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文化与文明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文化与文明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文化与文明问题的几点思考袁银传一、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和联系“文化”是一个歧义极多、见仁见智的范畴,不同的文化论者对其规定和强调的层面各不相同。

文化一词,在汉语中是由“人文化成”一语简化而来的。

《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中国古代,文化指称的是人类对物质财富、道德修养、精神生活的创造活动及其创造的成果。

在国外,文化一词在英文中写作“Culture”,德文中写作“dieKultur”,二者都来源于拉丁文“cultus”这一词根。

这一词根后来又演变为“cultura”。

原意是土壤耕作、加工成果,后来引伸为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等意思,指的是人对自然界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对自身的培养、训练。

英美文化论者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往往与“文明”一词等同,不严格区分二者。

例如,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他的《原始社会》一书中给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CultureorCivilization)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

英美学者的文化观与英美实证主义的文化研究传统直接相关。

在文化学研究上,英美文化论者注重的是对文化事实以及对文化要素的分析,他们着重揭示的不是文化的变化形态,而是已存形态;他们关注的不是文化的价值性、生命性和创造性,而是文化的物质化、形态化。

所以,他们在谈论文化问题时更多的使用的是Civilization(文明)而不是Culture(文化)。

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上,他们多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强调文化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致性,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文化问题并强调文化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而德国则是思辨的历史哲学的文化研究传统,其代表是新康德主义和生命哲学。

他们强调文化的精神性、价值性、生命性和创造性,强调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根本区别。

例如,新康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李凯尔特在《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一书中就对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区别作过深入的分析。

所以,德国的文化论者严格区分“文化”(Culture)与文明(Civilization),其谈论文化问题时所使用的词汇是“dieKultur”。

对于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德国历史哲学家、文化学家斯本格勒就曾指出“文化是活着的文明,文明是死了的文化”。

这也说明文化是动态的、精神性的、有价值性和生命性的东西,而文明则是静态的、物质性的、形态化的东西。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概括说来无外乎两种,即广义的文化定义和狭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的文化定义指称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和主体自身的一切活动和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

台湾著名学者余英时教授在谈论文化变迁时,曾有文化变迁“四层次说”。

他说,“非常粗疏地说,文化变迁可以分为很多层:首先是物质层次,其次是制度层次,再其次是风俗习惯层次,最后是思想与价值层次。

”不过,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三层次说”,即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即物的部分,制度文化即心物结合的部分,和精神文化即心的部分。

物质文化通常被称为“文化的表层结构”,它变动不居、交流方便,是文化的各层面中极易变化的部分;制度文化通常被称为“文化的中层结构”,它是文化中最权威的因素,它介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规定着文化整体的性质;精神文化通常称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它最为保守,是文化的各层面中极难变化的部分,是文化成为类型的灵魂。

物质层面的文化更富时代性,变化快;精神层面的文化更富民族性,变化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它包括风俗习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认知心理、价值观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等等。

精神文化属于文化的心理层面,或曰“心的部分”。

研究文化问题不能不涉及到人类的文明。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

文明一般是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成果(积极的和消极的);文明主要是指人类活动的结果,而文化还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及活动方式。

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是与自然相比较的,文化实质上是人化。

文化越发达,表明人的主体性越强,人类发展越依赖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

文化的积极成果便是文明。

而文明是相对于野蛮、愚昧和无知的,它表示和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序和开化状态。

因此,文明是指文化中进步的、积极的、合理的成分的总和。

文化进步的程度越高,社会文明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反过来,社会文明也就成为文化进步的衡量标志。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统一的整体,其中既有消极、保守、落后的封建主义的糟粕,也有积极的、进步的、合理的民主主义的精华。

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必须运用科学而合理的评价尺度和价值坐标。

只有站在当代实践、当代科学和当代文化的最前沿,站在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交汇点上,以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为现实的参照系统和价值坐标,运用文明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相统一,历史评价的尺度与道德评价的尺度相统一,生产力标准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相统一的多维评价标准,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全面的审查和评价,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命运做出科学而合理的历史定位和价值判断,从而才能科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的主要资源有:第一,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华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富有吃苦耐劳、刚健进取、锲而不舍、反抗强暴、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和勤劳、善良、朴实、节俭的美德。

这些精神和美德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继续弘扬和光大的。

第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科学的理性传统,有着著称于世的伟大的科学发明和创造,有着勇于发明、勤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这种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必须的。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启蒙的、革新的、民主的、爱国主义传统和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反对空谈、崇尚实际,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空谈误国”,力图从历史时代所提出的迫切问题出发,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的规律,提出治世之道,“思以其道易天下”。

从《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五,“务实求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战斗的无神论传统。

这种唯物主义和战斗的无神论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可以作为批判粗俗的唯心主义和邪教组织的有力武器。

第六,丰富的辩证思维方式。

英国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博士说:当古希腊和印度人很早就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适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则发展有机宇宙的学说。

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也认为:耗散结构理论与西方传统思想不一致,而与中国研究整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相符合。

中国传统哲学虽然知性思维不甚发达,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辩证思维)却非常发达,这也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准备了条件。

第七,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崇尚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的伦理思想。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等的思想,具有普遍伦理的价值,对处理当今的环境问题和国际争端,对于今天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从而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在不同的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先进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内容、要求和任务。

在当今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并且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当今中国的先进文化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它始终以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全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凝聚和激励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和动力;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观念升华,又对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反映和体现。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团结和领导体全体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着力培育社会主义的“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现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是:第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这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也是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之本。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我们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坚决反对多元化,这既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我们党所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得出的最深刻的教训。

第二,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时代的主旋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因此,社会主义文化既不同于服务于封建帝王将相的封建主义的文化,又不同于服务于少数有钱人的资产阶级文化,也不同于少数人孤芳自赏的精英文化,而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大众的文化第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三面向”的方针。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富有时代意识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和塑造适应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面胜利的一项基础工程。

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面向世界,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要站在时代的最前沿,高度重视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