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动物源性细菌

12.动物源性细菌




不定
+

+
+

+
+

+
+
+
(五)抵抗力
较强,在土壤、毛皮、病畜的脏器和分泌 物、肉和乳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
二、 致病性与素 2.侵袭力:荚膜、透明质酸酶。
荚膜、透明质酸酶等使细菌能通过完整的皮肤、 黏膜进入宿主机体,并在宿主机体脏器内大量繁殖 和快速扩散入血流。
毒性作用主要是直接损伤微 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通透性 增加,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微循 环灌注量明显减少,血液呈高凝 状态,易形成感染性休克和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DIC)。
(二)所致疾病—炭疽病
传染源:患病的食草动物及其制品或被污染物。 草食动物很易感,人对炭疽杆菌中等敏感。
传播途径:多途径感染 接触 ——皮肤炭疽,最为多见。 食入 ——肠炭疽 吸入 ——肺炭疽
(三)免疫性
以细胞免疫为主。一般认为布鲁菌感染 后形成的免疫是有菌免疫。
病后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有调 理作用。
感染后可引起Ⅲ、IV型超敏反应。病程 中免疫保护和病理损害往往交织存在。
三、微生物学检查
血 骨髓
分离培养
涂片 生化反应 玻片凝集
1.血清学试验 IgM抗体检测、抗球蛋白试验等。
动物源性细菌
一、概述 是以动物作为传染源,同一种病原 菌既引起动物又引起人类的某些传染病 ——人兽 (畜)共患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畜牧区或自 然疫源地。
患有人兽共患病的病人和病兽,或携带病原 体的人和兽均可成为传染源。
二、人畜共患病的分类
(一)按其病原体的储存宿主分类
1. 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病原体的储存宿主 是动物,通常在动物中传播,偶尔感染人类,人 间流行是动物间流行波及的结果,如鼠疫、狂犬 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2)肺鼠疫:既可是原发性,亦可是继发于腺鼠 疫。病人高热寒战,咳嗽、胸痛、咳血、呼吸困 难,全身衰竭而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多于2~4d内 死亡,死亡率高达95%。肺鼠疫因发绀和皮肤出血 坏死,死亡后皮肤呈黑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3)败血症型鼠疫:为最凶险的一型。多继 发于肺鼠疫或腺鼠疫。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 谵妄或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及广 泛性皮肤出血和坏死等,死亡率可高达100%。
3.肠炭疽:亦较少见。起病为剧烈腹痛、腹泻、 呕吐、大便为水样。严重病例继之高热,血性大 便。病死率为25~75%。
免疫性
感染炭疽(包括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或 接种疫苗后,均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免疫作用主要与抗毒素及吞噬细胞的吞噬作 用增强有关。
微生物学检查
采标本注意:严禁在室外剖检病体 直接涂片镜检(荚膜、竹节状) 分离培养与鉴定:菌落形态、串珠试验(青霉
素0.05~0.5U/ml)等。 青霉素串珠试验阳性,对本菌有鉴别意义,其
它需氧芽胞杆菌无此现象。
炭疽杆菌
蜡样芽胞杆菌
枯草杆菌
青霉素0.05~0.5U/ml 炭疽杆菌串珠试验
炭疽芽胞杆菌与其他需氧芽胞杆菌的鉴别
性状 荚膜 动力 溶血 肉汤生长
青霉素串珠试验 噬菌体裂解试验 NaHCO2琼脂平板 动物致病力试验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
直接涂片镜检:革兰染色、美蓝染色, 观察形态和染色特性。
分离培养 血琼脂平板 可疑菌落 作涂片染色、噬菌体裂解试验、血清凝集 试验等进一步鉴定。
免疫荧光试验用于快速诊断
防治原则
(一)预防
1.灭鼠灭蚤:降低鼠疫主要宿主动物的密度,动物鼠 疫流行空间明显缩小,流行强度就会明显减弱。
2.动物鼠疫的监测及控制:在短时间内尽可能把疫区 内的鼠类消灭,防止疫情扩大、蔓延。
2. 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病原体储存宿主是人, 通常在人间传播,偶尔感染动物,如甲型流感、 人型结核等。
3. 人与动物并重的人兽共患病 人与动物均为储存 宿主,病原体可分别在人、动物中循环,这类疾病 在人、动物中都可以流行,如日本血吸虫病等。
4. 真性人兽共患病 病原体以动物为中间宿主,人 是终末宿主,对病原体的循环,人与动物都是必不 可缺少的,如牛、猪的绦虫病等。
(二)所致疾病
家畜—母畜流产等 人类—波浪热
家畜(牛、羊、猪) → ↓
人类感染——波浪热
母畜流产、乳腺炎、 子宫炎等;
睾丸炎、附睾炎等。
(二)所致疾病
人类 ——波浪热 多途径感染
发热 (发热消退)
实验室相关感染
2010年12月份,东北农业大学27名学生和1名 老师在山羊解剖实验过程中感染了布鲁氏菌。 1. 实验室在购买山羊时没有经过动物防疫部门的 检疫; 2. 实验室可以做检疫,但也没检疫; 3. 做实验本应采取戴口罩、手套等防护措施,而 老师要求不严格,一些学生甚至是教师本人也没 有戴手套、戴口罩便直接解剖山羊。
特点:有自然储存宿主和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性 和季节性。
所致疾病
传染源:鼠或啮齿类动物、病人。
途 径:鼠蚤、人蚤、呼吸道。
鼠蚤


