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虬津水文站实施方案

虬津水文站实施方案

江西省水文基地设施项目2015~2017年实施方案水文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公益事业。

水文工作不仅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提供全面服务,而且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等水安全问题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洪涝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水多、水少、水浑、水污染”四大水问题严重困扰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水文基础资料,水文的基础地位更加重要,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对水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长期以来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还存在着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监测能力较低、服务手段落后、基层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等问题,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文工作,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水文基本建设的投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水利部水文局《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15-2017)》纲要以及《江西省水文基础设施“十二五”建设规划》,按照规划,江西省水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5-2017年建设内容有:1处新建水文站;12处改建水文站(樟树、虬津、康山、虎山、居龙滩、沙子岭、星子、香屯、坝上、娄家村、栋背、石镇街);10处水位站测流能力建设(鹰潭、棠荫、赣州、葫芦阁、新余、解放桥、滁槎、楼前、蒋埠、昌邑);1处改建水环境监测中心(鄱阳湖)。

虬津水文站1 概况虬津水文站位于江西省永修县虬津镇,地理位置为东经115°41′,北纬29°10′。

设立于1980年10月,属大河控制站,是修水水系仅有的一处国家重要水文站。

控制断面以上流域面积9914km2。

人员编制为8人。

现有降水、蒸发、水位、流量、水质、水温、岸温等测验项目。

1.1 水文与气象修水,为江西五大河流之一,属鄱阳湖水系。

它好似一条蓝色绸带,左折右旋,跌跌宕宕,飘逸在赣西北大地上,流域面积14797km2,主河长419km。

其源出自湘、鄂、赣边境的幕阜山脉,上源有三支,于渣津汇流后始称修水,源头位置为东经113°58′,北纬29°04′。

东流至修水县城,先后纳东津、铜鼓、武宁三水,水量大增;修水以下过武宁至永修,两岸陆续有小支流注入,至永修县城又纳潦河,再行30km于吴城镇入鄱阳湖,河口位置为东经116°00′,北纬29°11′。

总体观之,修水流域呈箕状,北、西、南三面高山连绵,北、西以幕阜山脉与湖北省分界,西面以大侈山与湖南省分界,南面上游部分以九岭山脉之黄岗山与锦河流域分界;九岭山脉其他段落,横贯于修水主流与支流潦河之间。

全流域包括修水、武宁、永修、铜鼓、奉新、靖安和安义等7县,耕地241万亩,人口近200万。

修水流域山川秀美,地形复杂。

山地占15%,丘陵占48%,台地平原占37%,它们相互交错而又浑然一体。

自抱子石以上为上游山区,河道平均坡降为1.05‰,群峰夹岸,水流湍急,河面宽50~150m米;抱子石至柘林为中游丘陵区,三都、武宁两大盆地位于此段,河道平均坡降为0.42‰,水面逐渐拓宽,由150米扩至300~400m;柘林水库大坝以下为下游,河道渐入冲积平原,水势平缓,坦坦荡荡,平均坡降仅为0.12‰。

修水自高山直泻而下,落差大且水量丰,总落差676m,多年平均流量390m3/s,多年平均径流量123×108m3,干流及主要支流水力资源蕴藏量25.4×104kw。

流域植被良好,多年平均输沙量仅153×104T。

据虬津水文站实测资料统计,最大年径流量是1998年的199.7×108 m3,最小年径流量是2007年的44.49×108 m3。

实测最高水位25.29 m,相应流量4070 m3/s,实测最大流速为2.33m/s,实测最大水深11.2m。

实测多年平均流量293.5m3/s。

实测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601.3mm,4~9月降水量919.8mm,占年降水量57.4%,最大年降水量是1998年的2442.1mm,最小年降水量是2007年的1165.7mm;多年平均年蒸发量815.2mm。

修水流域气候宜人,属亚洲东南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7.6℃,无霜期260~280天,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604mm,7~9月多出现雷阵雨天气,多年平均蒸发量1107mm。

1.2 地质地貌虬津地处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九岭——高台山台拱九岭穹断束,区内地层发育较全,从元古界至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

以元古界板溪群和新生界红色岩层及第四系地层分布最广,第四系地层从更新统到全新统均有分布,地层厚度从支流到主流河谷、再到湖滨平原逐渐增大。

区域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可不进行抗震设防。

地形地貌以丘陵和滨湖水网地貌为主。

1.3 附图附表1.表1.3.1 虬津水文站水文特征值表2.图1.3.1 虬津水文站流域位置图3.图1.3.2 虬津水文站测验河段平面图4.图1.3.3 虬津水文站大断面图5.图1.3.4 虬津水文站缆道示意图表1.3.1 虬津水文站水文特征值表站名水位(m)雨量/流量历史最高历史最低30年一遇50年一遇年最大降水量(mm)最大流速(m/s)最大水深(m) 虬津25.29 15.69 24.85 26.12 2442.1 2.33 9.5 图1.3.1 虬津水文站测站位置示意图图1.3.2 虬津水文站站院现状平面图图1.3.3 虬津水文站大断面图图1.3.4 虬津水文站缆道示意图2 现状及存在问题2.1 现状虬津水文站属大河重要控制水文站,测验项目有降水、蒸发、水位、流量、水质、水温、岸温等,该站核定人员编制为8人,实为5人,其中高工1人,主任科员2人,科员1人,高级工1人。

