精力、体力,1923年里尔克不得不在疗养院度日。
随后的两年时间一直在法国和瑞士逗留,直到1925年8月。
这时的里尔克已经虚弱不堪无法摆脱病魔的束缚。
终于在1926年里尔克再次身体情况恶化,进入疗养院。
终于在1926年12月29日,里尔克与世长辞。
医生诊断为肝脏功能衰竭及白血病。
1927年1月里尔克被埋葬在瓦莱西边的小镇Visp,在平滑的墓碑上写着里尔克生前为自己所作的墓志铭(因里尔克死于白血病,一说是由于玫瑰针刺感染。
所以在墓志铭中提到了谋杀伟大诗人的凶手-玫瑰):
Rose, oh reiner Widerspruch, Lust,
Niemandes Schlaf zu sein unter soviel
Lidern.
玫瑰,噢纯粹的矛盾,欲愿,
是这许多眼睑下无人有过的
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