鼠蚤 接触
人 呼吸道 人
人蚤
人间鼠疫
(1)腺鼠疫:最为常见,占85~90%。好发部位 依次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和颈淋巴结。病 初即有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淋巴结及其周围组 织显著红肿热痛。若及时治疗,淋巴结肿可逐消失; 治疗不及时,常可发展成为败血症或肺鼠疫。
俗称“炭疽杆菌 ”,它是人类历 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1.最大的G+粗大杆菌,两端平切,单个呈方砖状, 排列呈竹节状。
2.有氧条件下形成椭圆形芽胞,位于菌体中央。 3.有毒菌株在人和动物体内或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可
形成荚膜。
培养特性
1.需氧或兼性厌氧,普通培养基中易繁殖,最适温度 30~35℃。 2.琼脂平板培养24小时,长成灰白色R型菌落。菌落 边缘不整齐,呈卷发状。 3.液体培养基中呈絮状沉淀生长;明胶穿刺培养, 呈倒松树状,表面液化呈漏斗状;在含NaHCO3血 液琼脂平板上,有毒菌株形成粘液性菌落。
鼠毒素对人的损伤作用不清楚。
F1抗原 ——荚膜抗原,抗吞噬。 V/W抗原 ——毒力抗原,抗吞噬-胞内寄生菌。 外膜蛋白 ——突破防御、增强致病性。 内毒素 ——发热、休克、DIC等。 鼠毒素(外毒素)——对鼠类有剧烈毒性
(二)所致疾病: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在人群发病前,先有鼠类的发病和流行。先 有鼠间鼠疫后有人间鼠疫。
鼠疫耶尔森菌(Y. pestis)
俗称鼠疫杆菌,是鼠疫的病原菌。
鼠疫主要是在野生啮齿类动物间传播的一种烈 性传染病,通过鼠蚤叮咬而传染人,引起严重 疾病,死亡率极高。
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世界性大流行。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军曾利用鼠疫耶尔森菌 制造细菌武器,我国东北地区发生过流行。目 前世界各地仍有散发病例。
羊 A :M = 1 :20 牛 A :M = 20 :1 猪 A :M = 2 :1
主要布鲁菌的特性与鉴别
特性
牛布鲁菌
常见宿主

CO2需求
+
尿素酶试验
+
H2S产生
++
含染料培养 基中生长
碱性复红(1 : 50000) +
硫堇 (1 : 25000)

A血清
+
凝集反应
M血清

羊布鲁菌 猪布鲁菌


抵抗力
1. 繁殖体抵抗力不强,芽胞抵抗力强。 干燥土壤、皮毛中存活数年至几十年。
2. 炭疽芽胞对碘特别敏感 1 :2500碘液、0.5%过 氧乙酸10min即杀死芽胞。
3. 青霉素、先锋霉素、链霉素等高度敏感。
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荚膜 具有抗吞噬作用,有利于细菌在机体组织 内繁殖与扩散。
炭疽毒素 保护性抗原(PA) 致死因子(LF) 水肿因子(EF)
(一)预防
3.疫苗接种 4.疫区封锁 5.加强国境、海关检疫。 6.警惕生物武器
(二)治疗: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
第三节 芽胞杆菌属
是一群需氧或兼性厌氧、有芽胞的G+粗 大杆菌,主要的致病菌是炭疽芽胞杆菌。
炭疽芽胞杆菌 枯草芽胞杆菌 蜡样芽胞杆菌
炭疽病 败血症及虹膜炎 食物中毒
类炭疽
炭疽芽胞杆菌
第一节 布鲁菌属
对人致病的有牛、羊、猪、犬布鲁菌,我 国流行的主要是羊布鲁菌(B. melitensis ), 其次为牛布鲁菌(B. abortus )。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G-小球杆菌或短杆菌,S型菌株有微荚膜。
血培养基培养4~5天→
(二)培养特性
需氧,牛布鲁菌初次分离培养需5~10%CO2。 营养要求高 ——用血液或肝浸液培养基。生长 缓慢,48小时可长出微小、透明、无色的S型菌落。
(三)生化反应
大多能分解尿素和产生H2S。根据尿素酶活性、 产生H2S的多少、在含碱性染料培养基中的生长情 况,可鉴别羊、牛、猪等三种布鲁菌。
分解尿素(尿素酶活性:猪>羊>牛) 产生H2S(产生能力:猪>牛>羊)
(四)抗原与分型
光滑型布氏杆菌有A (abortus)抗原和M (melitensis)抗原两种菌体抗原成分,两种抗 原在不同的布鲁菌中含量不同,可供鉴别。
(三)免疫性
鼠疫病后能获得持久免疫力,很少再感染。
体液免疫:针对F1 抗原、V-W抗原的抗体, 具有调理吞噬、中和毒素等作用。
细胞免疫:由于鼠疫耶尔森菌可在吞噬细胞 内繁殖,因此抗感染也依赖于细胞免疫和吞噬细 胞对病菌的消灭。
微生物学检查
鼠疫是甲类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因此须在 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3或P3)并严 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