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统一高句丽收复辽东的战争隋唐时期统一高句丽收复辽东的战争辽东或称辽左、辽海,泛指今辽河流域及其以东广大地区。
自战国燕置辽东郡始,辽东地区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成为其领土重要组成部分。
5世纪初,前汉末年兴起于浑江中下游一带的高句丽逐渐强大,趁中原王朝衰弱之机,逐渐占有辽东地区。
在汉代郡县区域内发展起来的高句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和南北方的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在政治上,接受中原王朝的封号,为其藩附;在经济上,向中原王朝纳贡。
隋朝建立后,用兵东北,意在收复高句丽地方割据政权统治下的辽东。
隋朝灭亡后,唐朝初年继续用兵辽东。
这是隋唐统一全国大规模军事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是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
然而,有些中外历史著作对隋唐收复辽东的行动多有非难,他们或因人废事,或因事非人,或抱有某种目的,借史地研究为其现实目的服务。
为此,全面论述隋唐时期用兵辽东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隋文帝收复辽东隋王朝建立后,文帝晋授隋句丽王汤为大将军,改封高丽王,朝贡使节年年不断,继续保持着臣附关系。
文帝开皇九年(598年),隋灭南朝的陈,在结束自三国以来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步。
实现全国的统一,结束近400年来的割据局面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隋朝的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收复被高句丽占据的辽东地区势在必行。
这种统一的趋势,高句丽王汤也有所认识。
为了阻挡隋对全国的统一,在陈灭亡以后,高句丽也积极备战,“治兵积谷,为拒守之策”。
①。
对藩属隋朝的靺鞨、契丹等少数民族,加以“驱逼”、“固禁”,并以财货收买弩手,整修兵器,阻挡隋朝使者到东北地区行使使命,破坏东北与中原地区的正常往来,“又数遣马骑.杀害边人”,破坏生产。
隋文帝警告高句丽王:不须“遣人密觇消息”,要“守藩臣之节,奉朝正之典,自化尔藩,勿忤他国”;并以陈朝的下场告诫高句丽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衍,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②。
高旬丽不但不听从文帝玺书劝告,反而变本加厉,主动向隋朝进攻。
开皇十八年(598年)二月,高句丽王高元“帅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挑起了隋朝收复辽东讨伐高句丽的战争。
高句丽王高元进犯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垮。
文帝闻知此事大怒,派汉王谅、王世积为行军元帅,率水陆30万人讨伐高句丽。
598年6月,隋师到达辽水,高句丽元“惶懼,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③文帝于是罢兵。
隋朝虽然暂停讨伐高句丽,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高句丽“每遣使人,岁常朝贡,虽称藩附”,但常常“动作邪说,心在不宾”④。
这种状况使隋“朝野皆以辽东为意”⑤。
——————————————①《资治通鉴》卷178。
②③④《隋书·高丽传》。
⑤《隋书·刘炫传》。
二、隋炀帝对辽东的三次用兵炀帝用兵收复辽东,共计3次。
第一次在大业七年(611年)二月。
在发兵之前,炀帝进行了积极的准备。
是时,隋朝国力日益强大,北方的突厥等族已降服,高句丽地方割据政权和隋统一的中央政权的矛盾更加突出。
一些有识之士献计炀帝,指出“高丽之地,……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
