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一、绪论(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随着中部崛起以及各政策的实施,长沙市在我国重工业化进程中担当越来越关键的角色,长沙市机械工业已形成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雏形,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起步较晚,但短短几年后来居上.尤为可喜的是,这些龙头企业周围聚集着越来越多相关的配套企业,已逐步形成“众星拱月”之势,长沙市30公里范围内已集中80多家工程机械配套企业。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工业结构处于由重化工业阶段向高加工度阶段转变时期,工程机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长株潭城市群被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大背景下,长沙工程机械产业既迎来机遇又将面对新的挑战,然而至今尚未有文献对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因而对其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分析对该城市的经济发展将有一定意义.(二)相关文献综述在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从“外部性”角度考察产业区域集聚的同时,经济地理学从投资区位选择的角度研究产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现象,韦伯认为产业集聚与否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直至均衡的结果,罗默和卢卡斯从人力资本溢出、技术扩散和收益递增这些内生因素分析产业集群经济增长的原因。
新制度经济学从减少交易成本和降低交易费用的角度出发.国内学者王辑慈等强调产业群内企业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念,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群内企业才具有区域的“根植性”,才可以形成稳定的产业群。
从国内学者研究的现状来看,对于产业集群成因的研究,既有对特定区域的具体调查和实证分析,又有对中国产业集群发展一般规律的总体把握和宏观分析。
最有代表性的是郑凤田等提出的我国中小企业簇群成长的三维度原则分析:即在宏观维度上是注意需求条件的培育与相关经济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在中观维度上要注意创造适合中小企业簇群成长的因子条件与配套服务,要与外界建立有效的关联;在微观维度要注意提高企业间的互补效应与联合行动培育群内企业的信任,保持企业适当的竞争程度等。
对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较为新颖的观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融资优势、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组织优势、资源整合优势、对负面效应的规避能力.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制度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产业集群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也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三)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本文先对长沙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进行辨认,进而寻求在长沙市形成此集群的原理,通过与徐州市同类集群的形成进行比较分析,得到长沙市的优劣势,提出促进长沙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快速演进的对策,优化产业机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文中将大量使用规范性研究,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也会大量采用实证性研究,如用集中度及聚合度进行辨认。
二、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辨认(一)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定义与特点工程机械(engineering machinery)就是指土方工程、石方工程、交通建设工程、水电建设工程、矿山建设、建材开发作业、流动式起重装卸作业等各种建筑工程中,进行综合机械施工以及与上述工程相关的工业生产中所必须的作业设备的总称,广泛应用于建筑、水利、电力、道路、矿山、港口和国防等工程领域。
工程机械产业是否发达,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建设、原材料工业、农林水利建设、重大国防建设工程等众多领域的发展。
国际上工程机械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日本、欧盟以及韩国,我国工程机械从1954年开始研制挖掘机,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但不管是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产品种类还是销售额,与发达国家都有较大的差距。
机械制造业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产品繁多、结构复杂,一种产品往往有许多零部件,技术操作多种多样,而多种技术又互相渗透,这个特点决定了任何一个产品比较复杂的机械企业,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生产成品所需要的一切零部件;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也没有必要全部生产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一切机械产品。
机械制造业是适于进行专业化协作的工业部门之一,甚至在理论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协作,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大批量生产的机械厂。
工程机械属于典型的资金拉动型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有来自当地政府、金融机构的支持,利于资金的聚集。
工程机械制造业属于多品种、系列化特征的一个产业,从市场分析、产品研发、加工制造、配套技术、经营管理、成本控制到售后服务的全部生产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关产业链较长。
这样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不能由一个单一的企业独立承担的.当代新经济的显著特征是在地理空间上的专业化地方集群,在这些集群内,相关的相位主题之间形成紧密的关系网络.根据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经典定义,即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则可将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定义为制造用于工程建设的施工机械的企业与其配套产业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二)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辨认在产业集群的研究过程在中,辨认是最基本的工作,一旦产业集群被科学地辨认出来,产业间的关联和生产缺口等区域经济系统诸多情况就能得到透彻的了解,企业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就可以进一步运用集群分析工具,扩充产业,填补缺口,使产业集群生产链趋于完整,以达到整个区域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上得到不断攀升。
