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第三框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政治生活:有序参与》学案
一、学习目标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含义:。
(2)内容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的民主权利)
A、法律资格:。
B、含义:。
C、意义:。
②政治自由
A、包栝:。
B、重要意义:。
③监督权:
A、监督对象:。
B、监督方式:、、、、。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①。
②。
③。
④
3、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怎样正确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①含义
②具体表现 A、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履行义务。
B、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
C、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①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的,二者不可分离。
A、权利与义务在上是相对应而存在,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B、公民在法律上既是的主体,有是的主体。
的实现需要的履行,的
履行需要的实现。
②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A、。
B、。
(3)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①关系:。
②怎么办:A、国家
B、公民
4、我们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内容。
(2)参与。
(3)参与。
最根本的是坚持、
和的有机统一。
(4)关注。
三、知识拓展:
1、关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解释:
(1)选举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课本上的是狭义的选举权。
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事业单位领导人、政府部门领导人以及村委会居委会的选举属于广义的选举权。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还包括公民可依据法定程序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人大代表。
2、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而不是直接行使。
人民不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3、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1)自由是相对的,它要受到法律的限制。
(2)自由离不开法律,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指在法律的实施上的平等,特指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
(2)平等不是同等、同样,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3)是指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理论上的平等,现实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5、(1)权利享有和义务的履行无时间上的先后之分,不能认为“要先享有权利后履行义务或先履行义务后享有权利。
(2)权利是可以放弃的,但义务是不能放弃的。
(3)并非公民所有的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只有合法的权利才受法律的保护。
6、权利与权力的区别:前者属于法律上的概念,后者则属于政治上的概念。
7、人民与公民的区别:人民是政治概念,是相对敌人而言的;公民是法律概念,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其范围比人民要大。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公民。
四、自主探究
探究一:阅读教材p8图片(图1公民投票选举、图2公民应征入伍、图3抗议示威游行、图四各种人民共植“团结树”、图五通过网上电子举报信箱进行举报、图六奥运健儿获金牌)回答,在这一组图片中,哪些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哪些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是什么权利、什么义务?
图1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图2履行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图3行使游行自由的权利图4履行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图5行使监督权图6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探究二:判断修改并说明原因:
1、选举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
(×)
我国拥有选举权的主体空前广泛,但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属于下列情况的公民没有选举权:未满18周岁的公民;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2、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
这里的选举权是狭义的选举权,是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的权利。
并不是选举其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选举国家领导人的权利。
3、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是绝对的。
(×)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它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任何政治权利和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
4、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
(×)
如全国人大代表享有的人身特别保护权和言论特别保障权,并非人人都有。
5、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立法平等”。
(×)
这里的“平等”是司法、执法以及守法等方面的平等,而不是“立法”平等,立法主要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探究三:
观点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观点二: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
你认为这两种观点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生活中不存在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的现象,只享有权利,不想尽义务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也是不允许的,因此观点一是正确的。
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人民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民更自觉地尽自己的义务。
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地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但是我们不能把权利与义务对立起来,简单地对等会导致把履行义务作为行使权利的筹码,这就割裂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系。
所以,观点二是错误的。
探究四:2012年9月24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重庆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王立军徇私枉法、叛逃、滥用职权、受贿案作出一审宣判,对王立军以徇私枉法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以叛逃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剥夺政治权利一年;以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九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一年。
请结合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有关知识,讨论这一事实体现了哪些政治学道理?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成都市中级人民发言对王立军违法案件进行公开审理并依法宣判,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保障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职能。
法院作为司法机关,依法对王立军进行宣判,体现了国家对违法犯罪分子实行专政,也体现了我国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3、公民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王立军身为重庆市公安局局长,违背法律,严重损害国家安全。
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王立军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
五、当堂检测:
1.以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理解,错误的是()答案:C
A.一切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B.一切公民都平等地承担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C.一切公民在立法、执法和守法上一律平等 D.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应受到法律制裁
2、“权利的真正源泉在于义务”,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有答案:B
A、权利和义务只有在我国才实现了统一
B、履行义务是实现权利的前提
C、只有先实现权利然后才能履行义务
D、履行义务必须要享受权利
3、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述、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1)材料充分说明了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人民依法享有监督权,具体包括批评建议权、申述、控告、检举权。
(2)公民行使政治权利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依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3)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