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基本知识框架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基本知识框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 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 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 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 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 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 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 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③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国家 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要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分配原则是什么: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 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 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 经济效率的保证。 第二,两者又是一对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牺牲一些公平或保证公 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
(1)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改革和 完善分配制度的意义。(6分) 参考答案:(1)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 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2分) ②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 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2分) ③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 和谐。(2分)
两个影响最大的税种 1 增殖税 2 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征税对象: 个人 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 纳税人:
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 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 得所得的个人。
税率: 累进税率
特色: 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二、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吉某之母是外资企业的普通职工,月工资1000元; •吉某本人是小私营企业的老板,月利润7000元; •吉某之妻是一外资企业的经理,月收入6000元; •吉某之妹开了一个小商店, 月收入3000元。 •吉某之弟承包了责任田,完成上缴农业税之后,收 入不错。
这些分别属于什么方式的分配 ?
吉某之母的收入是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的收入; 按生 吉某本人的收入是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收入; 产要 吉某之妻的收入是按管理要素分配所得的收入; 素分 配 吉某之妹的收入为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吉某之弟的收入是 按劳分配。
一、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资料归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谁所有 有制共同发展(所有制)
生 产决 定 力
生 产 关 系
决 定
产品如 何分配
决 定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的必然性: (1)理论前提: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 入的部分,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 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征税和纳税
税收的基本特征
征 税 和 纳 税
税收及种类
我国税收的种类
纳税人和负税人
依法纳税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税收的基本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 力,依法 无偿取得 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C
①让一部分人首先富裕起来 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A.①② B.②③④ ②全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④实现整个社会的同步富裕 C.②③ D.①③
A 以下反映初次分配中有利于社会公平的措施有: A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B .提高行为税 C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D .免征个人所得税
五
财政
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内容: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 特点: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 本质:一种分配关系(财政收入和财
2.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有:
按劳动要素
按技术要素
按资本要素 按管理要素
按生产要素分配
(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
私营或外资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 按资本要素分配: 税后利润,居民存款储蓄所得利息 或购买债券或股票所得收入
按劳动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所获的工资
按技术要素分配: 科技工作者或信息工作者提供新 技术或新信息所得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 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管理工作 获得的工资收入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具有客观必然性:
一、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适 应的;(最终原因) 二、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四、实践证明。
读一读:材料一 改革开放后我国分配制度的探索与变迁过程
时间 1978年——1987年 1993年——2002年 2007年党的十七大 内容 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否定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 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益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 注重公平
几个易错点: 1.公有制范围内只有按劳分配,不存在其他分配方式。 2.凡是劳动收入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3.农民承包土地所取得的收入是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 4.技工凭技术工作所得的收入是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 5.按劳分配体现公平原则,其他分配方式体现效率原则。 6.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7.按劳分配是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 8.税收具有无偿性就是说国家征税以后对纳税人没有任何 回报。 9.税收的强制性就是说国家凭借对财产的所有权强制征税。 10.税收具有固定性,一经确定就不能改变。 11.全体公民都是纳税人。 12.纳税人就是负税人。
1、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 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税收是国家各项职能实现的物质基础; 3、依法纳税是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民应依法自觉诚信纳税。
财政收支关系(哪几种关系,怎么评价?)
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表明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表明国家财政要靠借债来维持。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 的利用,但这种状况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 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特别提示:财政节余并非越多越好,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的 闲置和浪费。财政赤字也并非一定不好,只要适时适度,如在通货 紧缩时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就会出现一定的财政赤字, 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若赤字过大,就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大 于社会总供给,引发通货膨胀。
企业个人
国家
含义 1、财政
实 现
2、预算
本质 实现过程 含义 中央预算
体系
内容
地方预算
财政收入 形式 税、利、债、费
经济建设的支出
关
系
形式
科、教、文、卫支出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财政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收支平衡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 > 财政支出 略有节余 财政收入 < 财政支出 财政赤字
政支出)
• • • •
预算与决算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报告 审查批准 上一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 财政部长 下一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
决算 预算
(是财政的主要环节)
首页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1.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
2. 分配政策
分配政策
财政 过多 财政 过少 企业个人 收入减少 减少经 建投资 影响其购买力 降低国家宏 观调控能力 国 家 企 业 个 人
2、税收的特征
(1)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2)税收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强制性
要求 保障
无偿性
固定性
1、税收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f
ggg是无偿性和固定性得以实现保证。 2、强制性和无偿性要求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三者缺一不可 ,三者统一于税法
㈡、我国税收的种类
1、税收的种类 ——根据征税对象划分: 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 、财 产税、行为税
四、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是公平的
物质前提 保证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效率提高,可以增加社会财富,这样可 以在更大范围上实现收入公平。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收入分配公平可以有效调动劳动者的积极 性,提高了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和“收入差 距过大、贫富分化”是我国最突出的三大社会问题。对此, 政府应该: D A.积极发展经济,鼓励效率优先 B.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拉动经济增长 C.提高人民币汇率,增加社会财富 D.调整经济政策,更加注重分配公平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 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更加注重公平”有助于: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地 位: 主体 基本原则
2 、实行范围: 公有制范围内
以劳动为尺度 3、分配尺度: (质、量统一)
4、分配内容: 个人消费品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5、分配结果:
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与个体经济相适应;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 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