产业集群的辨认就是通常所指的确定产业集群的存在与否及其内部产业、企业间的联系。
辨认产业集群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需要确定集群的主导产业、产业链甚至价值链上的相关产业等内容。
为了更好地对长沙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本文将从集中度和聚合度两方面对该集群进行测算及分析。
1.集中度辨认这里我们考虑广义的产业集群,其包括生产集群和贸易集群,这种产业集群具有共生性、互补性和柔韧性。
产业集群的互补性多表现为产业链上、下游关联,重在规模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产品或部门间的投入产出联系;其共生性多表现为产品的差异性,重在范围经济,呈现出商品与运输、贮存等流通部门的联系,由于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同一产品的多个生产企业使重新组合任务成为可能而具有柔韧性。
无论互补性亦或共生性,或两者兼而有之,都将共享着金融、科研机构、质量管制等部门的服务。
集中度可以用区位商.厂商密集度等指标来衡量。
区位商法是指通过区位商系数来判断区域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的现象,其通常是定性研究的基础。
区位商系数LQ=(Eij /∑iEij)/(∑jEij/∑i∑jEij)的经济含义:一个给定区域中产业占有的份额与整个经济中该产业占有的份额相比的值。
这里Eij 指i地区产业j的就业,Ei指i地区总就业,Ekj国家k产业j的总就业,Ek指国家k的总就业。
在大多集群辨认研究里,LQ大于1.12表示高水平的专业化,特别是一个集群占有区域经济20%时就被认为是“亮点”。
由图表可知,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区位商在递增,说明集中度在不断提高。
同时从企业员工人数可以看出,长沙市属于由几家规模居于领先的企业加其余中小企业构成的集群,几个骨干企业的周围半径30公里内,聚集了80多家配套企业,共有规模企业83家。
(数据来源:2003-2006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年鉴》,其中所用的长沙市工程机械产业的数据统计的均为长沙市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工程机械企业的数据)2.聚合度辨认聚合度的辨认通过产业集群内部的合作程度进行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反映水平方面的共生程度,如同类生产活动的平均企业数,服务收入占整体收入的比例,服务机构的数量和种类;二是反映垂直联系的合作强度。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长沙工程机械企业间的互动程度:(1)企业间互动程度87.5%以上的企业与本地供应商之间是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且他们之间存在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近62.5%的相关企业员工之间经常聚在一起交流思想、讨论问题,其他企业的员工也偶尔为之。
本地相关企业之间存在各种形式的合作,其中81.25%以上的企业以其他形式进行合作,25%的企业联合培训工人,12.5%与本地其他企业共同进行市场营销,相互间租赁机械设备的企业仅占6.25%。
(2)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的互动程度所有的企业都参加了不同类型的企业联合组织,其中参加全国性的行业协会的比例最大,达56.25%;其次参加本地的行业协会的达31.25%;本地工商联的达25%;本地的企业家协会的达12.5%。
81.25%的企业在不同程度上与会计事务所建立联系;70%左右的企业与培训中心、律师事务所、信息咨询中心以及其他中介机构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联系;创业中心与企业间的联系最弱,仅43.75%左右的企业与之建立了联系。
(3)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互动程度87.5%的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过合作,其中经常进行合作的企业占50%,偶尔进行合作的企业占到37.5%,从不与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的企业占 6.25%。
企业获得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渠道中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仅仅只占25%。
3.结论经过集中度及聚合度两方面的辨认,单从地理分布上看,长沙已经初步形成布局集中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企业间交通便利,沟通流畅。
长沙工程机械集群中的龙头企业——中联集团、三一集团、山河智能都是工程机械主机生产企业,它们都是科技型企业,集中在长沙且空间距离很近;与之协作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企业、服务企业、中介机构也主要集中在长沙;国家工程机械技术研究院、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工程机械技术中心以及拥有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材料科学、自动化与控制等方面强势学科的大专院校也都集中在长沙。
相关行为主体间互动关系普遍存在,构成了较完善的创新体系,但是这种互动关系还较为松散,尚未形成基于彼此信任的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
三、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分析(一)产业集群形成的一般影响因素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主要有三大流派,即外部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和新竞争优势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的概念是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认为产业集聚的本质就是把性质相同的中小厂商集合起来,对生产过程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来实现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而驱动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表现为一些主导产业、支持性产业、附属机构在一定的空间集聚,形成产业群。
集聚经济理论是韦伯最早提出的,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的产业集中化;第二阶段则主要是靠大企业出现并以已完善的组织方式运行,而引发许多同类企业形成明显的地方性聚集效应。
他把产业集群归结为4个因素,即技术设备、劳动力(包括劳动力组织)及市场化的发展和经常性开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