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香椿约有十余个栽培品种,大体上可分为红椿和绿椿两大系列。
作为木本蔬菜,以选择红椿系列为优,如红香椿、褐香椿、黑油椿、红油椿、红芽绿等品种。
而绿椿系列,树干通直,宜作为速生用材树种。
采种:香椿5一6月开花,果实10一11月成熟,果实成熟时红褐色,此时可采果取种。
应选择15一30年生的高大健壮母树采集种子,晾干选净的种子千
粒重15克,发芽率40一50%。
育苗:播种育苗在2一3月进行,温水浸种催芽,每亩播种3千克,可产苗10000一15000株。
可采取埋根和留根的方法育苗,每亩可产苗2万株左右。
1年生苗高超过1米,即可出圃造林。
此外,根蘖苗也可用于造林。
农民在进行四旁绿化时,就常常挖出大树旁的根蘖苗进行栽培,成活率很高。
造林:大穴整地,50×50×50厘米,裸根起苗,早春造林。
用材林的初植密度为株行距2一3米;菜用林的初植密度为每亩240一300株。
管理:幼林要除草松土,企1一2次。
菜用林要矮化修剪,促进枝萌发。
由于香椿生长迅速,栽植当年,就要进行矮化。
可采取摘方式进行矮化,使树高保持在1米左右。
香椿在栽植的第二年,便可采收椿芽,3年以后可形成一定的产量,一般每年每株可产鲜椿芽3公斤左右。
5年后,可轮流对植株进平茬,每次1/3,平茬时保留树桩30厘米,以促进生长更多的萌发枝。
菜用香椿林,每年每亩要施用有材3一4吨,每次采摘椿芽后要追施混合肥,以保证椿树对营养的需
求,以生产优质椿芽。
大棚栽培:约在10月中旬,挖起落叶后的1年生实生苗,移植于大棚温室内,栽植密度为0.2×0.4米,每公顷大棚生产用地可定植75000株。
大棚栽培香椿,可保证椿芽的规模化生产,且品质优良,但管理要求也相应提高。
椿芽采收技术
采收时间:椿芽采得过早,产量低;采得过迟,品质差。
头茬芽,即在枝头顶端最早萌生的芽,宜在12-15cm时采收,此为椿芽中的上品,品质和颜色俱佳。
二茬芽,即头茬芽采收后萌发生长的侧芽,可在20cm左右时采收,此时不宜整枝采收,要在基部留下2一3片叶,以形成辅养枝,恢复树势。
椿芽采收的重点是头茬芽和二茬芽,三茬芽及以后的芽产量低、品质差。
温室大棚内培育的棒芽萌发比较整齐,大致10天可采一次,可采4一5次。
采收方法:采收椿芽,最好用刀剪采取,尽量避免用手辨滴,以免伤枝,影响再次萌芽。
采下的椿芽,捆扎成把,小袋包装,防止萎蔫。
如不能立即上市,可将芽把在清水中泡12小时,然后单层放置于木架上,在0一10℃的环境下贮
存数天。
2///红椿主要分布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温15-22℃,极商厚低温-3-12℃,年降水量1250-1750毫米红椿,相对湿度80%。
土壤为红壤和砖红壤,pH值4.5-60。
红椿为阳性树种,不耐庇荫,但幼苗或幼树可稍耐阴。
在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疏林中,生长较快。
本种萌芽更新能力较强,在空地或疏林下,特别是火烧迹地或退耕地,天然种更新效果很好,但在密林下或庇荫地更新困难。
适宜砖红壤性土及黄壤,在石灰岩淋溶土上也可生长。
对水肥条件要求较高,在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及中性土上生长良好。
在良好的立地条件生长迅速,云南西双版纳的15年生树高20米,胸径25厘米。
3~4
月开花,10~11月果熟,在广东、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南部地区5~7
月成熟。
种子细小,每千克约22万粒。
8月以前成熟的种子易失去发芽力,宜随
采随播。
1年生苗高1米地径大于1厘米时即可出圃。
造林多在春季进行。
株行距2×2米,病害少,虫害较多。
食梢暝蛀食枝梢,金龟吃食树叶,天牛为害树干,白蚁为害根部,需及时防治。
繁殖方法以种子繁殖方法为主。
蒴果熟开裂后散出种子,应及时采收。
种子容易丧失发芽力,宜即采即红椿播,或在低温下(5℃)贮藏。
播前应用温水浸种24小时催芽,出苗率达70%左右。
培育一年后,苗高1米多,可出圃造林。
毛红椿(毛红楝子)*
ToonaciliataRoem.var.pubescena(Fr.)Hand-Mazz.