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
”“当陛下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①于是,炀帝继承父业,决意收复辽东。
大业四年(608年)初,诏发黄河以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以使转运饷械;在涿郡建临朔宫作为出兵指挥之所。
大业六年(6lO年),令“天下富人,量其资产”,出钱买马,“于是马匹至十万”,又“复点兵具器仗,皆令精新”②。
大业七年(611年)二月,下诏讨高句丽。
令征天下兵往涿郡集中。
征兵有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3万人,岭南排镩手3万人;令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造船300艘;河南、江南、淮南造戎车5万辆送高阳,供军士挽载衣甲帐幕;发河南、河北民夫运送军需;又征调江淮以南民夫及船只运黎阳、洛口诸仓米至涿郡;派征鹿车(人力小车)夫60余万人运米于泸河(今大凌河)、怀远(今辽中县附近)2镇。
大业八年初,四方军队皆集中于涿郡,炀帝下令大举进军。
陆路出24道左右各口军。
每军设大将、亚将各1人,统帅骑兵40队,步卒80队。
骑兵每队百人,十队为一团,共40队;步兵2队为1团,设偏将1人。
又有辎重、散兵等4团,由步兵护送而行。
又在每军置受降使者1人‘承诏慰抚,不受大将节制”。
炀帝又令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统帅水军,由东莱出发,浮海先进隋军“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③。
炀帝收复辽东,决心很大。
但他所命诸将各率1军出24道,是以壮军威。
查诸实际,隋共有9军30.5万人。
612年3月,炀帝亲征,引军进至辽水,被阻于辽东城(今辽阳市)下。
炀帝令水陆两军并进攻占平壤。
结果,水军战败,陆路中高句丽诈降之计,也大败而归,30万人仅剩2700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
④究其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炀帝专权,使诸将难以机动行事。
炀帝严令诸将“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母得专擅”;又令诸将,高句丽如乞请投降,必须抚慰,不得纵兵进攻。
当隋兵将要攻破辽东城时,“城中人辄言请降;诸将奉旨不敢赴机,先令弛奏,比报至,城中守御亦备,随出拒战。
如此再三,帝终不悟”。
⑤炀帝虽有收复辽东的雄心,但他不是一个懂军事的指挥者,因之使隋军多次失去良好的战机,导致失败。
第二,诸军未有全权主帅,事权不一,也贻误了取胜良机。
例如,当隋军大将于仲文率军进攻时,高句丽遗大臣乙支文德到其军营诈降,以观虚实。
于仲文已奉炀帝密旨擒拿乙支文德,但不受大将节制的慰抚使刘士龙坚持不允,听其逃去。
于仲文感叹地说:“古之良将能成功者,军中之事,决在一人,今人各有心,何以胜敌!”⑥第三,粮饷安排不妥。
宇文述、于仲文从泸河、怀远率大军30万渡鸭绿江攻平壤,这样的长途远征没有专门运送粮饷之人,而是“人马皆给百日粮,又给排甲、棆矟并衣资、戎具、火幕,人别三石以上,重莫能胜至”。
这种状况本应及时改变,但炀帝一意孤行,反而——————————————①《隋书·裴炬传》;《资治通鉴》卷181。
②《隋书·食货志》。
③《资治通鉴》卷181。
④《资治通鉴》卷181。
下令“士卒有遗弃米粟者斩”,迫使将士将军粮掘坑埋掉,导致“才行及中路,粮已将尽”①的局面,造成军中乏食,饥困交迫,士气低落。
第四,高句丽备战多年,且战守得当。
早在隋文帝灭陈之时,高句丽就择将练兵,屯积军粮,修理战具。
这样,高句丽“闻陈亡而惧,惧于九年之前,机发于九年之后,效著于二十三年之余,而施及于五十余年之久”。
②再加上高句丽采取了“婴城固守”、诈降等策略,使以逸待劳的高句丽军得以战胜。
炀帝于大业九年(613年)正月,再次发兵收复辽东。
他吸取了第一次远征失败的教训,首先在辽东古城贮备军粮,允许诸将“便宜从事”。
四月,双方在辽东城展开激战。
高句丽军“婴城固守”。
隋军“飞楼、橦、云梯、地道四面俱进,昼夜不息,而高丽应变拒之,二十余日不拔,主客死者甚众。
”③正当双方相持不下之时,受命在黎阳仓督运军粮的杨玄感,认为有机可乘,伙同其弟玄纵、万石等人,试图起兵夺取洛阳,称帝于天下。