该站现有职工生活用房为上世纪70年代所建,面积很小,且已老旧破败,墙体裂缝和屋面漏雨;无办公用房,在缆道房里办公,面积较小;降水、蒸发观测设施已严重破损,观测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该站站院地形落差较大,布置凌乱;测验与办公设备都为90年代配置,现已落后老旧。

2009年根据需要,报请江西省水文局将部分结转的专项资金经变更用途,对该站测验设施进行应急改造,新建了水位观测平台、观测码头、水文测流缆道和缆道房150m2,目前水位观测设施能观测到历史最高洪水和历史最低水位,已满足水位测验需要;流量测验设施测洪能力大于50年一遇,能满足流量测验需要。

2.2 存在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对水文基础设施投入总体不足,原有的虬津水文站存在监测能力不足,水文服务能力低下、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等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的要求不相适应。

生产生活用房大部分为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现已成为危房。

为提高该站的测验能力,曾于2009年新建一处水位观测平台、测流缆道及缆道房,解决了测验问题,但职工生活用房为危房,存在安全隐患,现已不能住人,业务用房不能满足正常办公的要求,与水利部提出的“水文基础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有较大差距,存在主要问题是:1、测验河段基础设施该站测验河段桩点及断面标志已老旧缺失,需重建。

2、生产生活用房该站现有生活用房为上世纪70年代所建,面积很小,且已老旧破败,墙体裂缝和屋面漏雨,现已不能住人,严重影响该站职工的正常工作生活,急待拆除重建;无办公用房,满足不了职工正常办公的要求,达不到《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中对大河控制站的要求,影响正常水文业务工作的开展,应根据需要新建生产生活用房。

3、降水、蒸发观测设施及相关设备该站E-601型蒸发器、岸温观测百叶箱均为上世纪80年代所购,已严重破损,需重置。

观测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需重建。

4、附属配套设施该站站院地形落差较大,无挡土墙等防护,易滑坡,存在安全隐患;站院中杂草丛生,布置凌乱,现有围墙老旧且未闭合,与大河控制站的整体形象不相匹配,宜以缆道房及其附属设施为依托,对站院进行整体规划。

5、仪器设备该站测验与办公设备都为90年代配置,现已落后老旧,满足不了日常测验及办公的要求,应根据需要购置常规测验设备和办公设备。

3 建设目标、任务与规模3.1 建设目标虬津水文站建设目标是新建生产生活用房,改造站院及附属设施,提高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引进先进的水文测验设备,提高水文测报和应急监测能力,提升水文应急监测能力的科技水平,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扩大资料收集范围,促进水文业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高水文行业的综合服务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2 建设任务与规模3.2.1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进行该站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测验河段基础设施、流量测验设施、降水、蒸发观测设施、生产业务用房、供电、给排水及其他设施。

建设规模见表3.2.1。

表3.2.1 虬津水文站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表3.2.2 仪器设备依据工程建设内容,按照《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276-2002)》及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原则,购置水准仪、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LS25-1型流速仪、探照灯、挂式空调、电视机、生产办公桌、椅、柜等设备。

配置情况见表3.2.2。

表3.2.2 虬津水文站测验仪器设备配置表4 方案设计4.1 设计标准该站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水位26.10m,岸上观测设施和站房、供电线路及设备建在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上。

报汛标准:确保测站的水情信息在10分钟内到达市中心,15分钟内到达省中心,20分钟内到达国家防总。

设施设备建设:依据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水文基础设施建设与仪器设备配置按照《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设计。

4.2 总体布设新建基础设施、降水蒸发观测设施、生产业务用房等其它附属设施,选型配备全站仪、E-601型蒸发器、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及生产办公等仪器设备。

图4-1 虬津水文站地形及平面布置图4.3 基础设施1、新建断面桩2个、断面标3个、基线标2个、基本水准点3个、断面界桩2个。

2、新建观测道路30m,路面宽1.2m,采用5%碎石水稳层,C30砼现浇路面。

4.4 降水、蒸发观测设施新建12×12m标准降蒸观测场1处,雨量信息采用翻斗式雨量计结合远程采集终端设备,实现自动采集、传输。

4.5 生产生活用房新建生产生活用房304 m2,建筑层数为二层;主要功能为职工宿舍、办公和值班室。

本生产用房为低层建筑,建筑耐火等级取二级,屋面防水等级取三级,防水层耐用年限应达到10年;框架结构,安全等级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烈度6度。

室内给水管PPR、室外给水管PVC、室外排水管UPVC;采用220V低压供电,在一层设置总配电箱,节能灯做一般照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