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论文题目: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摘要河南农村经济目前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结构在优化调整中日趋合理;农民收入显着增加。

但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临新的发展,必须在宏观经济指导下,对农业结构继续加以优化调整,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使全省绝大多数农民稳步进入小康,以形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

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局面。

关键词:河南;农业;农村经济;城乡协调;发展Abstract:Nowadays,thereismuchimprovementintheagriculturalbasicfacilitiesandt hecomprehensiveproductioncapacity.Buttheper-capitalincomeoftheformer’sfamilyremainslowerthanthenationalaverageleve l.Guidedbythemacroeconomics,itisnecessarytooptimizethestructureofagricu lture,tointensifytheconstructureoffoundmentalinstallationandtoinvestsci enceandtechnology.ThenmostofformersinHenanprovincewillleadarelativelyco mfortablelife.Anewstageofdevelopmentineconomycoordinationwillprevailint ownsandcities.Atpresent,China'sagriculturalandruraleconomicdevelopment, oneofthebestperiodinhistory.Newruralreform,developmentlongwaytogo,wemus tupholdthe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asguidance,dosolidwork,innovati on,andconstantlyopenupagriculturalandruraleconomicdevelopmentsituation.Keywords:countrysideofHenan;countrysideeconomy;harmoniousdevelopment目录引言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着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

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同样是是一个农业大省,河南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着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总产量已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为全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省市县各级领导下,河南的数千万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胆改革,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河南的农产品供给状况持续好转,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有大幅提高,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业技术装备有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跨越。

科技的进步也为农业的生产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现在所占比例大约50%。

农业生产不断进步,农民的收入也是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着改善,农村发展活力显着增强。

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直接利益,我们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河南农村经济的现状(一)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河南省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业生产条件显着改善,2007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与1978年相比增长29倍;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718.71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7.9倍。

1998年至2007年累计投入支农资金达614.5亿元。

近年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又一次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显着提高。

截止2007年底,全省有机电井122.94万眼,比1978年增长一倍,配套机井占机电井数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71.0%上升到目前的93.5%,提高了22.5个百分点。

2007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4,955.84千公顷,较1978年增加了1,234.17千公顷,增长33.2%,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52.0%上升到2007年的62.5%,提高了10.5个百分点。

全省旱涝保收田2007年达到3,962.38千公顷,比1978年增加了2,010.65千公顷,增长了一倍以上。

农田水利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增强了河南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的增产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718.71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7.9倍。

主要农业机械中,大中型农用拖拉机达到14.94万台,比1978年增长2.6倍;小型农用拖拉机全省拥有量达到323.97万台,比1978年增长35.6倍。

农用排灌动力机械为99.78万台,比1978年增长1.3倍;农用水泵为207.97万台,比1978年增长2.7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省工、省时、省力、效率高且能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发展迅猛,彻底结束了镰刀、小铲割麦的历史。

2007年,全省联合收割机拥有量为9.32万台,比1978年增长236倍。

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搞运输致富奔小康,推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全省农用运输车从无到有,发展迅速,2007年底,全省农用运输车也达到213.61万辆。

农业机械拥有量的大幅增长,使全省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2007年全省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11千瓦,比1978年增长6.9倍。

全省实际机耕面积达到6,058.41千公顷,较1978年增长了近一倍,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76.4%,与1978年相比,提高了33.5个百分点;机播面积为6,564.13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26倍。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三)农村电气水平进一步提高据统计,2007年全省农村用电量达到223.89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15.9倍;平均每公顷耕地用电量由1978年的184.5千瓦小时猛增到2007年的2,824.5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14.3倍。

2007年全省化肥施用量(折纯)为569.68万吨,比1978年增长9.8倍,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为791公斤,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689公斤。

而且施肥技术、施肥比例更加合理,优质复合肥使用量逐年提高。

2007年农膜使用量为12.66万吨,比1990年的2.75万吨增长3.6倍;2007年农用柴油使用量为96.42万吨,比2000年的79.56万吨增长21.2%。

电气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为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持。

(四)乡村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7年底,全省乡镇企业经营单位数将达173.8万个,比2006年增加7.5万个;实现增加值4673亿元,比2006年增长28。

17%,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增速13.67个百分点。

2007年底,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62亿元,比2006年增长25.54%;实现税金239.43亿元,比2006年增长25.2%;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发展到1985家,比2006年增加572家;纳税超过3000万元的企业发展到134家,比2006年增加32家。

在新增加的企业中,工业企业增速较快,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而且新增的企业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就业人员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

2007年底,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060.5万人,同比增加25.7万人。

乡镇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将达到982.3亿元,同比增长20.67%,职工人均工资收入9268元,比2006年增加1401元。

(五)农民收入水平显着提高2009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4807元,比上年增加353元,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5%。

但是河南农民人均收入仍然低与全国5153元,相比少了346元。

从收入构成看,家庭经营纯收入2891元,占纯收入的60.1%。

其中:农业纯收入2380元,占纯收入的49.5%,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逐步提高,2009年同2004年相比,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9.5%上升到33.7%。

09年河南农民人均收入居全国第17位,农民收入呈现以下特点:(1)在本地从业收入少,导致工资性收入偏低。

(2)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较大。

(3)财产性收入较低。

(4)转移性收入偏少。

从增速来看,近五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5%,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

河南省家庭经营纯收入中农业比重偏大,而工资性收入特别是农民在本地从业收入比重偏低,这也是造成河南农民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

二河南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农业产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1。

(二)基层债务负担较重基层债务负担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乡村两级债务负担越来越重。

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规范了农村税费关系,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农村基层又面临了两个新情况:首先是阻断了税费收入的路子,相继财政收入减少,造成已负债累累的乡级财政雪上加霜,机构运转困难自身支出得不到保障,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