杨玄感骗得民夫及江南船夫8000余人的支持,引兵攻打洛阳。
此时,炀帝在辽东督军猛攻辽阳城,已势在必夺;然而,洛阳告急的消息使炀帝大为惊恐,只好放弃攻城,连夜退兵。
“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按堵不动,皆弃之而去。
”④这样,一场本应胜利的战争再告失败。
大业十年(6l 4年)二月,炀帝下诏复征天下兵,百道俱进,收复辽东。
一月,隋将来护儿“帅师度海,至卑奢城,高丽举国来战.护儿大破之,斩首千余级。
将趣平壤,高元震惧”。
⑤连年的战争已使高句丽困弊不堪,国力不支。
高元深知坚持和隋军作战,不但辽东域池难以保全,平壤也有被攻占的危险,于是便遣使议和,送还逃亡到高句丽酌原隋朝大臣斛斯政。
此时,隋朝国内农民起义的烽火已成燎原之势.炀帝也深知无力再大举进攻,便趁机答应了高旬丽王元的请求,招来护儿班师,旧已赶画洛阳。
当时,如果隋军一鼓作气,收复辽东是可能的。
正如来护儿所说:“今高丽困弊,野无膏革,以我众战,不日克之。
”但因炀帝急欲保住帝位,缺乏战略眼光而使第3次收复辽东又以失败告终。
隋朝四伐高句丽.力图收复辽东.其战争性质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与地方民族割据政权之间的矛盾。
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
隋朝四次用兵辽东,炀帝三驾辽左,无可厚非。
但是,战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炀帝准备战争的残酷手段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战争的失利和隋政权的垮台。
战争的发动者无力驾驭指挥这场战争取得胜利,招致身败名裂,这是值得汲取的教训。
三、唐朝初年对辽东的收复唐朝建立后,高句丽仍据辽东并对唐朝保持臣附关系。
武德七年(624年).李渊遣沈叔安册封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
李世民继任皇帝位后,极力主张收复辽东。
他认为“辽东故中国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⑥李世民为收复辽东做了一系列的准备。
他吸取了炀帝亲征辽东的教训,积极创造收复辽东的条件。
首先,调查高句丽国内情况,创造出兵时机。
高丽王建武“惧伐其国,乃筑长城,东北自——————————————①《资治通鉴》卷181。
②王夫之:《读通鉴论》。
③《资治通鉴》卷182。
④⑤《隋书·来护儿传》。
⑥《新唐书·高丽传》。
扶余城,西南至海,干有余里”,①积极备战。
李世民在表面上对高句丽使者“优劳甚至”,同时多琵使者侦察高句丽的动向。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世民派职方郎中陈大德去侦探高句丽的虚实。
陈大德以雅好山水为名,用重金收买各地官吏,“导之游历,无所不至”,对高句丽的山川、城邑、风俗,“悉得纤曲”。
②第二,予民休息,发展生产。
定出“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改善国内政治,善于讷谏和用人,创造收复辽东的社会条件。
第三,广泛争取民众支持收复辽东。
统一辽东反映了国家民族的共同愿望,民众积极支持收复辽东的行动。
“远近勇士应募献攻城器械者不可胜数”,“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计,皆曰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
③第四,高句丽内乱,为李世民收复辽东提供了机会。
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杀其王武,立武第藏为王,自为莫离支。
泉盖苏文凶暴不法,国人苦不堪言,国内大乱。
贞观十八年,泉盖苏文进攻新罗,挑起战端。
唐太宗派玄奖前往制止,并告诫说:“辽东诸城,旧并中国郡县,高丽今必求本地,中国亦须复疆土”④,泉盖苏文不服。
于是唐太宗调兵遣将,准备军粮;召见郑元寿、张俭等隋朝官吏.了解炀帝失利原因,辽东山川险易,水草美恶;提拔善于用兵的程名振等人,委以统兵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