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3、理清课文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4、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2、反复阅读,体会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反复阅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
【教学重难点】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学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课文分析】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交代了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的情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包身工居住情况、饮食情况和劳动条件所作的面的介绍,又有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所作的点的描写,有广度又有深度。
生动地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无比愤恨,主题思想十分鲜明。
同时,通过文章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的尊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设想】本文篇幅较长,表达方式多样,反映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也有些隔膜。
教师必须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线索,了解背景知识,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以及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3、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4、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一、导语设计:本单元是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则短新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夏衍先生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背景知识报告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
浙江杭县人。
主要作品有《狂流》《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
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四、信息筛选(一)、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集中写了她们一天的生活,请同学们找出并进行评价。
明确:1、四点一刻:起床情形居住低劣2、四点半钟:早饭情景饭食粗劣3、五点钟:上工情景遭受虐待(二)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场景,从吃、住、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五、合作探究本文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新闻事实就是记叙性的材料,背景材料就是说明议论性的材料。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分析性的眼光,用速读、跳读的方法再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分清楚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
可以把材料分合成这样的形式,例如《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板书)(一)梳理探究:包身工的一天我们先来讨论“包身工的一天”,请同学们精读课文记叙性材料后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包身工的一天,以时间为顺序,主要写了哪几个片断?通过这几个片断,从哪几个方面反映包身工的遭遇?明确: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
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
接着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
最后是晚上六点钟,包身工放工时的情景。
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②从住宿、饮食、劳动条件三方面反映包身工的遭遇。
2、作者全方位地细致反映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目的是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而且富于批判的力度,给人以深深地震撼。
3、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明确: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
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
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
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
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
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
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这里,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
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
通过“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另外,还有一些典型事例,比如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典型细节,如她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等,都使得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
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
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
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
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附)板书:包身工点面芦柴棒小福子住吃劳动(二)梳理探究: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上面我们讨论了《包身工的一天》,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请同学们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再次精读课文说明议论性材料的作用:1、“说”的顺序是什么?明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趋向。
(包身工制度的产生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以及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有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原因的分析以及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和东洋厂“飞跃的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的数字等。
包身工制度的趋向如课文最后一段: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明确:三个原因:没有自由(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
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4)作者是如何预言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趋向的?明确: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2、“说”的方式是否相同?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明确:①不同②有的是直接议论,这在课文中随处可见。
有的是借说明议论,如对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没有自由、安全、工价低薄。
有的则是在叙述中议论,如关于包身工的来历的介绍,指出包身工是被“带工”凭着“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农村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有的是用比喻议论,如作者用船户养墨鸦捕鱼的事,来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有的则是在抒情中议论,如课文最后作者强烈要求摧毁包身工制度的愿望。
3、文中或借说明议论,或用比喻议论,或在抒情中议论,各有什么作用和含义?①借说明议论是为了更有力地揭露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的凶残、狠毒,深刻地说明了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无耻勾结,是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
②用比喻议论是为了更有力地控诉吃人的包身工制度,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做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③在抒情中议论含义是使作者怀着愤怒的感情,控诉了这种不人道的制度,并且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