楝科Melialeae香精属Toona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材质花纹美丽,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桃花心木”
形态特征:落叶或近常绿乔木,高达30米;幼枝被柔毛,干时红色,疏具淡褐色的皮孔,偶数或奇数羽状复叶,长25-40厘米,叶轴密被柔毛,小叶6-12对,披针形,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1-12厘米,宽3.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宽楔形,偏斜,全缘,上面无毛或疏被柔毛,尤其脉上更密;小叶柄长8-12毫米,被柔软毛,圆锥花序顶生,约与叶等长,被柔毛,花白色,长约5毫米,具短梗;花萼极短,具5裂片,被柔毛及缘毛,花瓣5,长圆形,长4-5毫米,被柔毛或缘毛;雄蕊5,与花瓣等长。
或轿车短子房5室,被粗毛。
蒴果长椭圆形,长2-2。
5厘米,具稀疏皮孔,木质干时褐色;种子两端具翅,长达15毫米,通常上端翅比下端翅长,翅扁平,薄膜质。
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毛红椿分布区的气候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
17.8-19.6℃,无霜期350天;年降雨量1139-1358毫米,相对湿度80%。
气候冬暖夏热,雨热同季,夏季雨量充沛。
土壤多为酸性红壤,PH值4.3-5.0。
毛红椿常与红椿(Toonaciliata)混生,喜光,幼树稍耐荫。
生长快,树高年生长量为0.75-1.1米,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能耐干旱和水湿,在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疏林地,林缘或沟谷地带生长最好,其生态幅也较宽,向北分布可至安徽黄山北纬30°40′,对湿度变化也表现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故从亚热带东部常年湿润地区到西部有明显干湿季的地区都有分布。
本种有较强的萌芽更新能力,在空地或疏林下,特别是火烧迹地或退耕地,天然下种更新效果很好,其种子具薄翅,因此易于传播和繁殖。
但在密林下或庇荫地更新较为困难。
其伴生植物多属南亚热带或热带的区系或成份,以关岭、册亨等地为例,常见的种有香椿(Toonasinensis)、臭椿(Ailamthusaltissima)、黄葛榕(Ficusvirens)、苦楝(Meliaazedrarach)、葱木(Araliachinensis)、穗序掌柴(Scheffleradelavagi)、余甘子(Phyllanthusembellica)厚果崖豆藤(Milettiapachycarpa)、粗糠柴(Mallotusphiippinensis)、芭蕉(Musasp)、海芋(Alolasiamacrorrhiza)等及桃金娘科(Myrtaceae)、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禾本科(Gramineae)植物和多种大型蕨类。
地理分布及省内资源现状:在我国分布于江西、云南、四川、安徽、湖南、广西、广东、贵州等省;印度和印度印西亚也有分布,毛红椿在贵州的分布区较为狭窄,稀少,在97年至98年的调查中仅见于罗甸城关、关岭板贵乡牛角井、安龙坡脚乡八坎,册亨花见、巧马、
秧坎、达秧等地海拔400-800米的疏林地,林缘或村旁。
在晴隆至关岭海拔1300米公路约长1.5公里地段有栽培,但都极为零星。
随着森林破坏的日益加重,毛红椿已极难见到成片分布林分。
根据调查情况,其资源情况风下表:
贵州省毛红椿资源现状表(略)
另外,据有关资料记载兴义、正安、望谟、独山有分布。
但此次调查未发现,独山分布点仅有的一株红毛椿已被砍伐。
繁殖方法:因毛红色椿萌芽更新能力强,在适宜条件下可天然更新。
可种子繁殖,蒴果成熟后应及时采收种子,因毛红椿种子易丧失发芽力,应随采随播也可进行低温(5℃)贮藏。
播种前可用温水浸种24小时催芽,可稍作苗床庇荫或在疏林下作床播种,一年生苗高可达1米,培育出的一年生苗即可出圃上山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